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有奶茶味的地理公眾號。
作為一個非常專一的奶茶愛好者,我一般只喝一點點的波霸、喜茶的芝士芒芒和椰椰奶凍、幸福侯彩擂的牛魔王、書亦燒仙草的燒仙草、四雲奶蓋的寒天凍玉、酸奶君的益生草莓君,但是今天在街上居然看到了這👇
作為一個奶茶店(不要問我怎麼看出來是奶茶店,問就是奶茶人的直覺),店名居然如此不接地氣(我作為一個接受了國家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居然都不能完整讀出店名)
略作思考,我拿出了移動字典——手機,百度一下「厝」,念cuo,原來是cuo厝內小眷村,我得意一笑,抬頭再看店名
居然招牌上就寫著拼音.
那為什麼要取這麼一個生僻的店名?這個厝又有什麼文化內涵?作為一個求知慾極強的地理老師,經過查找資料自我消化後,給大家說一說。
根據百度百科cuo厝有:安置、停柩、磨刀石等含義,在湖南省衡陽市方言中指三面環山的小山地,在閩南語、福州話、莆田話、電白黎話等閩語分支語言及潮汕話中"厝"一詞亦被用來表示具體的居住地。
為什麼厝字可以表示居住地呢?
厝由「廠」和「昔」組成,"昔"意為"往日的"、"舊時的"、"過去的"、"以前的"。"廠"指"石崖"。"廠"與"昔"聯合起來表示"往昔的住處"。古昔之人初來乍到,一無所有,便利用現成的山崖,權當遮風避雨之所。待日子好過了起來,便另建正式宅屋,而山崖棲息之所就成了"舊居"。這是厝的本義,引申義就是房屋、居住地。具體在各地方言中有略微差異。
福州話中"厝"指代人居住的房屋。比如"轉厝",就是"回家"的意思。
建甌話中"厝"指代房子、家。如"停厝",意為"回家"。
邵武話中"厝"也指房子、家。如"歸厝",意為"回家"。
莆田話中"厝"也有同上意義,如"去厝",意為"回家"。"遘厝",意為"到家"。
閩南語中"厝"指代房子。例如"孫厝、呂厝",指"姓孫的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姓呂的人集中居住的地方"。"蚵殼厝"、"林路大厝"中的"大厝"則指閩南傳統式建築。
潮汕話中特指潮汕老式平方民屋,改良於中國古典建築,特色鮮明,根據其豪華程度,有下山扈虎、二點金的說法,統稱"厝"。
汕尾市地區方言有厝邊前後,指鄰居。
"厝內"是指同族人中最親的分支,比如同一個爺爺的後代子孫便是叫厝內,和親戚有很大的區別,親戚是子女嫁娶後形成的關係叫親戚!
總而言之,厝有房子、家、親人的意思。根據圭海君(頭條文章)的統計,閩南村級以上行政單位中,「厝」字在地名中出現的概率為2.42%,其中廈門最高為4.73%,漳州最低1.34%,泉州居中2.77%,在閩南,每40個地方就有1個帶有「厝」字的,這頻率確實高。除了地名,在閩南地區很多建築的名稱也有「厝」字,例如"蚵殼厝"👇,是用蚵殼和著海泥建造的房屋。
看到這些照片,想起來我們深圳沙井的蠔屋,貌似一樣哦👇
好吧,我真是孤陋寡聞,蠔和蚵是一樣東西 。
還有一些很漂亮的厝,例如閩南的紅磚古厝:
平潭的石頭厝:
觀察上面這些厝,我發現雖然建築材料不同,但是房屋的基本輪廓是相似的,都有尖尖的屋頂。而厝內小眷村的招牌上厝字用了一個尖頂屋子造型框起來,整個店鋪的設計也是尖頂屋子造型,設計上還用到了瓦片屋頂、窗花,古色古香。這些細節設計在上面的那些閩南古厝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
那麼說厝內小眷村這個奶茶品牌應該是來自於閩南地區咯?其實不是,厝內小眷村是來自寶島臺灣。在閩南語為主要方言的我國臺灣省,同樣也有很多地方名字中帶「厝」。特別是在臺灣南部,閩南一帶移民過去的人,在臺南一帶居住的比較早。臺灣省在很多人文風俗上與福建省一脈相承。
厝內我們知道了有家的意思,那麼什麼是眷村呢?
百度百科資料:眷村在臺灣,通常是指1949年至1960年代,於解放戰爭失敗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八百眷村十萬眷戶,眷村是這部分大陸到臺灣移民濃濃鄉情的記憶符號。隨著城市的變化,眷村被改造,保留下來的眷村逐漸減少。
在厝內小眷村的官網,可以找到它的品牌內涵: 家的人情味
這麼有文化內涵的奶茶,確實值得一嘗,於是我買了兩杯銷量最高的:涓豆腐奶茶和小眷村奶茶。
外觀顏值很高,至於味道嘛,涓豆腐有點淡,個人打分5,小眷村奶茶有濃鬱的芝麻味道,個人打分6,可以試試看哦。
嗝~好飽,我是一個愛喝奶茶的地理老師,下期見~~~
(本文部分資料來自網絡,包括百度百科、小眷村官網、頭條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