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賈平凹:寫作有「驚恐」愈寫作,愈明白自己的無知和渺小

2021-01-13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賈平凹的小說樣子看起來很稠。他寫得密密麻麻,文字環環相扣,句與句的聯繫很近,也很少分段。或許陝西那塊地兒,黃土厚,人與人的關係也稠。2018年春,賈平凹出版的他第16部長篇小說《山本》,以秦嶺為背景,人、山都是密密麻麻。好似人間的麻煩、矛盾沒有盡頭。看得人心對生命感到可憐。但奇妙的是,密密麻麻的字,如果耐心讀進去了,你能找到一種順暢呼吸的節奏。你會跟著賈平凹進了山,見了人,懂得了心,明白很多事理,同時也感受到單屬於賈平凹多年修煉的文氣。

45年手寫1500萬字

寫作是自我「排毒」

2018年,賈平凹66歲了。從1973年開始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一雙襪子》算起,在過去45年裡,有人統計,勤奮高產的賈平凹已經寫了1500萬字。其中包括16部長篇小說,大約寫了四五十部中篇小說,200多篇短篇小說,還有大量的隨筆散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賈平凹一直是用手拿筆在紙上寫作。而且,寫《山本》時賈平凹不光手寫,而且是手寫了三遍。他說,「寫第一遍初稿的時候,在很豪華的筆記本上來寫;然後在一般的稿紙上進行抄改,完成第二遍的寫作;之後,又從第一個字開始進行第三遍抄改。如果寫十萬字作品的話,經過我手其實起碼已經寫了三十萬字。《山本》大概有四十五萬字左右,算下來我用手寫過去的能有一百三十多萬字。」

現在我們都是電腦打字,掂量掂量賈平凹這寫字的量,會不禁替他感到累得慌。但賈平凹自己倒不覺得,他倒自嘲是「手藝人」。還說寫作對他,是自我修行的過程,能自我「排毒」,自我提升。而且「在這期間會產生許多奇妙的感覺,寫得越深入,越能發現無限的樂趣。」 一般排除開會、活動等事務外,賈平凹會從早上起來後開始寫作,一直寫到中午十一點左右,然後吃吃飯,睡睡覺,再從下午三點寫到五點,正常情況下,每天可以寫四五個小時。他說,過年放假一般是他最快樂的時刻,「因為無人幹擾,就可以多寫一會兒了。」《靜虛村記》中賈平凹說自己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歡靜靜地坐著,靜靜地思想,靜靜地作文」。

對比不少同齡的嚴肅文學作家,多年久等不見新作露面,賈平凹如此持續的創作能量,是罕見的。他怎麼就沒有遇著一般作家常會訴苦的「題材匱乏」的問題呢?賈平凹也透露自己的心法,「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強調一點,就是作為一個作家,要始終與現實社會緊密接觸,並真誠地面對生活,對生活中的「風吹草動」保持一顆「機警」之心,對文學創作保持「寂寞」之感,並適度保持對生活的「飢餓感」。一個作家高產,跟熱愛、認可這份寫作分不開。賈平凹說,對於他,「寫作是一個自我修行的過程,你能夠發現、證明和自我「排毒」,最終提升自己。在這期間會產生許多奇妙的感覺,寫的越深入,越能發現無限的樂趣。 」

然而,比用手寫字讓人感覺累的是,還有一個叫人」心累「的問題是:當下是崇尚「輕」的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式的閱讀盛行,還有多少讀者耐心讀一個幾十萬字長的長篇小說?還有多少人願意進入一篇精心、費心、苦心寫成的小說,耐心琢磨那些複雜糾結的事兒、關係?而且,在當下,鄉土題材在一些人眼中,顯得不夠新鮮,也不是那些想像力超拔的作品,可以帶人超脫現實在心靈的高空上飛翔。賈平凹在《山本》裡,寫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事兒。童養媳,山村,鄉鎮,戰爭。是老事兒。但這老事兒裡有不過時的東西。比如一個人如何活自己,如果跟偶然的命運相處,順著自己的性格和天性,就那麼活下去。怎麼跟周圍人相處,跟時代相處。中間或許有努力,或者沒有努力。很快,有人死去,有人活著。這些東西是超越時間的。既是過去的也是現在的,恐怕也將是未來的。

近年喜歡兩漢史家筆法

沉而不糜,厚而簡約

賈平凹小說故事情節稠密,但他的小說並不僅僅在於他講故事,剖析人心這麼簡單。作為一流的小說家,賈平凹不可能不知道,講故事本來就不是文學的主要功能。否則文學就成故事會了。賈平凹的小說文體,一直是受到業內好評。他的語言有韻味,有自己的美學風格。作家朱偉在評論文章中曾專門提到賈平凹的小說語言,「平凹的《商州初錄》中,能讀到歷代古人,從《詩經》、《水經注》直到晚明散文裡用過的經典意境。他靈活應用了這些意境,改造為他自己的景致,使其更躍然紙上。」找來賈平凹在1983年寫的《商州初錄》讀,不難看出,賈平凹的文筆就顯出其獨特明麗鮮活之處,「人家門前屋後,綠樹細而高長,向著頭頂上的天空擁擠,那極白淨的炊煙也被拉直成一條細線。桃花開得夭夭的,房子便只能看出黑的瓦頂。不僅這些迷人的意境,還有些動態寫得非常之妙。比如他寫山間農人的撅柴——柴是出門就有,常常在門前坡上赤手就去扳那樹杈樹根,腳手四條用上去,將身子憋足了勁,縮成一個疙瘩團塊,似乎隨時要忽地彈射而去,樣子使人看了十分野蠻而又百分的優美。」

在新作《山本》中,賈平凹的文體之美,在繼續保持之外,他又對自然、山川,事物,表現出興味的關注。對於秦嶺山水草木、溝岔村寨的勾畫,對當地風物習俗的描寫,清晰而生動。顯得氣韻飽滿。比如《山本》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一些筆涉秦嶺的草木和禽獸的描寫文字。比如,「釋放時,麻縣長是站在窗前,窗下有十幾盆他栽種的花草,有地黃,有蓽茇,有白前,白芷,澤蘭,烏頭,青葙子,蒼朮,還有一盆萊菔子。他喜歡萊菔子,春來抽高苔,夏初結籽角,更有那根像似蘿蔔,無論生吃或燉炒,都能消食除脹,化痰開鬱。」 「這簇水晶蘭可能是下午才長出來,莖稈是白的,葉子更是半透明的白色鱗片,如一層薄若蟬翼的紗包裹著,蕾包低垂。他剛一走近,就有二三隻蜂落在蕾包上,蕾包竟然昂起了頭,花便開了,是玫瑰一樣的紅。蜂在上面爬動,柔軟細滑的花瓣開始往下掉,不是紛紛脫落,而是掉下來一瓣了,再掉下來一瓣,顯得從容優雅。」

對於這種文字的新鮮感,賈平凹是下了功夫的,「在構思和寫作的日子裡,我仍是一有空就進秦嶺的,除了保持手和筆的親切感外,我必須和秦嶺維繫一種新鮮感。」近些年,賈平凹喜歡上中國西漢時期史家的文章風格,開始有意融入自己的寫作之中,「沒有那麼多的靈動和慰藉、委婉和華麗,但它沉而不糜,厚而簡約,用意直白,下筆肯定、清楚,以真準震撼,以尖銳敲擊。」

在中國文壇,賈平凹的作品一直多被視為鄉土文學的代表。其實,一個作家最重要的不是他寫的什麼,而是怎麼寫的。福克納一生的寫作對象,都是美國南部農村,但似乎沒有被稱為是美國的鄉土作家。賈平凹一直是他自己熟悉的鄉村生活,老老實實以現實主義道路的傳統創作方法,寫樸實的鄉村,其中個性突出的人物,在矛盾衝突中表達撕扯的情感。寫作方法和風格,跟寫作理念分不開。賈平凹的觀點認為,他寫的東西一定是要從土地裡長出來的東西,一切都是來自大地上,而不是編出來的東西。這必然就影響他的寫作。

寫作中自己給自己鼓勁兒

五言、七律、順口溜,掛在牆上

1981年賈平凹寫短篇小說《土炕》,《土炕》以極簡潔的敘述,寫一鋪炕與一個善良鄉村婦女的一生。讀來令人心生悲憫和對善的思考。1982年寫短篇小說《油月亮》。1983年寫成《小月前本》和《雞窩窪人家》,1984年寫成《臘月·正月》,1985年寫成《黑氏》。《小月前本》和《雞窩窪人家》都改編成了電影,前者是阿城編劇,斯琴高娃導演,改名為《月月》。1984年,他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商州》,發表在陝西人民出版社的《綠原》叢刊上。這第一部長篇小說的結構並不成熟:分為八個單元,每單元開頭一節都是靜態講述商州,隨後才在商州背景下,敘述一對小人物的悲慘故事——三個刑警追捕一個逃犯,這逃犯叫劉成,本在商州城裡跟著娘,靠一個小飯鋪維持生機。之後他的命運開始巨大的波瀾。賈平凹的長篇書名多是兩個字:《高興》、《廢都》、《秦腔》、《浮躁》、《極花》、《帶燈》、《老生》、《古爐》、《山本》……

在《帶燈》中,賈平凹寫了一個熱愛讀書,有文藝、理想氣質的鄉鎮女幹部帶燈。這個鄉鎮女幹部複雜的幾個村莊,山區的村莊都遠得很,她一般出門幾十裡路,一個包裡裝幾瓶礦泉水,到鎮上買兩個粽子,背上就走了,天黑才回來,中午累了就趴在山坡草窩裡睡上一覺。然後在那兒看書,有時沒事兒就一看一天。她看不上周圍的那些小幹事,但她能力強,工作上有各種辦法。帶燈長得沒有多漂亮,但特別智慧,聰明,單純,腦子反應快。但是,她的文藝氣質,她敏感的心性,她真誠思考的特點,註定她與周遭現實的不合適。對於這樣一個女性,賈平凹感到一種心靈的聯結,在小說中,」化身」帶燈,寫了很多真誠的信。由此也可見賈平凹對世間人心捕捉的敏銳度和內心保有著難得的單純。

平均每一兩年,賈平凹都會有新作出爐。他有個習慣,每寫一部長篇時,都會寫書法給自己鼓勁兒,五言、七律、順口溜,寫下後大大小小地掛在牆上。他說這就像是跑馬拉松,一定要有人在一旁喊加油才能堅持下來,寫作沒人在旁邊加油,就只好自己說給自己。《山本》著眼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發生在秦嶺中的故事。賈平凹說,「我就是秦嶺裡的人,生在那裡,長在那裡,所以,今生也必然要寫《山本》這樣的書了。」寫完《山本》,他寫的是:「橫亙國之中,秦嶺深似海。風硬千木折,雨急傾百巖。日出瞎眼熊,月來白面豺。路瘦蛇蠍亂,潭黑鬼聲駭。英雄隨草長,陰謀遍地霾,世道荒唐過,飄零隻有愛。」

專訪賈平凹:

「寫幾十年,有些東西能看透,但更多的東西在迷惑」

賈平凹寫到他第16個長篇了。寫出來,現實中有多少人看,或許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寫下來,就是一種對現實的超越。一個文本,就是一個果實。就這樣,賈平凹一個一個地結果子。透過寫小說,賈平凹養成了他自己看世界的視角,養他自己的文氣。這次專訪到賈平凹,他的回覆依然是手寫字,字不大,個性之中有工整。透過字,能感受到他長於鄉土、浸於傳統文化多年的才子之氣。

封面新聞:看到您的第16部長篇《山本》出版,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賈老師太勤勉了。看到您的小說密密麻麻的字,尤其是還考慮到您是用紙筆寫的,不由更敬佩您的毅力,您對寫作的用情至深。如果讓您來形容,寫作對您,到底是什麼在吸引著您?是一種表達的快樂,在文字中找到精神家園的安心?

賈平凹:寫作的過程是與神相會的過程。別人看著辛苦,其實自己身心有一種說不出的愉悅。也是寫作了幾十年,已經成為習慣,成為生活的一種方式。至於怎麼能有那麼多東西要寫?對待生活要存機警之心,從事寫作得生飢餓之感。

封面新聞:讀您的這部《山本》,最大的感受是裡面有很深厚的生活,氤氳有山林之氣。細細密密的行文之中,有人情事故、世道人心。活成一個人所需要的或明顯或者隱秘的道理。人與自然,人與天地,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時代的關係,牽扯糾纏。在寫作過程中。您內心是否也是含混的狀態多,還是明鏡高懸的狀態多些?

賈平凹:寫作說到底,都是在寫自己。你的能量,你的視野,你對天地自然,對生命的理解決定著作品的深淺和大小。我是寫了幾十年的人了,又到了這般年紀,有些東西我只能看透,有我的體悟,但更多的東西我也在迷惑,企圖去接近它,了解它,嚮往它。

封面新聞:賈老師的小說,篇幅都是很長,但從中能看到散文的影子,看到詩歌的影子。很多讀者也是賈老師散文的熱情愛好者。您的散文自成一格,簡淡古拙之美。您是如何看到散文、小說、詩歌這古學體裁的區別與聯繫的?在您個人的寫作中,您是如何融合這三者的?

賈平凹:我在寫作中不願意把體裁分得那麼明明了了。任何作品的境界都是一樣的,僅僅在長短上,結構不同而已。不是說要故意如何融合,只是隨心所欲,信手而寫。

封面新聞:在您的行文之中,有古典文學的底蘊。讓人不禁好奇:您一定在讀先秦諸子詩經等原典。您習書法,藏古物,其實是在養一種氣。這種氣會流傳滲透到您的文學中。民間生活、自然山川、人物經典或技藝造物,是您的文學世界的源頭活水。可以這麼理解嗎?

賈平凹:可以這麼理解。寫作、書法、繪畫、收藏等等,這完全出自於愛好,出自於天性,其實審美都是一樣的。我認為從事任何形式的藝術,一定要有現代性、傳統性、民間性,他們是相互作用的。

封面新聞:這幾年看您的小說,能感覺到賈老師的小說裡逐漸更多了自然與人文的對照思考,多了對山河的親近和敬畏。比如您說,「一條龍脈,恆亙在那裡,提攜了長江黃河,統領著北方南方。這就是秦嶺,中國最偉大的山。」您本人有怎樣的自我感受?這種變化,您自己是怎麼看待的?

賈平凹:初學寫作時你覺得你什麼都知道,你無所不能,而愈是寫作,愈明白了你的無知和渺小。越寫越有了一種驚恐,驚恐大自然,驚恐社會,驚恐文字,作品常常是在這種驚恐中完成的,只想把自己的體悟的東西表達出來,而不是僅僅是一個傳奇的故事或一些華麗句子去取悅讀者。

封面新聞:這幾年,陳忠實先生、紅柯先生等陝西籍實力作家的遠行,讓人感慨生命的脆弱,短暫。作為他們的朋友,同行,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彼此文學的知音,您不可能不被觸動。對生死這件事,從哲學上或者現實上來說,賈老師現在是怎樣的一個看法?

賈平凹:每個人都將死去,這很正常,但當身邊的朋友死去,我們還是震驚的悲痛。他們的死是死去了我們的一部分。詩人說:生如燦爛之夏花,死如靜美之秋葉。活著的時候,要把生命活得圓滿。死的時候,要平靜和安詳,這是人生最理想的。

封面新聞:一個作家要活在歷史中,向歷史探尋智慧,同時也要活在現實中。活在現實中,就很難不受當下時代的影響。你自己「創造」了文學家賈平凹,文學家的賈老師也成就了你自己。彼此不可分。作為一個當下的現實中的人來說,文學有沒有幫助你如何更好地與時代相處,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

賈平凹:作家是以文學與時代相處的,以作品梳理時代,也在梳理自己,以作品記錄時代,也在記錄自己。當作品企圖影響朝著我們嚮往的理想前行時,也在提升著作家。當在作品中排遣自己身上毒素時,同時也是在排遣著社會的毒素。

封面新聞:在《山本》中,您用文學的方式為秦嶺作傳。巴蜀跟秦嶺也關係密切。賈老師您近些年來也多次入川。巴蜀,對您的精神吸引力,是怎樣的?

賈平凹:巴蜀偉大而且神奇,那裡的輝煌歷史,那裡出現過那麼多文學巨人,那裡的山水美麗,都是我嚮往啊。我已十多次遊歷過許多地方,今後仍要多去。遊名川、談奇書、見大人,以養我的浩然之氣啊!

封面新聞:您的女兒賈淺淺也寫詩。而且出了詩集,受到詩歌圈的專業人士的好評。對於女兒的文學才華,作為父親,您在旁邊觀察,內心是怎樣的感受?

賈平凹:對於女兒顯露出的才華,我既欣慰,但也擔心,因為進入文壇,壓力很大,是是非非也多。我希望她幸福、自在、平安就好。

相關焦點

  • 人物|賈平凹:以作品梳理時代,梳理自己
    賈平凹說,初學寫作時大概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愈是寫作,愈明白了自己的無知和渺小,他以作品梳理時代,也在梳理自己。(賈平凹參加《朗讀者》節目)著名作家賈平凹又出長篇小說新作《暫坐》。「在我七十歲前,《暫坐》可能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賈平凹說。
  • 與寫作,談一場不分手的戀愛吧!
    覺得自己是那樣的無力、脆弱和渺小,仿佛風一吹我就會飄走,雨一落我就會融化。怕上大街遇到壞人,別人一刀我就會死亡,坐上一個大巴車,如果都是男性就會提心弔膽,想到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情和應對的對策。我總是會對這個世界的黑暗和惡意懷有深深的恐懼。
  • 知道的愈多,煩惱也愈多
    人都希望要知道很多;其實知道的愈多,煩惱也愈多。知識不但是煩惱的根源,知識有時也會生病;知識生病了,就成為「痴」。所以,當知道的時候應該知道,因為太過無知,就會被人批評為愚蠢;不應該知道的,也不必要知道,所謂「大智若愚」,如此才不會失去原有的自在。俗話說得好:「眼不見,嘴不饞;耳不聽,心不煩。」凡事都知道,自有知道的樂趣;有時候不知道,也有不知道的快樂。
  • 《完全寫作指南》——寫作指導之書
    那麼,《完全寫作指南——從提筆就怕到什麼都能寫》這本書將會解決你所有的問題。《完全寫作指南》的作者蘿拉·布朗是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名教師,擔任過多家公司的寫作顧問指導,有著長達30多年的寫作指導經驗。她將這些經驗都匯集到這本書裡,教你怎麼能應對各種寫作問題。全書一共分為三部分,分別為「寫作的流程」,「電子寫作和技術革新」,「分類寫作」。
  • 有一次賈平凹逛舊書攤,發現一本自己送給朋友的書,他的做法絕了
    一次,被稱為文壇奇材的賈平凹在逛舊書市場時,不經意間忽然發現一本很熟悉的書,隨意翻開,竟然是自己贈送給朋友的自己出的書。書的扉頁上還有自己親筆題的字和自己的名字。看來朋友認為這本書不值得收藏,或是不經意間混入了無用書籍中了。賈平凹先生看到後,自己掏錢又從攤主的手中把這本書買了回來。
  • 寫作是一場與自我的對話,可以坦誠面對自己
    從2018年開始堅持每周都寫一篇文章來進行自我梳理,其中涵蓋了目標執行情況的周度總結和一些讀書心得體會,以及其他的一些感悟心得等等。寫作的作用就是讓自己更加清楚的能夠看清自己內心是什麼狀態,對過去的反省和對未來的希望。這種方式就像是一個交心的朋友一般,可以坦誠地吐露心聲,時間久了就會發現自己喜歡上了這種獨處的方式。
  • 賈平凹新書出版,講述紅塵男女的混亂情愛,物慾裹挾下的孤獨心酸
    當代文學有個說法叫「有高原,無高峰」,大概意思就是說,我們有一大批傑出的作家,但沒有像魯迅那樣一枝獨秀的了。可無論如何,有高原也是讀者的福氣,很多人說,對讀者影響最大的當屬餘華的《活著》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但我認為,從文學的藝術性、文學地位來說,賈平凹和莫言可謂是並駕齊驅。
  • 有一次賈平凹逛舊書攤,發現一本自己贈送朋友的書,他的做法絕了
    賈平凹還看見扉頁上還寫著「贈某某兄」,落款是自己的名字。賈平凹的朋友顯然不認為這本書有收藏價值,便將書當廢品賣掉了。賈平凹從書攤上買下了這本書,給書附上了一句「再贈某某兄」,隨後寄給了賈平凹的那位朋友。
  • 散文|鬼才賈平凹小說藝術/尹燕忠
    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視;愈不被人重視,愈是躲人;惡性循環,如此而已。懦弱阻礙了我,懦弱又幫助了我。」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父親常常不在身邊,「文革」中又遭到批鬥;母親極其謙讓;自己個子小,木訥拙言;匱乏的時代,正是這種種因素,形成了賈平凹內斂、孤獨、善於觀察、喜歡思素、希望以自己的努力獲得外部承認的性格和基本人生態度。在以後的文學道路上,這種氣質和心態,使他受益匪淺。
  • 關於寫作的名言名句
    (俄國·託爾斯泰)四、天才不過是不斷的思索,凡是有腦子的人都有天才。(法國·莫泊桑)五、精神的浩瀚,想像的活躍,心靈的勤奮:就是天才。(法國·狄德羅)六、自滿自足是文藝生命的自殺。(郭沫若)十四、創作最重要的是:充實的生活和對生活的正確的認識和分析。(巴金)十五、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字。……必須尋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葉聖陶)十六、對於任何事物,必須觀察準確,透徹,才能動筆。
  • 英文寫作有瓶頸?介紹幾個對英文寫作有幫助的網站!
    英文寫作除了多練習多反饋之外,藉助一些工具也可以幫助我們拓寬思路和優化表達。1. procon.org經常有讀者反映寫作文想不到素材和觀點。要在考場上短短幾十分鐘內寫出一篇觀點清晰、例證豐富的文章,需要平時大量的積累。
  • 村上春樹29歲開始寫作,一個人在而立之年「立」的都是什麼
    村上春樹開始寫作的時候,差一歲就滿30歲。古人云三十而立,這個「立」古往今來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說三十而立是要成家立業,有人說三十而立是指懂得人情世故。總之眾說紛紜,而我們或許也可以從村上春樹身上尋找答案。
  • 一個人的屬靈生命愈豐盛,看自己愈小,愈有限!
    一個人的屬靈生命愈豐盛,看自己愈小,愈有限!經文:「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提摩太前書 1:15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老常與大家分享的文章題目名叫《一個人的屬靈生命愈豐盛,看自己愈小,愈有限!》。
  • 賈平凹「精神出軌」妻子要離婚,親友勸和,賈平凹懟:你懂個錘子
    1992年,賈平凹的妻子發現他「精神出軌」,鬧著要離婚,賈平凹不願意,不久後,路遙去世,參加完好友的葬禮後,賈平凹毅然決定離婚,親友都勸他三思,賈平凹卻回懟:「你懂個錘子。」此時的賈平凹已經40歲了,與他並列陝西文壇三駕馬車的路遙和陳忠實都已名聲大噪,只有賈平凹籍籍無名,更讓他苦悶的是,就連相伴多年的妻子都不能理解自己。
  • 英文寫作必備35個句型_英語知識點_鄭州奧數網
    鄭州奧數網12月3日 小編整理鄭州小升初英語寫作常用的35個句型,供同學們練習。   你愈努力,你愈進步。   The more books we read, the more learned we become.   我們書讀愈多,我們愈有學問。
  • 寫作的人是靠什麼活下去的?
    願你我帶著最微薄的行李,和最豐盛的自己在世間流浪。忽晴忽雨的江湖,祝你有夢為馬,隨處可棲。書中講了十二個人的故事。他除了要照料年邁的外公外婆,還要養一頭牛、一頭豬和十來只雞鴨。阿明15歲到17歲跟哥哥一起到建築工地幹零活兒一直幹到泥水匠。接著,父親託工友把阿明帶到工價更高的緬甸。17歲到19歲,阿明在緬甸呆了整整三年,掙了一份苦力錢,練了一手吉他,自學了數千個字,聽爛了幾百首歌。
  • 含飴弄孫教寫作
    我看到孫女的第一篇習作題目是《我的小書櫥》,很顯然,孩子的敘述很簡單蒼白,拉拉雜雜缺乏條理,而且沒有抓住事物特徵,寫出這一個不同於那一個的本質屬性來,但對於一個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她能有表達的欲望,願意寫出作文來和別人分享,這是更難得的,所以我要以一種更有趣的方式逗引著孩子,呵護這顆美好純潔的童心,既讓孩子明白自己作文中的問題,又保護孩子的寫作積極性,這還真有點挑戰性。
  • 賈平凹: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該自在就自在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賈平凹《自在獨行》是2016年賈平凹寫出版的書籍,這本書相對於之前賈平凹的作品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們也看到了一位作家漸漸老去,他的心靈和精神發生的巨大的變化。
  • 一位長篇小說寫作高手帶來的啟示(隨筆)
    自2017年9月1日入駐平臺以來,過去許多年來很少動筆的我,這三年來竟也寫下了近130萬字的文章,有200篇文章在各類文學公眾號上發表,這一點點成績令我感到欣慰。我每天堅持日更,強迫自己每天至少寫1000字,儘管有時感到筆端有些遲滯,有點力不從心了,但一直仍在苦苦支撐。不久前,我讀到一篇文章,對那位作者的寫作能力深感震驚。
  • 在「十點讀書」精進寫作,掌握寫作秘籍,悄悄拔尖驚豔自己
    文 // 琅琅學寫作有沒有秘籍?有,肯定有。在加入「十點讀書」寫作訓練營之前,我不知道寫文有秘籍,秘籍是什麼?所以,就算我手握秘籍也不知道那就是法寶。加入「十點讀書」精進寫作,說是偶然,也是必然。我是「十點讀書」的忠實粉絲,關注收聽有近五年了。在我四處尋找「加油站」給自己「加油」的時候,剛好「十點讀書」推出首期寫作訓練營,太巧了,我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那麼,現在課程已過三分之二,我到底習得了什麼秘籍呢?很簡單,就是3個法寶、四大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