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
外文名:Le Sacre de Napoléon
創作時間:1805 —1807
作者:雅克·路易·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
現存地:羅浮宮
尺寸:621 cm979 cm
畫種:布面油畫
經典的藝術成就離不開偉大的歷史事件,而構成這幅傑作的也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它記錄了一個偉大的歷史時刻: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舉行加冕儀式,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法國皇帝 「拿破崙一世」 就此誕生。
另一方面,畫家高超的畫技值得給予這樣的褒獎。這幅畫有一百多個人物,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服飾、姿態和表情,它充分發揮了畫家的素描造型與色彩寫生的卓越才能:出場人物個個肖似,色彩服從整體構思,金光閃爍,富麗堂皇,表現了人物衣著與殿內環境的強烈質感。古典主義繪畫的嚴氣正性達到這樣的境地,在畫家中可以說是後無來者。
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已經足夠奠定這幅世界名畫的地位。並且這幅畫的故事,是一個探討歷史的真實性與藝術表現手法的故事。
公元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為了讓世人更深刻更形象地記住他心中這一神聖而偉大的時刻,他命令著名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創作一幅六米高的巨型壁畫,這就是西方美術史上的壁畫名作《拿破崙加冕儀式》。
拿破崙在加冕的時候,特地從天主教聖地梵地岡"請"來了當時的執行者-年邁的」庇護七世」 。按照常規,應該拿破崙彎下上身,接受庇護七世的加冕,但是鐵腕又驕橫的拿破崙拒絕教皇的加冕,他從教皇手中奪走了皇冠,戴在了自己的頭上!而後自己又拿起皇后的皇冠,為約瑟芬皇后加冕。畫家大衛為避免這一事實,巧妙地選用皇帝給皇后加冕的後半截場面。這樣,既在畫面上突出了拿破崙的中心位置,又沒有使教皇難堪。
拿破崙的雙手正捧著小皇冠,準備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約瑟芬的頭上戴去。約瑟芬身後的紫紅絲絨大披風由兩個貴族婦女提著。在拿破崙的背後坐著那位教皇庇護七世,他無力地坐著,默認這一情景。
整個氣勢十分莊嚴,人物多達百人,每個人物形象以精確的肖像來描繪,這裡有宮廷權貴、大臣、將軍、官員、貴婦、紅衣主教與各國使節。
構圖之宏大,場面之壯觀,為畫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沒有的。大衛盡心竭力要畫好這一幅鴻篇巨製,他找人幫他製作了一座模仿加冕全景的木偶模型盤,以便按照總體構思進行畫面光線的調整。許多人都被請到畫室裡來作模特兒,畫家力求還原歷史時刻,種種做法真可謂是煞費苦心。
不過,在大衛的草圖中,拿破崙身後的教皇庇護七世戴著高高的帽子,但在壁畫中,教皇卻光著頭,大衛做這樣的改動是為了讓拿破崙顯得高大偉岸,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真實的歷史究竟是什麼樣子?
拿破崙不是一個高個子,但他也並不像人們認為的那樣是個矮個子。他身高1.68米,在當時的法國是個典型的中等個。然而在這幅畫中,根據數據推算,拿破崙至少有一米八之高,也就是說大衛創作這幅歷史巨製時足足把拿破崙拔高了12釐米。和真實情況不符的還不僅僅是這些細枝末節的東西。
根據歷史記載,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舉行加冕儀式時,他的母親萊蒂西亞和紅衣主教卡普拉拉都碰巧沒有在場,前者因為不滿兒子娶這樣一位皇后而憤怒至極,所以拒絕到場,後者則因為生病正在在家中休養。但在畫中,我們看到皇太后萊蒂西亞的,就在整幅畫的中間位置,卡普拉拉的身影也可以找到,他站在庇護七世的右邊,儼然是拿破崙的一個保護神。
所以說,大衛參加拿破崙加冕儀式時所看到的一切應該是歷史的真實,然而他在這幅畫中所描繪的場景卻和真實歷史有著些許不同。
作為一個畫家,大衛這樣做也許是為統治者賣命,也許是為了自己的創作需要,不可否認的是,這幅世界名畫的成功,既是歷史的成功,也是藝術的成功。
- -
》》》國藝校考戰績(左右滑動進行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