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卡仁波切 | 照見清淨心 禪修入門指引 禪定的滋味

2022-02-01 中國噶舉中心

照見清淨心 

第一部 了解禪修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禪修就是阻斷一切念頭,並保持在那種狀態之中。這是錯誤的看法。禪修時,我們並不試圖阻斷念頭,而是讓心保持開放、輕鬆,不渙散地安住在當下的覺知之中。

進一步的思維,禪修和心有關。心和天空很像:沒有形式,沒有實質,也沒有範圍或大小。

 

如果沒有嘗過某樣食物,就無法體會它的味道;沒有親身體驗過禪定的滋味,就不能了解禪修的利益。如果你從來沒吃過巧克力,要求說明它的味道,我可以告訴你:

「嗯,它的味道很好!」

「有多好?」

「是甜的。」

「有多甜?」

把各種事實匯集在一起之後,我或許可以成功地給你一個有關巧克力的粗略概念。但是,它仍然是相當神秘的東西。相反的,把巧克力放入你的嘴巴,你立刻就可明確地知道它的味道。任何關於禪定之利益的解釋,不管多麼詳盡,永遠都無法傳達個中的滋味。唯有親自修習及直接的體驗,才能讓你發現禪定的真正味道。

波卡仁波切

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一九四〇年誕生於藏西地區的遊牧家庭中,經第十六世大寶法王認證為上一世波卡仁波切之轉世。二十歲那年,隨著其他上師由西藏……至印度,在印度受教於藏傳佛教中最偉大的上師之一卡盧仁波切(KaluRinpoche),在其指導下完成兩次三年三個月的傳統嚴謹閉關。他是藏傳佛教香巴噶舉傳承之法脈持有者,擔任多所寺院之閉關總導師,亦廣受其他教派所推崇,……也時常邀請他互相交換心得及討論。

 

封面推薦:

隨著禪修的進步,纏心的念頭會減少,即使念頭仍然存在,也已失去了牽制力,不再是痛苦的原因。我們的心會平靜下來,升起愉悅的覺受;甚至我們的臉會變得開朗、和善及歡喜。我們會變得平易近人;別人會希望時常看到我們。

波卡仁波切是噶舉派首席禪修老師,在本書中他以清晰、明快的風格,針對初習禪修者的各種困惑,提供最實際的指引。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門手冊。

 

至尊無上的釋迦牟尼佛之一切追隨者,為了獲得最究竟的證悟而進入尊勝的法道之中,而法道的唯一及其精髓本質即是禪修,禪修之根本便是止觀,因此,具足了學識及實修的偉大成就者波卡仁波切著作了有關禪修的開示教導,我相信此教導必將帶給禪修之人最深的利益及幫助,特別是對初學者而言更可得到益處。所以,在此我獻上最深、最清淨的祈禱與祝福。——第十二世泰錫杜仁波切

 

波卡仁波切是一位傑出的金剛乘法門禪修導師,在《照見清淨心》書中,他以清晰易懂的解脫帶領我們,一步一步地學習如何把心平靜安住下來,進入細微的禪修領域,了悟痛苦和快樂之由心所生。

仁波切是我的皈依上師,欣喜這本有他仔細說明的禪修書能在臺灣發行中文版,他在教導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智慧與慈悲,深信必能給大家帶來法喜,使每一位學習禪修的人受益。——陳曹倩(中國女紅工作坊董事長)

 

波卡仁波切《照見清淨心》一書,清楚揭示禪修之體與用,是習禪者不可錯過的一本精進入門書。雖稱為「入門」,其實該書已將禪修的觀念及具體的修行法要,如如實實地呈現,其次第之分明、立論之詳實,堪稱精闢扼要。

波卡仁波切的修行實證功夫,連……都推崇備至,並曾接受西方學術界、醫界之測試,令人不可思議。禪定中的波卡仁波切,其腦波、心跳、脈搏皆靜止達數小時之久,其禪定修行功夫於是受到世界的肯定。其法國弟子將其教法結輯出書,以饗世人,由於個人對其修持之肯定,願為之介。——林謝罕見(宏國關係事業董事長)

 

願你能成為 / 你所在之處的 / 那道光明

|中國噶舉中心|

共同搭建一個沒界的精神樂園

Let us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spiritual paradise without borders.

弟子,要強,上一直在看和注視你到力量了

Disciples, to strengthen, strong, Guru has been nursing and watching you, 

yet you feel the power?


相關焦點

  • 如何辨別禪修中的魔境?---阿知仁波切
    對於各種境界不執不取,不要當真,了知真正的功德增長的驗相應該是自身心相續出離心以及慈悲智慧的增長,而不是這些境界,一切的境界都是自心的顯現,而對於自心顯現境界的執著,正是輪迴煩惱的根源。同時向自己的上師請示觀察,這也是最為重要的方法。 判斷是否是魔境,有很多的方法。
  • 九節佛風和禪修要訣
    第二部分:禪修要訣第一、把心帶回家(節選至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        但請記住:方法只是方法,絕不是禪定本身。當你嫻熟地練一習一 禪修之後,才能達到那種完全圓滿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禪定。        西藏有一句很有啟示性的話:「禪定什麼都不是,禪定只是熟一習一 而已。」換句話說,禪定只不過學習 去熟一習一 禪定的修行而已。
  • 岡波巴仁波切:什麼是真正的修行!
    岡波巴仁波切在《勝道寶鬘論》中用十四個比喻來說明什麼是毫無意義的修行。
  • 淵回禪修:什麼是四禪八定?禪定必靠打坐姿勢,修行必經禪定
    淵回禪修:什麼是四禪八定?禪定必靠打坐姿勢,修行必經禪定,大乘小乘也不矛盾。李淵回原創,文化,國學,儒釋道。導語:目前只講禪定這個「禪」,不講禪宗那個「禪」。禪宗目前已經基本斷了,只剩下一個軀殼,而沒有實質之精神。而且,禪宗的問題更為複雜,我們目前暫且不談!
  • 禪修的入門方法
    禪修的入門方法貢嘎堪布頂禮三寶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禪修的入門方法。禪修有助於促進我們身心的健康。現在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所有人都在學習很多知識,也有很多人在學習佛法,但是真正去實修的人很少,尤其是能堅持禪修的人就更少了。  很多佛教徒喜歡去做別人能看見的善法,卻不知道禪修是諸善法中功德最大的善法。佛陀所傳下的所有法門都是為了調伏我們的心,放生、念經、布施等善法都是一種方便,而禪修卻是直接修心。
  • 宗薩仁波切演講開示:禪定、智慧、證悟,值得收藏
    這是一篇宗薩仁波切在新加坡的演講開示,用通俗的語言講禪定、智慧、證悟,介紹了禪定觀念頭的方法,最後還有問題回答。雖然文章比較長,但非常經典,而且幽默詼諧,值得反覆閱讀,也值得收藏。宗薩仁波切:禪定、智慧、證悟,每天禪定兩分鐘文/宗薩仁波切禪定、瑜伽、或氣功,我想這在最近都成了時髦的事兒。大家認為打坐禪定是佛教徒做的事情,所以佛教和禪定通常被牽扯在一塊兒。
  • ※禪修方法詳解!
    禪修的方法,包括有相的方法和無相的方法。有相的方法是有一定的所緣(所依),分清淨和不清淨的。其中,清淨的所依,如釋迦牟尼佛、金剛薩埵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佛像。不清淨的所依,如白光、紅光、木塊、石塊等。
  • ​鄔金門卓多傑仁波切上師瑜伽
    鄔金門卓多傑仁波切上師瑜伽
  • 冥想是不是禪修?有何不同
    冥想與禪修冥想是西方的翻譯上的叫法,實際上找到英文的原意是指禪修,這一說,大家一下子就熟悉起來,那不就是打坐嗎。如果你這樣理解,就比冥想更接近禪修的意思了。所以,把冥想說成是禪修是沒有錯的,但把禪修說成是冥想就不恰當了,因為範圍不一樣,禪修就是一個大系統,以南傳佛教來說,禪修所用的修止方法就多達四十種止業處,禪修者可以選擇其中一種適合自己的禪修業處來作為入門的方便,當中,最為禪修導師們推崇與教導的應該是入出息念,佛教稱為阿那波那。當然這裡包括以「八正道」為主,輔以四梵住的慈悲喜舍;七覺支的念、擇法、精進、定等等。
  • 詳解禪修,(乾貨)
    在禪修初期,心靈中欲望習氣,裹挾著意識分別。心浮氣躁,思緒紛飛,情慾渾濁,浮想聯翩,情感起伏。被思維情慾牽引的你,猶如湍急河流上漂浮的稻草。身語意剎那交織,繁雜念頭中,你無法找到自己的心。心靈願望,就是我執,構成自我的因素分解,心靈覺光發動,宿世業境熄滅,覺光於心展現純澈朗照。禪修步入了三摩地。於是,你進入了禪修第三層。步入三摩地的行者,在此處禪修,隨時會落入魔境。
  • 10 周《踏上心靈幽徑》深入探索之旅 | 讓我們一起踏上傑克康菲爾德的禪修幽徑
    這本書闡述了他赤裸袒露心跡的心路歷程、他的失敗與困惑、收穫與頓悟,並循循善誘而又系統深入的引導我們進入禪修的大門。書本字字珠璣,讓我手不釋卷。我每每停下來,細細思索和感受。這本書是我認定的三大寶藏靈性書本之一。
  • 實修開示14:禪定需要的條件和知見
    禪修的條件就像因果七訣一樣,有因就有果,是有因果關係的九種或者十種條件。
  • 禪修的具體方法——欲修禪定者可收藏!
    我們現在只講一些禪修、禪定的方法,主要講寂止。寂止,也可以說是禪定。如果這種禪定是有見解,有智慧的,就是止觀雙運的。見解指的是出世間的見解,智慧指的是出世間的智慧。若是沒有見解,沒有智慧,它僅是寂止,也是禪定,但不是雙運的。  前面主要講了身口意的要點。若是修禪定,身口意三門都要先平靜下來,一定要調整好,這是基礎。
  • 《禪修指南》- 隆波帕默尊者
    《禪修指南》隆波帕默
  • 禪修入門方法(一)
  • 禪宗的「禪定」和「四禪八定」到底是怎樣一對「小冤家」呢?來聽
    我們的本心自性原本就是清淨而不動搖的,即是自淨自定的。只是因為我們「見境」、「思境」而生出了許多煩亂。如果我們見到「諸境」能夠做到「心不亂」者,即是真定也。《菩薩戒經》有雲:我本性元自清淨。我們如果能夠於自心念念之中,自修自行,自成佛道。本自清淨即是禪,本自不動即是定。
  • 禪修心鑰|禪修的基本指導﹝一、坐禪﹞
    在禪定中,我們於身心上尋找一種深刻、清明與精確的覺知, 這直接的覺知會對我們展現生命的真理——身心相續的本質, 我們對「常」就不再存有幻想,而從「身心非苦」的幻想中解脫。禪修的基本指導﹝一、坐禪﹞◎選擇持久又舒服的姿勢佛陀建議我們,不論是森林裡的一棵樹下,或其他安靜的地方都適合禪修。
  • 創古仁波切:什麼是心呢?
    有些大圓滿的修行者會說,大手印缺少了這些辨別心與覺性的指引,是大手印的一項缺失。實際上並非如此。雖然大手印的上師並未以相同的用語來教導,但確實傳授了相同的觀點。在《闡明本然境》中,達波·扎西・南嘉說道,禪修需具有清晰且強力的正念與專注,其意義實際上等同於辨別心與覺性。我們是否分心,取決於正念和專注。達波・扎西・南嘉以自身經驗告訴我們,正念應該清晰而強力,因而能立即知道自己的禪修是好是壞。我們的正念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力量,如果正念太鬆散,就容易分心。因此儘管用語不同,大手印和大圓滿其實持有相同的觀點。
  • 打坐時,快速進入禪定的方法
    也能讓自己的心,愈發的趨向於平靜。雖然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老去也能使得心態逐漸變得平和,達到無欲無求,從而使自己的心安靜下來,但是我們每個人不可能都要等到老去再打坐,而是在現在就要讓自己的心得到寧靜、清淨。如果真的等到老了再去打坐,與「離世覓菩提」的意思就基本相當了。也就是說,一個人打坐,影響自己清淨的,不是外力的作用,而是自己的心。
  • 《五蘊心理學》23期|第二章 |心所理論——禪定障礙心所等
    三 禪定障礙心所——蓋佛家重視禪定,釋迦佛本人創立的心理障礙理論——五蓋理論——主要是從禪定實踐中歸納出來的。五蓋,或名五陰蓋,與上述劣根五結的內容基本相同,是按五蘊組織的心理障礙系統,而特別側重於對禪定的妨礙,在個別項目上有所差別。五蓋雖標目為五,實有七種。【貪慾蓋】指貪慾現前,妨礙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