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別禪修中的魔境?---阿知仁波切

2021-12-23 金剛薩垛佛網

當修行人在修行當中出現了景象的時候,首先不要輕易的相信,而是首先應該去判斷這個景象是否屬於魔境。那如何來判斷這些境界是否是魔境呢?


對於各種境界不執不取,不要當真,了知真正的功德增長的驗相應該是自身心相續出離心以及慈悲智慧的增長,而不是這些境界,一切的境界都是自心的顯現,而對於自心顯現境界的執著,正是輪迴煩惱的根源。同時向自己的上師請示觀察,這也是最為重要的方法。

 

判斷是否是魔境,有很多的方法。我在這裡簡單講一種方法,給你們作參考:


當在禪修的時候,如果出現顯現境界的時候,比如說見到佛本尊或者護法之類,心不要執取,而應該繼續安住自身的修行。如果當你的心念散亂的時候,你的境界中對境的顯象也發生擾動;而當你的心自然安住的時候,你的境界中的對境的也穩定。如果屬於這種情況,那麼這個境界應該不屬於魔境。反之,不管你的心的安住的情況如何,你的境界中的對境一直都很穩定,那麼基本上可以肯定屬於魔境。


強調一點,這個方法僅是供參考的,具體的境界儘量請自己的上師進行觀察和引導。佛法禪修的很多問題,都應該多向具德的大恩上師請教,因為由於每個人自身的根器不同,所修持的禪修的程度和境界以及所遇到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其對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問題的解決,很難靠共通的聞思方法,必須依靠上師的不共同的竅訣的引導,這一點一定要重視。

 

附:阿知仁波切講述的兩個有關案例

 

A. 先講一個寧瑪派修行人的真實例子。在青海久治縣的白玉達爾唐寺院,有一位閉關的出家人。他主要修的是蓮花生大師的法。一天,在他的境界中蓮花生大師真的到了他的面前,種種的境界,讓這位出家人很是激動。以後,在每次禪修的時候,他都會見到他的那個境界的蓮花生大師,他自認為已經獲得了很好的修行驗相。

 

一天他到上師面前去進行法供養,說到了他的這些境界。他的上師是一個真正的大成就者叫白玉嘎龍仁波切。嘎龍仁波切觀察到這個出家人的境界是魔境,對他將:他所見到的也不是真實的本尊,只是一個魔。但是這個出家人並不相信上師所講的,對上師講:上師你真得不清楚,我見到的真的是蓮花生大師,我看得清清楚楚,不會錯的,上師肯定是你搞錯了。上師解釋了幾次,但出家人還是不肯相信。最終上師很無奈就這樣對他說:好吧,也許真的是我觀察錯了,你見到的可能是真的是蓮花生大師。這樣吧,我給你一些薰香,這些薰香都是經過念經加持的很好,下次你禪修的時候見到蓮花生大師,替我供養他。上師說著就從自己的薰香袋子裡拿了一把薰香給了這位出家人。

 

出家人很高興,拿著這些薰香回到了自己的住所。當出家人再次禪修的時候,那個蓮花生大師又來了,出家人就把手中的薰香灑向那個蓮花生大師。突然之間那個蓮花生大師的形象碎掉了,變成了一個很醜陋恐怖的魔鬼的形象跑掉了。

 

B. 另外一個例子是覺囊派的例子。在四川壤塘縣的覺囊派大寺院確爾吉寺院有一位上師叫曼帝支格(漢語意為未死化身者),曼帝支格有一個弟子也是個坐山者(住山閉關者),他在修行一段時間之後,在自己的境界中顯現了很多的外在的景象。見到了很多的上師本尊勇士空行降臨給他賜予加持,他自己也出現了一些神通之類的感應。這些「本尊空行」對他講他事實上他是蓮師心子的轉世化身,是一個伏藏師,他弘法利生的因緣已經成熟,應該下山去脫掉出家人的衣服受持密咒瑜伽士的禁行,同時也明確的指出他的有緣人間空行母的情況。

 

曼帝支格的這位弟子的聞思的基礎很好,並沒有馬上輕信境界。於是他到自己的上師曼帝支格面前稟告了自己的情況,曼帝支格的回答很簡單:那些都是魔境,只要你不去執取它們,慢慢的都會好起來的。然後曼帝支格就打發那個弟子回去繼續修行。

 

這個弟子回去後,一方面那些境界不斷的顯現,他自身的修行方面的各種感應也越來越強。另一方面由於上師講得太簡單了,他懷疑上師並沒有真正仔細的觀察他的問題,只是敷衍了事。由於那些「本尊空行」對他的有緣人間空行母預言非常的詳細清楚,於是他決定去看看是否是真實的,如果他見到那些本尊空行所說的情況存在錯誤,那麼他就完全相信上師所說的。於是這個弟子悄悄的上了路,等到達那些「本尊空行」所說的地方,他被事實驚呆了。那個地方的情況和那些「本尊空行」所說的所說的分毫不差,他也找到了那個「有緣人間空行母」。至此他徹底的相信了哪些「本尊空行」所說的全部都是真實的,而上師的提示早已拋到了腦後。於是他很快的和那位「具緣空行」搞在了一起。

 

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原來的那些境界都消失了。那些「本尊空行」再也沒有來過,他自己的那些感應也都消失了。這時候他才意識到上師所講的真實不虛,但是一切都已經太晚了,他已經失去了自己清淨的出家戒體,不可能回到原來那種坐山清修的生活中去了,他的悔恨和懊惱是語言無法形榮的。

金剛薩垛佛丨懺悔之王丨消業第一

☞ 公眾平臺回複數字「9」,可查看金剛薩垛修法相關內容推薦;回復「共修」參加心咒、百字明、磕大頭每日共修。

相關焦點

  • 波卡仁波切 | 照見清淨心 禪修入門指引 禪定的滋味
    任何關於禪定之利益的解釋,不管多麼詳盡,永遠都無法傳達個中的滋味。唯有親自修習及直接的體驗,才能讓你發現禪定的真正味道。波卡仁波切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一九四〇年誕生於藏西地區的遊牧家庭中,經第十六世大寶法王認證為上一世波卡仁波切之轉世。
  • 華智仁波切《竅訣金鑰》簡釋 9-3集
    表面多勤誦禪修,自以為是行佛道,不知初中末竅訣,絕非勝妙佛子行。阿底峽尊者在藏地時,曾經有一位印度的客人來拜訪,尊者問他:「印度最近發生什麼事情沒有?」那位客人說:「最近印度確實發生了一件事。一位居士被外教徒抓住了,並且逼著他捨棄三寶,但這位居士因為不願意捨棄三寶,被外道徒打死了。」阿底峽尊者聽後不但不傷心,反而非常高興,並且說:「很好很好,這位居士為佛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他的一生也非常有價值,只是殺他的外道徒太可憐了。」阿底峽尊者為什麼這樣說呢?
  • 康楚仁波切驚呼:噢,糟糕!不好!趕快把它丟掉
    最後,他認定他的修行已經圓滿並且開悟,他決定去拜見蔣貢康楚仁波切——羅卓他耶,並將他的悟道作為供養。 幾個禮拜後,他抵達了康楚的寺院,正式拜見了這位鼎鼎有名的上師。康楚仁波切親切地接待了他。瑜伽士毫無驕矜地向大師稟報了他二十年來的閉關修行歷程,甚深的體悟以及目前的狀況。 康楚仁波切驚呼:「噢,糟糕!不好!這些不值什麼,趕快把它丟掉!
  • 九節佛風和禪修要訣
    事實上,如果你已經在這種覺醒的境界中,卻還採用這些禪修的方法,反而是弄巧成拙了。話雖然這麼說,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當下就進入那種境界。我們不知道如何把心喚醒,我們的心又是如此狂野散亂,因此我們需要一種善巧方便,一種喚醒心的方法。
  • 詳解禪修,(乾貨)
    禪修步入了三摩地。於是,你進入了禪修第三層。步入三摩地的行者,在此處禪修,隨時會落入魔境。心靈深處的願望分解時,會釋放構成願望的,累世劫習氣與妄念。如何不墮落魔王的幻境?保持一顆柔軟的心。柔軟的心靈,不儲存貪婪,柔軟的心靈,不迷戀高傲,柔軟的心靈,能放棄自我。保持心靈對於真理,絕對純粹的虔誠,生命中唯有純潔的真理,靈魂只為真理而仰望。心靈對真理的決絕信仰,可以剷除內心對自我的執迷。
  • 創古仁波切:什麼是心呢?
    我們試著不散漫地安住於自心本性的體驗中,但還是有舊習慣有時會稍微分心,這意味著我們已失去正念與專注。在大圓滿中這稱之為心。在大手印中則說,我們的正念並不穩定。稍微分心,念頭便會從心中生起,有些是關乎喜歡的,有些是關乎不喜歡的,接著便忘記要安住於本然,心變得散失而錯亂。如果遇到好的情況,我們便感到快樂和喜悅,想著「多好啊!我喜歡!我想要!」,接著就生起執著。
  • 岡波巴仁波切:什麼是真正的修行!
    岡波巴仁波切在《勝道寶鬘論》中用十四個比喻來說明什麼是毫無意義的修行。
  • ​鄔金門卓多傑仁波切上師瑜伽
    鄔金門卓多傑仁波切上師瑜伽
  • 一髻佛母與秋陽創巴仁波切
    秋陽創巴仁波切剛剛離開東方而至歐美西方(英國)的六零年代裡,他遭遇許多弘法事業上的困難。在那段艱困、無人理解的歲月,他寫下多首對一髻佛母的祈請文,祈求一髻佛母消除障難,使真實純正的佛法得以弘揚於世界。一九七零年創巴仁波切抵達美國之後,建立了「虎尾」(今噶瑪丘林)禪修中心,便確立一髻佛母為該中心之護法,至今噶瑪丘林仍於每日晚課時念誦其祈請文。
  • 修行中的魔境及驅魔
    魔境中的誘惑  移喜磋嘉:然後,我在耐林仙給宗和其它的偏僻山洞中發誓,繼續身體的苦行。我端坐蓮花座,不放過任何一個要點,眼睛凝定不動,進入無言三摩地。  懷師:你們注意,這叫用心念轉變幻象,心念對了,魔境也就不打自退了。至於你心念運用的如何,那就要看你的智慧與見地了。欲與愛的誘惑,還不算厲害的,情的誘惑就更難解脫了,不過,移喜磋嘉會解脫得了的。  誘惑不得其便,邪魔們變出了新的花樣。我四周開始地動山搖,並有咆哮聲,似千龍怒吼一般;黑白紅黃及藍色的閃電夾雜著爆炸聲,隆隆聲,犬聲,撲頭蓋臉而來。
  • 夏壩仁波切降魔的故事!
    ,就要朝著仁波切衝過來,仁波切當時馬上修金剛手三尊合一的自身修法,然後,衝著那女人吹出一口氣,結果,三五個男人都按不住的女人,被這口氣一下吹得跌到了對面的牆上,動不了了。  17歲時被下密院住持果索仁波切及意希旺秋仁波切共同認定為理塘長青春科爾寺第三世夏壩活佛·阿旺洛桑登貞應巴賢德的轉世靈童,隨後進入色拉寺學習深造五部大論。此外,夏壩仁波切還先後在拉薩三大寺、扎什倫布寺、塔爾寺、拉卜楞寺等寺院學習顯密教授。先後拜第十世班禪大師、阿旺提秋仁波切、果索仁波切、永嘉仁波切、意希旺秋仁波切、阿欽仁波切等三十多位格魯派高僧大德為師,學習各種顯密經典和大小五明。
  • 禪坐和外相的修行~正念 阿姜·查
    禪坐和外相的修行前 言阿姜 查的禪修指導是簡單而自然的 ── 一如他通常的教導風格。通常,他只叫人們去坐,然後看著自己的呼吸,或經行(行禪)並且去注意身體。一段時間之後,他要他們開始在行、坐二種姿勢中去審視自己的心,去洞見它們的本然及特性。有時候,對初階的指導只有這些而已。阿姜 查很小心地避免讓任何修行方法與「法」混淆。
  • 禪修之旅 第四講 第一觀智:名色分別智(覺知心識和所緣境)
    所緣境如何影響你的心?當你看到漂亮的東西時,它吸引你的注意力,它吸引你的意識,你想多看幾眼,你不想走開,你想要跟這所緣在一起,想要那種感覺。你知道:這些事物吸引你的意識,因此,你把你的注意力轉向這物體,這是心理因素(心所),在阿毗達摩稱之為「作意」---它轉動你的心,朝向一個方向。因此,你知道:由於有所緣境,所以心轉向所緣境。
  • 佛教:生活中的禪修〈正念動中禪〉(連載 一)
    五年前 思考未能有任何方式突破,開始參禪七,也接觸到內 觀(毗婆奢那)的不同禪修方法。從老師所學的內 觀方法是較靜態的,在生活中仍需要突破。兩年前接 觸到動態的內觀禪法,又稱為正念動中禪,其方式不 是閉著眼睛、不是身體固定不動,而是在生活中直接 訓練覺知力。
  • 華智仁波切 ——《竅訣金鑰》
    不具菩提心竅訣,濁世多詡學密者,口頭高法漫虛空,縱稱善妙是魔宗。未曾學修大乘論,真實教義視如敵,彼相續無如來道,菩提心彼豈知曉?人天導師釋迦佛,亦三大劫積聞藏,方示大乘善妙道,藏土愚者絕非知。善心悲心偏袒者,暫時常易淚湧動,愚者縱捧為菩薩,絕無殊勝菩提心。
  • 對禪修方法的無知——逃離輪迴的門閂被關閉
    在寺院亦如是,如果他們有出色的學生,能夠在考試中取得成功,相關的寺院也會聞名遐邇,有良好的聲望。同樣地,禪修中心需要付出真心、熱誠、勤奮和睿智的禪修者。這樣加上正確的教導方法,禪修中心便能夠有良好的聲譽。如果這類禪修者的禪修進展能夠有突破,這也會激發其他人努力禪修。 因為這樣,佛陀思惟在初轉法輪時,應當先教導誰。在思考的過程中, 他心裡首先想到早前的老師(guru)。
  • 禪修心鑰|禪修的基本指導﹝一、坐禪﹞
    在禪定中,我們於身心上尋找一種深刻、清明與精確的覺知, 這直接的覺知會對我們展現生命的真理——身心相續的本質, 我們對「常」就不再存有幻想,而從「身心非苦」的幻想中解脫。禪修的基本指導﹝一、坐禪﹞◎選擇持久又舒服的姿勢佛陀建議我們,不論是森林裡的一棵樹下,或其他安靜的地方都適合禪修。
  • 簡明內觀禪修 之 立禪和臥禪
    當你專注於腳底接觸的感覺時,你會感覺到你的腳底發熱、變硬、變緊、沉重、麻木或刺痛等,感受會由腿上升到身軀,有時你會覺得像是失去了平衡、頭暈或頭痛等。各種各樣的感受都會產生,但是你不必害怕,你只要繼續觀察。修持立禪和坐禪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年老的人練習立禪時,最好扶著桌子以防跌倒。
  • 【夏壩仁波切】菩提道次第覺受引導(136)
    就是說,如果通過這個金剛乘的話,不需要非要在三大阿僧祗劫當中修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如果慢的話十六世,快一點就七世,再快一點三世,乃至最快就是這一生當中,能夠獲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順易圓滿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大概是這個意思,所以說要應該入金剛乘。此於依止知識法乃至止觀之間諸法作體驗引導,每日四座或下至一座而修,就是最好是每天四座,哪怕最短的時間的話,也是一座。
  • 根號三:韓劇美劇擋不住 就得靠禪修了
    瑜伽是探尋梵我合一、達到身心兼修的方法,它建築在古印度哲學上,數千年來,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經成為印度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三叔聽罷,頭一暈,眼一黑,失口一句:滾。  我相信,哪一天,「滾」這個字成為風尚,那白領妹子會把我當帕坦伽利供著。不過暫時,三叔沒這資格,女白領團夥現在流行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