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Re Mi
哆 瑞 咪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哆" 是一隻小母鹿
Ray, a drop of golden sun.
「瑞" 是一束金色的陽光
Me, a name I call myself.
「咪"是稱呼我自己
Far, a long, long way to run.
"發" 是道路遠又長
Sew, a needle pulling thread.
"嗦"是穿針又引線
La, a note to follow Sew.
"啦"是"嗦"的小跟班
Tea, a drink with jam and bread.
"西" 是茶配果醬和麵包
That will bring us back to Doe,
然後我們再唱回「哆".
oh, oh, oh. (repeat.)
噢,噢,噢。(重複。)
Do! Re! Mi! Fa! So! La! Ti! Do! So! Do!
哆!瑞!咪!發!嗦!啦!西!哆!嗦!哆!
【關於這首歌】
Do Re Mi這首歌源自著名音樂家理察·羅傑斯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於1959年創作的音樂劇《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
該劇是以真實故事《特拉普家族歌手的故事》為基礎改編的,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公演,成為50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
後來該劇被改編成電影,由著名導演羅伯特·懷斯執導,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
講述了修女瑪麗亞到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並和上校的7個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麗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並與瑪麗亞之間產生了感情的故事。
該片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個獎項。
Do Re Mi 是一首非常經典的音樂啟蒙歌曲,歌詞非常巧妙的運用7個諧音和比喻來對應每個音符,生動有趣,孩子們很容易就會記住。
另外,除了Do Re Mi,《雪絨花》(Edelweiss),《孤獨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等歌曲也因電影《音樂之聲》而廣為傳唱。
【唱名法的由來】
唱名法是圭多·達萊佐在11世紀發明的。
圭多·達萊佐是義大利中世紀音樂理論家,常被認為是現代音樂記譜法(五線譜)的發明者。
他發現《聖約翰讚美詩》(Hymnus in Ioannem)這首樂曲(見上圖),第一句歌詞的音符音高恰巧是C大調的第一個音,而後邊的每一句歌詞的第一個音又恰巧比前一句高一個音。
於是他把歌詞的每一句的第一個詞挑出來發明了「六聲音階」:Ut(烏),Re(瑞),Mi(咪),Fa(發),So(嗦),La(啦)。
後來,隨著弦樂器的發展,中世紀的六弦琴被淘汰,人們加入了第七個唱名Si。
17世紀,義大利的音樂理論家吉奧瓦尼(Giovanni Battista Doni)用自己名字Doni的前兩個字母:Do,替換掉了原來的Ut,這樣唱起來更加響亮。
19世紀,英國音樂教育家Sarah Ann Glover,為了不讓唱名中有重複的發音(So和Si都是S開頭),把Si改成了Ti。
【課堂小目標】
這首歌用7個諧音單詞和比喻來對應每個音符,因此可以一箭雙鵰,孩子既可以學會哆瑞咪,又可以學會對應的非常生動形象的諧音詞。
doe /dəʊ/ 雌鹿; 雌兔;
ray /reɪ/ 光線
me / miː/ 我
far /fɑː/ 遠的
sew /səʊ/ 縫製; 縫補
needle /ˈniːdəl/ 針
thread /θrɛd/ 線
note /nəʊt/ 音符
tea /tiː/ 茶
【再來一個很high的版本】
P.S. Danny爸時間和精力有限,公眾號寫的很少,乾貨都在社群裡。像這樣子:
群內分享的知識量百倍於公眾號,掃碼,加好友,等你來!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益,就動動小手點「在看」並轉發出去幫助更多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