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按照自己看到的那樣、想像的那樣把它記下來,它就是不同的、新穎的、自成一格的,不會和別人的雷同。」——傑裡·克利弗·《小說寫作教程》
作者丨謝丹儒
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
封面來源丨藝子
1.
「太陽底下沒有什麼新鮮事,所有事情在以前都已經被人家做過了,我們所做的一切只是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同樣的故事。」
這句話你聽過嗎?你是否認可這個觀點呢?如果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那麼我們還有原創性可言嗎?
近幾年,侵權事件一再頻發,人們對於「原創」二字也變得愈加敏感起來了。學習寫作的人終究避不過這兩個字,而閱讀的人隨著閱讀的書籍內容逐漸增加,也日漸會形成一種偏見,或誤判。到了後來,學習寫作的人可能會說,我這是借鑑,是模仿,或直接標榜自己就是原創,而讀者則憑藉著自己閱讀的經驗,各種舉例,明證,好像以此兩者形成了某種對立關係。
非原創,或侵權的確定,在讀者眼中這簡直是小偷行徑,是剽竊,是偷盜行為,是可恥的行為。
再加上閱讀這一行為,人們本就很難客觀的看待書籍,無論是主觀評價,還是閱讀習慣,又或是對書的了解,或對作者的了解,讀者本就意味著需要作出選擇和判斷,選擇一本書,選擇一個作者,選擇相信什麼,以及判斷一個作品的真偽,在書中作者的真實面貌,他表達的意圖等。
與此同時,作者的寫作同樣可能因為「教育」的緣故,或經驗、先驗的體驗,或潛移默化中被影響而不自知等情況。我們從小便被「教育」如何學習,其中模仿無疑是省力的、高效的,甚至是便捷的。於是,很多人便提出寫作先從模仿開始的概念,這也似乎合情合理。
但是,閱讀的人和寫作的人並不總是同一種人,即既是閱讀者也是寫作者。恰恰更多的可能只是單純的讀者。
讀者才不要管你是怎麼寫的呢,重要的是結果。如果結果不令人滿意,如果模仿的痕跡太過於拙劣,如果讀你的書所獲取的價值並沒有超越你所模仿的作品,這時候各種難聽的話從讀者口中說出,也無可厚非。
同樣的,若是你的作品足夠優秀,讀者的站位和態度可能就大不一樣了。甚至不需要足夠優秀,只需要差不多,在藉助輿論和信息不對等,你也依舊可能是被支持的。
如此一來,倒也難怪有人說:被誤讀是表達者的宿命。
為了減少這部分,尤其是在原則方面被誤讀的可能性,原創性就變得尤為重要了起來。可是,就如開頭所說的那般,「太陽底下沒有什麼新鮮事」,如此一來,又該如何打造自己的原創作品呢?換個問法就是:如果不模仿,我們還能怎麼學習寫作呢?
這個時候,作者就不得不思考了。
其實,作者一直都在思考,任何人都是如此,但作者需要思考的顯然要比讀者更多。只有這樣,你才能更好的為大眾輸出價值。
就如問題和答案的關係,你不能以問問題的思維去思考答案,這是不對的,作為作者你需要做的就是提出問題,然後站在答案的高度去作答。
所以,這個時候需要將視角轉向作者了。因為讀者我們是不知道的,他們可能閱讀任何一本書,任何一本作者可能想要學習、模仿的書。這也就意味著作者如果想要打造原創性最好是能夠從源頭上便保持自己的獨創性。
那麼,作為作者應該怎麼做呢?這就涉及接下來我們要講的原創性了。
2.
很多人可能聽過,或慢慢的也能摸索出一些東西來,比如情節結構的種類。
比如《小說寫作教程》一書中提及的例子:有本書叫《三十六種戲劇情景》。作者聲稱,他用三十六個情節結構就已經把基本的故事情節結構一網打盡了。另外有一本名為《二十種總體情節》的書則提出了二十種情節,不過,作者沒有號稱一網打盡。(這可能也是原創性被別人先佔了的緣故?哈哈,開個玩笑。)
《小說寫作教程》中還提及了另一個人,亞里斯多德。他被人們當做各門學問的祖父,他則聲稱有六種。
亞里斯多德的分類如下:
1、人對抗人;
2、人對抗社會;
3、人對抗神;
4、人對抗自身;
5、人對抗自然;
6、人對抗機器。
不過,即使如亞里斯多德所提出的分類,我們也依舊可以換個說法:這個普世通行的情節結構是一個人物為克服某個威脅性的難題的鬥爭,它是內心的、外部的或者兩者兼具的。
亞里斯多德的每一種結構都符合這個形式,不是嗎?
說白了,這就是人類的處境,甚至我們還可以繼續「簡化」:生活就是一系列的鬥爭。
那麼,知道這些有什麼作用呢?這是情節結構的普遍性。
原創性和普遍性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們應該是處於對立的狀態,然而,實際卻並非如此。比如原本可能是獨創性的,但是隨著日漸普遍開來,它也就變成了普遍性了。比如網文,第一個寫網文的無疑被認為具備前所未有的開創性,甚至將他歸為鼻祖?但如今呢?網文盛行,普遍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甚至在體系中、情節都可能衍生出許許多多的旁支。
所以,歸根結底不僅要從市場入手,還得學會從自身入手。
趨勢、情節、結構等,這些人們日漸熟悉的東西,是作者需要了解的,這是作者需要面臨的第二個大難題了。你完全講新的東西可能是成功,但更多的可能性應該是失敗的。究其原因,我們學習也好,或者模仿、蹭熱點什麼的等等,它都不完全是全新的東西,我們需要藉助一些熟悉的概念去敲開這扇陌生的大門。
這是我們多年「教育」留下的痕跡啊。就像我們識字,很多人可能不太能回憶得起來,我們最初識字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記憶、理解,而怎麼理解是很多人都容易忽略的地方。我可以肯定的是我們說話一定是先於識字的,而識字也必定是需要藉助我們熟悉的東西。可笑的是,現在學英語好像一上來就是各種字母,然後是音標什麼的,這與我們學說話是不一樣的(我不知道英語老師有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而我為什麼要講這些呢?其實原理和原創性是一樣的。
究其原因,就如「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如果真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說什麼原創性呢?我們為什麼還要操這份閒心,只需要讀一些經典的作品就夠了呀!但是,我們會因此滿足嗎?不,不會的。
儘管這些已經是前人做過的事情,但我們還要關心它,其原因是:這些事情還沒有以我們獨有的方式被做過。
是的,誠如《小說寫作教程》裡提到的:「你的觀點是新鮮而獨一無二的,這是你自身創造性的基因,它來源於你和你的經驗。除了你之外,沒有別人會從那個視角出發來寫作。」
3.
當然,這並不是說你就多麼的與眾不同,或要求你一定非得是與眾不同的,比如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或舉止有特別吸引人眼球或者激怒別人的地方,不,不是這樣的。
就我所知道的,無論是情節或結構,又或是形式,我們知道的越多並不見得我們的原創性就在縮減,就如之前提到的網文,網文能夠日漸流行開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又一個開創性的選擇和獨創性的擴展。反而是知道這些之後,我們的視野得以擴展,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是我們常常用以形容他人學習的效率或多麼擅長學習,事實也是這樣,我們知道的越多,反而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究其原因:伸展至新思想的心靈,絕不會再回歸其原先的視界。
這是進步啊,是與時俱進的必要過程啊。
而掌握原理,或總結、歸類,以及各種體系的把握,這些在某一程度上既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方向,同樣的更是在某一程度上觸發我們不斷思考、前進,以及讓我們更加自由的創作。
當然,我知道很多人其實更喜歡穩定的、安全的,甚至最好是能夠按圖索驥,照著做就行,這是人的惰性,甚至是本能。但是原創性,原創性似乎有點「反人類」,我理解,我完全理解。
畢竟,甲方虐我千百遍,我為了錢還得待甲方如初戀。
說到底,這其中更為核心的是,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以及必須經歷的過程。試想一下,如果真的那麼簡單,憑什麼是你,如果你輕輕鬆鬆就行,誰都可以替代,憑什麼你的價值與眾不同呢!
所以,儘管最初可能是不舒服的,但有些事你必須得這麼做。原創性也是這樣。
俗話說,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
而且,我還知道,有這麼一句話:知難者不難。
所以,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懂得學習循環周期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那麼,這個學習循環周期是什麼呢?
《小說寫作教程》一書指出:
「一開始,你處於無意識的尷尬狀態,你不懂自己不熟悉的事物;然後,隨著你才力漸長,你進入了有意識的無知狀態,你知道有些東西是你所不知道的,也知道自己需要知道什麼才能繼續前進;接下來就是下意識的熟悉掌握,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不過,你必須小心翼翼,畢竟這不是自然而然的東西;最後一個階段是無意識的熟練掌握,它在你的身上就像本能反應一樣,不需要有意識的思考或者控制。」
而那些理論、原理、普遍性,正是使我們知道有些東西是我們所不知道的,也是我們需要知道的,唯有這樣,我們才更加清醒的知道需要什麼才能繼續前進。
學習是如此,原創性同樣如此。
所以,應該如何打造自己的原創性作品呢?這取決於你如何創造,同時,你要記住它來源於你和你的經驗,這些事情還沒有以我們獨有的方式被做過;再就是練習了,不斷擴展自己的邊界,儘管這可能讓你感覺不舒服,可你必須這樣做,一步一步地,檢查每個場面和你的總體故事,看看有沒有渴望、障礙、行動、結局和情感,堅持學習循環的周期,最後就是堅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