本周日,錦江樂園「士林嘉年華」即將落幕,百聯中環有望接過「接力棒」,開始為期一個月的以上世紀60年代「寶島風情」為主題的臺灣美食活動。然而,無論是錦江樂園還是百聯中環,士林夜市在滬都像短期的「嘉年華」。有消息稱,士林夜市將會常駐北外灘,但是記者從昨天各方採訪獲得的消息來看,這只是一個初步的合作計劃,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方案。
臺灣士林夜市為何會成為臺灣旅遊的一張閃亮名片?傳說中的士林夜市究竟是何模樣?上海到底能學到什麼經驗?上海何時能擁有自己的優質平民夜市?本周,記者走訪上海、臺北兩地的多個部門及多位人士,試圖揭開士林夜市的秘密。
錦江樂園內舉辦的「士林嘉年華」人氣很足
引人關注的錦江樂園「士林嘉年華」本月底就要結束了。短短兩個月,上海「吃貨」展現的巨大熱情令不少來自臺灣地區的攤主們深感震撼。
儘管有消息稱士林夜市將會常駐北外灘,但從目前記者獲得的消息來看,這只是一個初步的合作計劃,還沒有具體方案。此外,針對此前網上盛傳上海一些區縣有意引入「士林嘉年華」,記者向幾個區縣求證,結果發現其並沒有引入打算。
部分攤販移師百聯中環
到本月31日,為期近2個月的錦江樂園的「士林嘉年華」就將結束了。錦江樂園方面表示,「士林嘉年華」對錦江樂園的人流量拉動明顯,預計遊客入園人數比以往多了7至8成。
「士林嘉年華」帶動的人流效益被外地一些商家看中,他們竭力邀請其中的攤販再去「撈金」。杭州一家商廈就已經和一些人氣美食的攤販敲定,讓把攤位擺到商廈,利用中秋、國慶拉拉人氣。
另外一部分攤販繼續留在上海,到百聯中環參加9月5日開始的新夜市活動,活動將維持1個月。「士林嘉年華」的主辦方計劃在百聯中環購物廣場打造一個上世紀60年代的臺灣地區復古風情的街景夜市,現場展示臺灣地區的生活和文化。為了原汁原味,服裝都會從臺灣地區運過來,以便更好還原上世紀60年代臺灣地區夜市的風貌。
常駐規劃由上港總裁提出
無論是錦江樂園還是百聯中環,士林夜市在滬都像短期的「嘉年華」。上海能否擁有一個自己的「士林夜市」?
7月份,在虹口區政府召開的「北外灘航運服務業專家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受邀出席的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嚴俊表示:「北外灘濱江一帶,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人氣不夠,一到晚上就顯得冷冷清清。」為了解決人流量太小的問題,他希望能把正宗士林夜市引入到北外灘,「市民可以一邊品嘗美食,一邊欣賞美景,是一個很有市場前景的項目。」
然而,北外灘的夜市距離最後落地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北外灘所在的提籃橋街道宣傳科、城管科等部門甚至之前都沒有聽說過要引進士林夜市的消息。有傳聞中要與士林觀光發展協會合作的上港集團相關人士也只是表示,項目還在洽談之中,還沒有確定的信息可以透露。
昨天,臺北市士林觀光發展協會新聞發言人楊品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正與虹口相關方面談合作的計劃,但是「只是初步合作方向,還沒有完善。」
不過楊品驊透露,這將是一個長期合作計劃,而不是短暫的嘉年華式的夜市,「肯定超過5年」。
閘北表示沒地方設夜市
之前有傳言稱,錦江樂園舉辦的「士林嘉年華」引起多個區縣關注,一些區縣可能有引入的意向。不過,記者從閘北、普陀、嘉定獲悉,這些區均表示,暫時沒有聽說有合作一事,或是並沒有引入計劃。
其中,曾取締了彭浦夜市的閘北方面態度最為明確。閘北區宣傳科負責人說,閘北是老城區,人口密集、道路狹窄,夜市可能會給周邊居民生活造成影響。而士林夜市所處地段道路比較開闊,有擺設攤位的空間,從地理條件上看,兩者沒法比較:「取締彭浦夜市也是不得已,因為很難找到食客和周邊居民之間的平衡點。」
提籃橋街道方面也有人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的不解:「寸土寸金的地方為什麼要搞夜市?」
[專家觀點]
地方怎麼找?
建議由室內向室外延伸
「說起夜市,我們就會想到臺北的士林夜市。」上海市商務發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上海商學院教授齊曉齋說,上海現在不缺中高端夜市,缺的是規範的平民夜市,而且不是1個,只要是優質的,就算8個、10個也不嫌多。
但是,要專門開闢這樣一塊場地,用於打造平民夜市,確實不是件易事。
「可以考慮由室內向室外延伸。」齊曉齋說,商場、購物中心門前的廣場,其實是開設夜市的好場所。目前上海已有一個類似的,即位於寶山綠地新都會商業廣場的「夜食尚」夜市,那裡「招安」了一部分彭浦夜市的老攤主,據稱現在人氣漸旺。
這種模式下的夜市,租金不會太高,只要商場管理方妥善經營和管理,應該是可以複製的一種比較好的夜市模式。
齊曉齋還提出了一個「臨時市場」的概念。他建議,可以選停車場或廣場等空地開設「周末臨時夜市場」,特定時間開設,比如周五、周六的傍晚開始,午夜過後收攤撤除,清掃乾淨恢復原狀。
管理怎麼辦?
建立優勝劣汰的機制
在齊曉齋看來,打造一個好的夜市,一定是要從源頭上進行統籌的定位和管理,即從攤位、「人」的引入,到整個夜市的布局安排和設計,都要符合一定的條件,達到一定的文化層次。而且,在經營過程中,也要堅持統一管理,甚至可以有一套優勝劣汰的機制。
齊曉齋說,設攤最起碼的衛生、營業等資質肯定要有,其次,絕對不是是家餐飲、是種小吃就可以進來,一定要有選擇。
我們一旦要做上海版的「士林夜市」,一定要引入特色商戶,臺灣特色小吃肯定要有,而且要有當地商家坐鎮,要原汁原味。同時,也要有我們上海本土的特色小吃,甚至可以引入全國、全世界各地的最具特色的小吃,大家來PK。
「發展夜間經濟的同時一定要加強管理。」齊曉齋說,這個責任夜市管理方當仁不讓要擔負起來,從進場手續的核准,到進場後的監督,都必須嚴謹。夜市要規定時間、劃定區域,住宅下面的「底商」不允許搞夜市。此外,夜間經濟也需要相應的交通配套,與規模較大的夜市相關的公交線路、地鐵輕軌需要適當延長運營時間。
價格如何定?
價格一定要平民化
齊曉齋說,夜市的價格一定要平民化,上海現在不缺中高端夜生活,外灘3號、蘭會所等各種高檔會所不少,上海現在缺的就是規範、有證的平民化夜市。
上海現在的夜市「兩多一少」:中高端夜市多,無證攤點多,而規範的平民夜市少。晚間在大學周邊、居民小區的無證攤販也很多,管理人員一下班他們就出來擺攤。食品安全隱患、環境汙染等問題突出,而大學生、外來務工人員和社區居民往往又有晚間消費需求和交往需求。
此外,如果是長期固定的夜市,最好不設門票。
本文轉載來自:《新聞晨報》,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