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臨證重點,一文打盡

2021-02-07 廈門一針一藥


石膏為一種礦石,主要為含水硫酸鈣。性味辛、甘、大寒,歸肺、胃經。石膏,有生、熟二種,生者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效,主要用於清洩多種熱邪;熟者是指用火煅後形成的煅石膏,有收斂生肌之效,主要用於外科斂瘡。二者功效迥異,不可混用。


石膏辛甘而性寒,辛能解肌、甘能緩熱、寒能洩熱,《本草新編》認為其「乃降火之神劑,瀉熱之聖藥」,自古以來,石膏就是治療傷寒、溫病等內熱熾盛的必用之藥。


從現存文獻來看,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最早運用石膏,其主要功效就是治療陽明熱盛證。最能體現石膏核心功效的是《傷寒論》中的白虎湯,原書主治「三陽合病」,症見「腹滿身重,譫語遺尿,口不仁,面垢」,與同書第6條中所載「風溫,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相類似,均屬於外感熱病中的高熱昏迷狀態。此方重用石膏至1斤(250克),配伍知母、炙甘草、粳米,以清解三陽經之無形熱邪。後世多以該方治療陽明熱盛,高熱煩渴,面色紅赤,大汗出而熱不退者。同書之白虎加人參湯則於方中加人參,治療陽明熱盛大汗傷津,高熱煩渴者。


後世諸家以石膏治療傷寒熱病之高熱不退者,代不乏人,如《重訂通俗傷寒論》以石膏與大黃、玄明粉、知母等同用,名白虎承氣湯,治療陽明熱病,高熱神昏,煩熱口渴,便燥尿赤者。再如《太平聖惠方》石膏散、《普濟方》之青丸子都是以石膏為主,治療外感熱病之高熱。


 石膏在傷寒病中應用頗多,對於溫病及溫疫熱病,同樣也是必用之品。其實,《傷寒論》之傷寒病,本包括溫病及溫疫在內,只是名稱不同,故後世有「陽明為成溫之藪」的說法。因此,溫病學家也將石膏廣泛應用於溫病、暑病、溼溫、溫疫等諸多熱病見有高熱煩渴者。


他們在臨床上不僅廣泛應用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還以兩方為基礎創製了很多新方。如《溫病條辨》的三石湯(合石膏、寒水石、滑石),治療暑溼病溼熱充斥三焦,邪在氣分;《類證活人書》白虎加蒼朮湯,以白虎湯加蒼朮,治療溼溫病身熱多汗,胸脘痞悶。再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紫雪丹、《重訂通俗傷寒論》之柴胡白虎湯等,都是醫家常用之方。


需要說明與強調的是,石膏用於治療外感熱病的熱盛煩渴,不論傷寒抑或溫病,其用量必需要大,張仲景用至1斤,餘師愚、張錫純也是大劑取效,因此必須加以重視。有些人認為石膏不溶於水,即使開大量也無用,或是認為石膏性大寒,懼其過用傷陽,都是錯誤的。


臨床實踐表明:石膏不用大量根本起不到解熱作用,筆者用石膏洩熱起手即是50克,最大量曾用至100克,常常應手而效,若用量小於30克,則基本無效。


近年來,用大劑石膏為主治療小兒流感高熱、麻疹、乙腦、流腦等高熱不退,大熱煩渴的報導層出不窮,也再一次印證了石膏清洩陽明、氣分熱邪的正確性與科學性。


 石膏配伍解表藥物,還可用於裡有蘊熱而表邪不解者,《傷寒論》大青龍湯就是傑出代表。本方將石膏與麻黃、桂枝、杏仁相伍,治療外寒內熱,無汗煩躁者。《醫學衷中參西錄》之清解湯,則以石膏與薄荷、蟬蛻、甘草同用,治療「溫病頭痛,肌膚壯熱,背部惡寒」,可以說是大青龍湯的縮小版。再如柴胡白虎煎、防風通聖散,也是解表、清裡合用的典範。


石膏不僅善於清陽明與氣分之熱,而且由於其有辛甘透發之性,可以透發鬱火,對於氣營兩燔,甚至熱入血分,熱盛動血之證,亦頗為適宜。


如《溫病條辨》之化斑湯,即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加用玄參、犀角而成,治療溫病氣營兩燔,高熱口渴發斑。《疫疹一得》之清瘟敗毒飲,則以大量石膏(180~240克),配伍生地、黃連、丹皮、梔子、玄參、犀角、連翹、芍藥等,治療溫疫熱毒,氣血兩燔證,症見大熱渴飲,頭痛如劈,乾嘔狂躁,譫語神昏,視物錯瞀,或發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舌絳唇焦者。


《萬病回春》牛蒡芩連湯,則以石膏與牛蒡子、大黃、黃芩、黃連、玄參、連翹等同用,治療積熱在上,症見頭頂腫起,或面腫,或從耳根上起之大頭瘟毒。


石膏不僅用於治療外感熱病之發斑,當今臨床更多用其治療紅斑鱗屑性皮膚病,如紅斑狼瘡、銀屑病、玫瑰糠疹、急性痘瘡樣苔蘚樣糠疹、慢性苔蘚樣糠疹、扁平苔癬等,只要辨證屬於血熱熾盛、迫血妄行者,均可以石膏配伍清熱涼血藥治之。


石膏性寒,入肺胃經,善清肺胃之熱,因而對於痰熱壅肺,肺失宣降之咳嗽喘息,效果良好。


治療痰熱咳喘的代表方當屬《傷寒論》中的麻杏甘石湯。筆者認為,對於肺有蘊熱,肺氣不宣所致之咳嗽、喘息、哮證,沒有任何一方的療效可以與此方相媲美,本派傳人用此方治療肺熱咳喘取效者比比皆是。由於本方含有麻黃、石膏,有人畏麻黃如虎、畏石膏如蛇蠍,故而很多人治療咳喘不是首先考慮本方,而是先想到止嗽散、桑菊飲之類,誠為可惜。


自《傷寒論》以後,用此方加減治療痰熱咳喘者代不乏人,如《仁齋直指方》之五虎湯,即在麻杏甘石湯基礎上加茶葉而成,治療咳喘痰多色黃。近代則以此方為主治療麻疹肺炎兼心衰者,效果頗佳。


用石膏配伍其他藥物治療痰熱咳喘之方,還有許多。諸如《症因脈治》石膏知母散,以石膏、知母為主藥,配伍桑白皮、地骨皮等,治療「暑熱傷肺,咳嗽發熱,煩渴咽幹」。《醫門法律》清燥救肺湯,以石膏配伍桑葉、麥冬、杏仁、枇杷葉等,治療「溫燥傷肺,氣逆而喘,乾咳無痰」。《溫病條辨》之宣白承氣湯,用石膏配伍大黃、杏仁、瓜蔞皮,治療「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大便閉結,脈右寸實大」,證屬肺氣不降者。


筆者曾自創一首治療哮喘驗方,由麻杏石甘湯加當歸、半夏、蘇子、陳皮、前胡、厚樸、旋復花、蟬蛻、僵蠶、地龍、大黃而成,治療各種類型哮喘證屬肺熱挾痰溼者,效佳。當代學者則以本方加入魚腥草、桑白皮、葶藶子、瓜蔞仁、黃芩,灌腸治療小兒咳嗽100例,總有效率91%;以麻杏喘咳飲(麻杏石甘湯加前胡、枳殼、連翹、川貝、地龍、桔梗等)口服治療小兒肺炎喘嗽148例,總有效率達100%。


胃熱熾盛,氣機壅滯,胃氣不降則發為嘔吐,石膏可清陽明胃熱,且質重沉降,故善治陽明胃熱之嘔逆。


《傷寒論》載有竹葉石膏湯,首開石膏為主治療胃熱嘔逆之先河,本方以石膏一斤,配伍半夏、麥冬、竹葉、人參、甘草等,治療「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金匱要略》竹皮大丸,則以石膏與桂枝、甘草、白薇同用,治療「產後虛熱,心煩嘔惡」。後世《聖濟總錄》石膏竹茹飲,效法仲景,以石膏與竹茹為主藥,配伍白茅根、玄明粉、半夏、人參,治療胃熱嘔吐。


《千金要方》止嘔人參湯,則以石膏配伍人參、蘆根、黃芩同用。《醫略六書》竹茹石膏湯,以石膏與姜半夏、陳皮、竹茹等同用,治療小兒麻疹嘔吐。據筆者經驗,上述清胃熱止嘔方中加入連翹,臨床更增效力。


陽明經行於面,而火性炎上,外感風熱或內熱熾盛,循經上攻,壅滯於上,可致頭暈頭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石膏善清陽明之熱,且《本草衍義補遺》認為其可「上行至頭」,故對於頭面熱鬱所致之諸證有效。


陽熱上壅之頭痛 熱壅於上,清竅堵塞,不通則痛。治療熱壅頭痛,石膏為古代醫家善用之品。如《聖濟總錄》神朱石膏丸,以石膏與川芎、冰片同用,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頭痛;《仁齋直指方》芎芷散,以石膏與荊芥、白芷、川芎同用,治療風邪上壅,頭脹頭痛;再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之太陽丹,以石膏配伍烏頭、白芷、甘草、川芎同用,治療風痰上壅之頭痛眩暈。筆者在臨床上,對於熱壅於上之頭痛,多以石膏與川芎、白芷、白芍、牛膝相伍,效果滿意。


 足陽明經挾口環唇,入上齒中,絡齒齦,陽明鬱火或陽明熱盛,循經上衝,可以導致牙痛齦腫。石膏善清陽明鬱熱,故為治療風火牙痛之要藥。


如《景嶽全書》二辛煎,即以石膏配伍細辛,二味皆辛,皆可行散,一寒一熱,互為配合,治療「陽明胃火上炎,牙根口舌腫痛不可忍」。《外科證治全生集》則以石膏配伍生地、防風、薄荷等,治療「風火牙痛」。《醫宗金鑑》清胃散(清胃散加石膏),以石膏治療小兒熱蘊於胃,牙齦腫如水泡,脹痛難忍者。筆者用清胃散合二辛湯治療實火及虛火牙痛,效果滿意。


 《小兒藥證直訣》之瀉黃散,以石膏與藿香、梔子、甘草、防風配伍,治療小兒脾胃伏火,口瘡口臭,膚熱唇乾之證。《醫宗金鑑》以石膏配伍黃連、黃芩、生地等,治療小兒鵝口瘡。


 足陽明胃經過咽喉,胃熱循經上攻,可以導致咽痛。石膏入陽明而性寒,故為治療胃火上衝咽痛之要藥。如《喉科秘訣》石膏湯,即以石膏為主,輔以知母、玄參、天花粉、甘草,治療「肺胃熱盛,咽喉腫痛」。《外科正宗》涼膈散,以石膏配伍梔子、天花粉、牛蒡子等,治療「咽腫痰盛,膈間有火」者。


石膏配伍其他藥味,尚可用於治療咽喉疫病之患,如《疫喉淺論》竹茹石膏湯,以石膏配伍竹茹,治療「疫喉白腐」;《疫痧草》奪命飲,以石膏與羚羊角、赤芍等同用,治療「爛喉痧」。


 陽明經行鼻旁目下,石膏有清透之功,故對於眼目及鼻疾屬熱者,也可建功。如《聖濟總錄》石決明散,用石膏配伍石決明、菊花、黃連、甘草治療「目赤澀痛」;《奇效良方》以石膏配伍丁香、苦丁香、粟米、赤小豆,治療鼻不聞味,或生息肉。朱仁康先生創涼血清肺飲,則以石膏配伍生地、丹皮、黃芩等治療酒糟鼻及痤瘡,效佳。


由於石膏性寒,且味辛能散,故自古多用於治療溼熱內鬱之證。如《金匱要略》越婢湯,以石膏與麻黃、生薑、甘草、大棗同用,治療風水化熱,遍身浮腫者;木防己湯,則以石膏配伍人參、防己、桂枝治療膈間支飲。後世《太平聖惠方》龍膽散,以石膏配伍白茅根、木通、大黃等治療溼熱黃疸。《小品方》三物茵陳湯以石膏與茵陳、梔子同用,也治溼熱黃疸。


筆者認為,當今臨床用石膏為主治療溼熱痺症最為多見,即現代醫學診斷為風溼、類風溼關節炎、痛風以及其他風溼免疫類疾病,如紅斑狼瘡、皮肌炎、斯蒂爾氏病等。


筆者治療此類病證,喜用恩師劉渡舟先生推薦的《溫病條辨》加減木防己湯。此方由經方木防己湯加入杏仁、滑石、通草、薏苡仁而成,原書用治暑溼痺,此方對於風溼類疾病,只要是溼熱偏盛者,效果頗佳,尤其對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皮肌炎、紅斑狼瘡效果更佳,其用藥的關鍵就是要重用石膏,用量需在50克以上方效。


石膏清熱瀉火、甘寒不峻,治療鬱熱型糖尿病確有療效。《傷寒論》中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自古以來就是治療消渴病的有效方劑,而《古今錄驗》之五蒸湯,以石膏配伍知母、生地、竹葉等,治療肝腎陰虛,骨蒸勞熱,口乾而渴;《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人參石膏湯,以之配伍人參、知母,甘草,治療上消多飲;再如《辨證錄》止消湯,以之配伍生地、玄參、知母,《景嶽全書》玉女煎,以之配伍熟地、知母、牛膝、麥冬,均可治療腎虛胃火,煩熱消渴。


筆者對於臨床上最常見的氣陰兩虛型糖尿病患者,自擬一基本方(生石膏、知母、黃芪、人參、玄參、山萸肉、枸杞子、鬼箭羽、天花粉、川連等),隨證加減化裁,療效滿意。


石膏生用治療範圍甚廣,而煅用也有其妙用。煅石膏主要用於外用,筆者一概不用煅石膏內服治病。石膏煅後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青囊秘傳》以石膏與黃柏同用,治療溼疹發癢。《中醫外科學講義》以石膏配伍青黛、滑石、黃柏,治療一般溼疹,焮腫癢痛。《外科大成》青蛤散,以石膏與輕粉、海蛤殼粉、青黛、黃柏同用,治療黃水溼熱等瘡.筆者曾在臨床配伍應用過此方,療效確實。《肘後備急方》單用石膏研末,治療湯火爛瘡;《梅師集驗方》以此治療「油火燙傷,痛不可忍」。


現代臨床報導,用煅石膏粉處理燒傷創面,能很快結痂,減少分泌物滲出,防止感染,促進創面癒合。還有學者報導用大黃、煅石膏、滑石粉、海螵蛸研末外敷,治療乳頭乳暈溼疹效佳。


 《外科正宗》生肌散,以石膏與赤石脂、龍膽草、血竭等同用,治療「多骨疽、腐骨脫落,肉遲不收」。《醫宗金鑑》九一丹,以石膏與升丹按9:1比例研末外用,治療「疔瘡潰破,拔疔根,搜膿清熱生肌」。當代臨床報導,以化腐生肌膏(紅粉、雄黃、煅石膏等)塗敷治療潰瘍不愈50例,治癒率達90%。


 以石膏與生石灰等份研細,用時以酒調成糊狀外敷,每日1次,一般連用3次,治療12例,均愈。但皮膚有破損者忌用。


《神農本草經》記載石膏藥性為「微寒」,《本草經集注》始謂其性「大寒」,且後世多尊之,尤其金代張元素謂石膏為「陽明經大寒之藥,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極熱者,不宜輕用」之說出,對後世臨床應用石膏影響極大,從而大大限制了其應用範圍。


但是,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傳承《神農本草經》之旨,明確石膏藥性為「微寒」,《藥品化義》謂其連寒都達不到,稱其「性涼」。近代名醫張錫純更是善用石膏,極有心得,也謂石膏「性涼」,並說「其寒涼之力遠遜於黃連、龍膽草、知母、黃柏等藥」。


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的孔伯華也認為,「謂石膏大寒之說,主要倡於唐、宋之後,沿襲成風」;「一般認為其性大寒,實則石膏之性是涼而微寒。凡內傷外感,病確屬熱,投無不宜,奈何今之醫者不究其藥性,誤信為大寒而不敢用。嘗因摒醫家如此,故病家見方中用石膏,亦畏之如虎,如此謬誤流傳,習而不察之弊,乃餘所大惑而不能解也」。


綜上所說,筆者結合51年的臨床經驗認為:石膏性涼,最多算作微寒,故而臨床可以放膽用之,不必太過拘謹。

由上所述,石膏性微寒,並非大寒,況且其質重而不易溶於水,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故其用小量無效,必以大量方可,從張仲景動輒用半斤、一斤,後世餘師愚、吳鞠通、張錫純、孔伯華等醫家大量用石膏的經驗來看,筆者認為,一般以30~100克為宜,病重者可更加之。


另據現代臨床報導,用生石膏80~120克為主治療小兒高熱,或以生石膏50~150克為主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均取得較好療效,而未見明顯的副作用。


石膏的主要成分為含水硫酸鈣,石膏不溶於水,但是石膏的藥效不一定完全由硫酸鈣決定,其中還含有其他微量元素,也可能參與其藥效作用。


石膏的煎法一直以先煎為主,但是從張仲景、張錫純等大量用石膏的方劑看,還有一點並未引起別人的注意。即在大量應用石膏時,一般都要加入含用澱粉的物質同煎。如張仲景配用粳米,張錫純配伍山藥,個人認為,這是其增加其藥效物質溶出性的關鍵,因此,在臨床大量應用石膏時必須注意,或加粳米、或加山藥,以便提高其藥效。


石膏畢竟性微寒,且臨床用量偏大,因此對於脾胃虛寒、陰虛內熱、陰盛格陽之真寒假熱患者,當忌用或慎用。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網絡,轉載請註明出處。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於傳播和學習交流之目的,並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文中涉及所有方劑藥物及治法為學習參考之用,請勿試藥! 



相關焦點

  • 國家級名老中醫王慶國:石膏臨證應用心法
    如《溫病條辨》的三石湯(合石膏、寒水石、滑石),治療暑溼病溼熱充斥三焦,邪在氣分;《類證活人書》白虎加蒼朮湯,以白虎湯加蒼朮,治療溼溫病身熱多汗,胸脘痞悶。再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紫雪丹、《重訂通俗傷寒論》之柴胡白虎湯等,都是醫家常用之方。
  • 臨證妙語:李翰卿臨證心得錄!
    李翰卿臨證妙語(1):病機挈要1.燥證,喻氏謂屬熱,沈氏講屬涼,其實,他們所說到的都是燥證的一個方面。
  • 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證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其一鍾(右住聖母院路)初診 (十一月初三日) 傷寒七日,
  • 臨證偶得:蠲飲六神湯
    產後亦有瘀血攻心而呈發狂昏厥,此證「惡露仍通」,說明並非瘀血攻心,而是痰濁上蒙,是以臨證詳察惡露通與不通,遂成瘀血攻心與痰濁上蒙鑑別要點。【方解】痰濁為患,治宜祛痰。然痰之生由液之結,液之結由脾不運,故治痰當先燥溼,燥溼當先運脾。
  • 婦人不孕之證溫衝湯一方——臨證驗案
    而愚臨證以來,凡其人素無他病,而竟不育者,大抵因相火虛衰,以致衝不溫暖者居多。因為制溫衝湯一方,主治病者平素畏坐涼處,畏食涼物,經脈調和,而艱於生育者。」另外,張錫純又思《神農本草經》謂紫石英「氣味甘溫,治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之語,於臨證中遂創此方。方中重用紫石英,取其性溫質重,能引諸藥直達於衝中,而溫暖之。其餘張錫純對本方未做過多論述,原解在此不做分析,以免曲解原意。
  • 臨證400法——溫熱病·氣分證治 二十六法(三)
    知母10克  生石膏30克(先煎)  粳米30克  桂枝木10克  炙甘草6克  青蒿梗10克  蘆根20克註:此處所論之「溫瘧」,非屬能查到瘧原蟲之瘧疾,乃指但熱不寒、骨節煩痛之證。即吳鞠通《溫病條辨)所說:「骨節疼煩,時嘔,其脈如平,但熱不寒,名曰溫瘧,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 半日臨證半日讀書:論半夏
    黃煌教授體質學說列有半夏體質一種,可以與此文相互參考。 論半夏半夏化痰,人所皆知。而我以為,半夏化有形之痰效果未必佳,其妙尤在除無形之痰。而醫者多推崇溫膽湯,我以為後者方中枳實、竹茹效用平平,除於痞脹、嘔吐等有一定作用外,其餘無形之痰皆不必用。因痰與溼皆由津液失其正常的運化而產生,故密不可分,且臨床有時難以明確區分,何為痰,何為溼,故我臨證每每將二陳湯與平胃散同用,此即古方平陳湯。此方出自《醫學入門》卷五,原主治食瘧,以及風寒風溼所傷導致的痰嗽滿悶。我用平陳湯的思路是發揮兩方的優勢,協同取效。
  • 「張懷亮教授臨證經驗研修班」成功舉辦
    2020年12月19日,由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辦的國家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張懷亮教授臨證經驗研修班」在鄭州成功舉辦。
  • 竹葉石膏湯
    不同者,小柴胡湯證屬樞機不利、表裡不和,故重在和解退熱。竹葉石膏湯證屬津液損傷、熱邪未淨,故重在滋陰清熱。2.白虎加人參湯:同可清熱補虛,治療煩渴。不同者,白虎加人參湯證熱邪重而津傷輕。竹葉石膏湯證,熱勢輕而津傷重。3.枳實梔子豉湯:同可治熱病後發熱。不同者,枳實梔子豉湯證之身熱,為病癒後因傷食而復,必有心煩懊惱,胸腹脹滿,心下拒壓之症狀。【臨床運用】1.
  • 方劑選萃:竹葉石膏湯
    方證上也是兩證合併出現,腹證特點為:胸滿、氣逆發為喘咳,虛裡跳動……腹中軟弱……此與白虎湯之腹證稍區別,不可不知。其病機特點是既有陽明氣分燥熱,又有肺胃津液枯竭夾痰。若遇熱重者可酌加知母、石斛,並以鮮梨服食;陰傷更重甚或伴出血者可加生地、阿膠;若治流行性出血熱,可重用鮮白毛根;若呃逆,嘔吐重,可重用鮮蘆根;治肺心病、心功能不全、胸肺壅塞痰飲偏多者可加葶藶子、大棗;治支氣管炎,咳嗽痰多者可加杏仁。
  • 石膏的獨特功效
    為硫酸鹽類石膏族礦物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鈣(CaSO4·H2O)。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斂瘡生肌,收溼,止血功效。主治溫熱病氣分實熱證,肺熱喘咳證,胃火牙痛,頭痛,實熱消渴,潰瘍不斂,溼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出血。《神農本草經》:「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金瘡。」
  • 一個經方:竹葉石膏湯
    另一味湯方,竹葉石膏湯,為白虎湯減去知母,加竹葉,半夏,麥門冬,人參而成。對應著夏季暑溼之氣及傷寒、溫病,暑病之後,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具有清氣分熱,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之功效。以身熱多汗,心胸煩熱,氣逆欲嘔,口乾喜飲,氣短神疲,虛煩不寐為表現,以舌紅少苔,脈虛數為辨證。
  • 每日學一方【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
  • 臨證400法——溫熱病·氣分證治 二十六法(一)
    氣分證治麻黃1.5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20克(先煎)  生甘草6克  前胡6克  浙貝母10克  蘇子10克此燥熱耗氣,肺津虧損之證,宜清肺潤燥法。沙參20克  杏仁10克  麥冬10克  生石膏10克(先煎)  桑葉10克  炙杷葉15克  旋覆花10克(包)  瓜蔞仁30克  阿膠10克(烊化)
  • 石膏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石膏的營養價值及正確吃法 石膏不能和什麼一起吃
    石膏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 中藥絕學:石膏一味,大有可為!
    ,對石膏的研究,更是孜孜不倦。乃後世注《神農本草經》者,不知產乳之乳字原作生字解,而竟謂石膏能治婦人無乳,支離殊甚。要知產後無外感之熱,石膏原不可用。若確有外感實熱,他涼藥或在所忌,而獨不忌石膏,以石膏之性非大寒,乃微寒也。是以漢季張仲景所著《金匱》中有竹皮大丸,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中有石膏。夫乳中者,生子之時也,其煩亂嘔逆必有外感之實熱也,此實通《神農本草經》石膏主產乳之義以立方也。
  • 附子與石膏可大膽同用
    一、《金匱要略》、《千金方》開附子石膏同用之先例《金匱要略》附子、石膏同用見於「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之越婢湯條下。越婢湯由麻黃、石膏、生薑、大棗、甘草組成,主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方後又雲「惡風者加附子一枚。」
  • 【臨證本草】昆布
    藥方證三者不可缺其一,懂藥性,擅配伍,往往能夠讓臨證療效更上一層樓。繆希雍 鹹能軟堅,其性潤下,寒能除熱散結,故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氣,瘻瘡。東垣云:癭堅如石者,非此不除。正鹹能軟堅之功也。詳其氣味、性能、治療,與海藻大略相同。《本草經疏》盧之頤 昆布,即海藻之如綸者,故一名綸布。
  • 中醫臨證治療咳嗽常用效方
    此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旋復花湯,又在《和劑局方》金沸草散的基礎上添加杏仁、茯苓、五味子。   江老使用金沸草散,並不拘守某一方,而是綜合取捨三方,以及隨證合用六安煎(二陳湯加杏仁、白芥子)和桔梗湯(桔梗、甘草)。而學問之道,貴與年俱進。江老使用本方幾十年,積累了——整套行之有效的加減方法,有的加減方法還方中寓方,大大地拓寬了本方的適用範圍。
  • 【學會分享】青託成長故事:阮善明——傳承臨證經驗,創新中醫發展
    【學會分享】青託成長故事:阮善明——傳承臨證經驗,創新中醫發展 2020-08-26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