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之所以叫薔薇,就是因為他攀牆而立。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說:「此草蔓柔靡,依牆援而生,故名牆蘼。」後來這兩個字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寫成了「薔薇」。
這個「薔」是專門為薔薇花造的字,也只有薔薇這一種意思。
而「薇」這個字,早在先秦時代就出現過。《詩經·召南》當中有一篇《採薇》:「採薇採薇,薇亦作止。」
薇,是野豌豆,屬於野菜的一種,能吃。那麼叫做薔薇的這種植物能吃嗎?答案是可以。李時珍曾說「牛喜食之,故有山刺、牛勒諸名。」牛還真的是好胃口,也不怕刺扎。
薔薇花開了,香氣撲鼻。每年初夏之時,路邊就會燦若雲霞,柵欄裡伸出來的、牆邊攀援而上的,各色的薔薇,美不勝收。
薔薇花的香氣不屬於濃鬱的,但隨風吹來,你提鼻細聞,那種混雜著煙塵味道的香氣卻如此馥鬱。就像薔薇的性格,不求你關注,讓我盛開就好。
正是因為花香,唐朝很多詩人都曾詠頌過。大家最熟悉的大概是高駢的這首《山亭夏日》
《山亭夏日》唐代:高駢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高駢是一個武將,但卻喜歡寫詩,《全唐詩》當中收錄了他50首詩,但其它的詩都不如這首有名。這首詩用一種清新的視角,不僅看到了夏日的景致,而且還能聞到陣陣傳來的花香。
讀這首詩,仿佛看到一個曼妙佳人,站在樓閣之上,素手香凝,細品花香。讀這首詩的時候,你會忘記高駢是一個武將。用這句「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來形容他的這首詩再合適不過。
詩裡說:夏天白天變長了,綠樹的葉子也早已層層疊疊,給樹下遮住一片濃陰。清澈的池塘裡倒映著亭臺樓閣。這一切都很安靜美好。忽然,一陣微風吹動了水晶簾,那園子裡滿架的薔薇,隨風微微晃動,整個院子都飄滿了薔薇的花香。
《清平樂·春歸何處》宋代:黃庭堅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黃庭堅在這首詩裡問:那百花盛開的春天到底去了哪裡呢?現在花都凋謝了,我找不到一點春天的蹤跡。如果你知道春天去了哪裡,那麼能不能把春天召喚回來和我同住?
春天的蹤跡到底誰會知道呢?我去問問黃鸝鳥吧。但是它用婉轉的歌喉告訴了我,我卻聽不懂。黃鸝鳥失望地順著風,飛過了薔薇。
這首詩很可愛,有沒有?!不知道那首《春天在哪裡?》的兒歌是不是就是從這首詩裡找的靈感。
春天的確是熱鬧的,因為有冬天的蕭瑟做對比,所以春天顯得格外草木蔥蘢。薔薇花是初夏的花,薔薇花開的時候,就說明,春天已經過去了。
《菩薩蠻·春殘日日風和雨》宋代:韓元吉春殘日日風和雨。煙江目斷春無處。山路有黃鸝。背人相喚飛。解鞍宿酒醒。敧枕殘香冷。夢想小亭東。薔薇何似紅。
春天快要過完的時候,天天不是颳風就是下雨。在迷濛的江邊,看不清楚春天到底去了哪裡。
那條山路上有幾隻黃鸝鳥,它們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相互呼喚著,結伴飛走了。
我這時的宿醉也已經醒了,還是把馬鞍卸下來好好歇一歇吧。斜靠著枕頭,聞到寒冷的空氣中有一縷殘香。
不由得想到,那讓我魂牽夢縈的小亭的東邊那一簇怒放的薔薇,現在該開的多麼妖嬈啊!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3首薔薇花的古詩詞,也是為了提醒大家不要忘記路邊的風景。
薔薇花開了,就看一看,聞一聞,停一停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