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廣州的歷史,人們總是會想到屈大均。
屈大均何許人也?
他是廣州番禺人,出生在明末清初,被人稱為「嶺南三大家」之一,並且有著廣東徐霞客的稱號。
廣東人了解廣東的歷史,總是會提到屈大均寫的一本《廣東新語》。
在他寫的《廣東新語》裡有解釋過「塔」的意思。「塔,本浮屠氏(漢語詞典裡,浮屠即佛陀)所制,以藏諸佛舍利者。即中國之墳也。」不過,他也指出,廣州所建的塔,大多為壯形勢,塔裡有佛舍利者僅六榕寺的花塔(其實,清朝時,皇帝給華林寺也送了幾十顆佛舍利,不過,這是屈大均去世200年之後的事了)。寫進《廣東新語》的塔有5座:六榕寺的花塔、懷聖寺的光塔、赤崗塔、海鰲塔和浮蓮塔。
今天,就想聊一聊海鰲塔。
也許廣州人聽到海鰲塔的名字一臉懵,要是說琶洲塔的名字相信都很熟悉,屈大均《廣東新語》裡所寫的海鰲塔即琶洲塔。
原文是這樣寫的:「以其水常有金鰲(龍龜)浮出,光如白日。因名曰海鰲之塔。」
在屈大均的這個年代,海鰲塔建立在四面環水的洲渚之上。當時的琶洲,「以東扼三江及三河之輸東」,是一座橫臥江心的小島。
海鰲塔建成以後,後來又以地名稱之為琶洲塔,並一直沿用至今。在清代的時候,琶洲塔以及附屬建築還被列為羊城八景之一------琶洲砥柱。
成語詞典上解釋「中流砥柱」的意思是就像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至少說明在清代的時候,琶洲塔周圍都是水,而並非今天的模樣,只是依靠在珠江水岸邊。
以前,琶洲的左面是海印島,右面是海珠島。人們比較迷信,認為中原的龍氣到了廣州,那算是到了山窮水盡之處了。尤其是廣州位於珠江出海口,水口虛空,有了赤崗塔、海鰲塔與海印島、海珠島就能把龍氣給圍攏起來。因此,這些地方可稱得上是風水寶地。
據歷史記載,琶洲塔建成於1600年,共花費3000多兩白銀耗時3年建成。到了1607年的時候,果然有位廣東人中了狀元。風水寶地之說得到了印證。
事實證明,被2塔、2島圍攏起來的地段確實是廣州目前房價最高的位置。
為什麼人們會選擇在琶洲這塊洲渚之上建這麼一座九層寶塔呢?單單是為了風水嗎?
建立琶洲塔的原因,有一個傳說是為了壓制龍氣。根據《廣東新語》記載,琶洲上有一座山,石冢高平,琶洲塔就建在這座山、這塊石頭上。傳說,有一位天師夜觀天象,發現廣東有龍氣上升,皇帝為了鎖住龍氣,就派人來此建了琶洲塔、蓮花塔和赤崗塔,分別用來鎖住龍身、龍頭與龍尾。
當然,傳說是否可信,因為沒有歷史依據,最終也只能成為傳說而已。
琶洲塔所處之地碧波蕩漾,風景優美,常常吸引文人墨客登塔觀光。人們只要登上白雲山,即可遙見琶洲塔的美麗風光。據說,清朝的西洋畫上還畫過琶洲塔的風景,民國時期發行的銀元上也印有琶洲塔景。
實際上,琶洲塔附近還建有海鰲寺和北帝廟。最繁華鼎盛的時候,寺裡有500多人,同時還有田產80多畝。因為琶洲塔高達50多米,足有9層,與白雲山兩兩相望,常被江裡的船隻用來當作航行的燈塔。
也許讀者會有個疑問,一條江而已,能有多大多寬?還需要燈塔不成?!讓我們先來看一首由宋朝人寫的詩,那時候,琶洲這座小島上還沒有建琶洲塔。
「仿佛琵琶海上洲,年年常與水沉浮。 客船昨夜西風起,應有江頭商婦愁。」這是一首由宋朝詩人方信孺寫的詩。廣州人應該都知道,廣州建有一座南海神廟,為中國歷代皇帝最重視的一座祭海寺廟,南海神廟所在的位置即是珠江出海口。而琶洲塔與南海神廟的距離差不多有16公裡。方信孺在詩裡將琶洲稱為「海上洲」,並非說琶洲位於海上,而是形容珠江水域之寬,之廣。當琶洲江面上風大浪急的時候,那些商人的家人們常常為之提心弔膽。
南宋時起,作為絲綢之路海上起點的廣州,琶洲江面上常常大船小船數不勝數,遇到惡劣天氣,很容易迷失方向遇到危險。
那麼,到底是誰建了這座琶洲塔呢?真為了風水而建嗎?
郭棐,明代光祿寺正卿,先讓管理寺廟的人在琶洲勘察了地形,然後集眾議向廣州制府提出建塔,用的理由是:建了琶洲塔,廣州即能「科舉昌盛,人才輩出」。建塔的費用來自於官府、眾紳和士民,不夠的費用由郭棐自己墊付。
琶洲塔歷時3年終於建成,郭棐自己可能也沒有料到,琶洲塔不僅成為了廣州的風水塔,也成了那些過往船隻的指路明燈,它曾救過多少船員的性命,只有塔知道。
如今的琶洲塔已不是過去四面環水的模樣,可它依然矗立於琶洲之上,成為路人心目中的旅遊勝地。
本文作者:開心菜菜
我是開心菜菜,熱愛旅行。如果你看過我的文章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歡迎留言討論,如果你看過我的文章,重走我去過的地方,那會是我莫大的榮幸!
本文參考文獻:《廣州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