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夏,在廣州呆了九年的太古,又火了一把。
4月,重裝而生的愛馬仕,率性打破疫情之沉寂,店門大開。熙攘趕來的人群,炒熱了廣州太古匯(開業時間:2011-09、已籤約189個品牌)。首日銷售額破270萬美元(約1900萬元,消息來源:《女裝日報》),讓掙扎在生死邊緣的多數商家看紅了眼。
圖片來源/廣州太古匯訂閱號
由春入夏,商業復甦鼓點喧鬧,小龍蝦配啤酒的季節來了,文和友出現了。
7月12日,試業24天後,廣州超級文和友在贊彈之間全面揭幕。門店落地處,是與廣州太古匯一街相望的兄弟物業——匯坊。
開業當日,截至21點,這個廣州太古匯和匯坊裡佔地面積最大的租戶,取號排位數已達2502臺,羊城吃貨蜂擁而至。
愛馬仕與文和友齊飛,「抱得美人歸」的太古地產,在疫情陰霾下給了商業地產人上了堂華麗麗的逆勢賺錢大課。
而在此次賺足眼球前,自2011年至2019年,廣州太古匯銷售額已實現連續32個季度正增長。「唯快不破」年代,向來穩健的太古,遇上務實至極的廣州,內含的爆發力何來?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備註:自2013年一季度起太古地產公司公告才開始披露廣州太古匯運營數據,2011-2013年並沒有披露此數據,若以此來算,廣州太古匯購物商場銷售額連續增長28個季度。
有了個好位置,還要巧設計
太古的商業故事,起點是香港「港島東」的太古城中心。而真正打響名氣,則靠1988年面世的金鐘太古廣場,因磅礴氣勢而成地標。
多年摸爬滾打,太古深諳「地段、地段,還是地段」之於商業盒子的重要性。於是乎,邁出闖入內地的步子時,其慎之又慎。
據公開報導,廣州並不是太古當初首選之地。「論投資環境和增長前景,他們(太古)都認為上海是最適合的,最具國際性;第二是深圳,離香港近;第三個才是廣州。」
2001年,太古正式宣告進軍廣州,與天河城、正佳廣場毗鄰而居,取名「廣州太古匯」。
圖片來源/廣州太古匯服務號
但自籤下意向書到開業,廣州太古匯接連遭遇合作方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的人事變動和SARS事件,項目推進緩慢。
直至2004年,其通過新加坡淡馬錫基金將廣州項目總投資增至46億元,並增持股權到97%,才得以辦完用地手續宣布動工,而前期的設計也全部推翻重做。
「我們考慮一個項目的時候,要看50年……」彼時,太古地產董事局主席史樂山調侃稱,太古每做一個項目,就需充分考慮為日後保留足夠的可調整空間。
建築設計:玻璃盒子、下沉廣場
廣州太古匯南側直面天河路主幹道,透明玻璃盒子與外部街道平行。透過玻璃幕牆,可一眼望穿商場的內部布置,催化和加速著消費行為的發生。
一方面,內部空間關係聚攏著更多的外部目光;另一方面,通透設計也將空間網絡向外部延伸,在心理感受層面上擴大了項目的空間使用範圍。
玻璃幕牆四角,安置著三個塔樓及一個文化中心,中間則退讓出大片面積建商業廣場。區別於多數購物中心,廣州太古匯巧妙的將地下兩側商業空間「下沉」,看似兩層,實則是四層半。
如此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消費者不願抵達高樓層的習慣及心理,避免了以往商場三層以上人煙稀少的尷尬。
廣州太古匯項目平面圖
內部規劃:十字動線,扶梯串場
據Ethan對廣州太古匯實地調研報告,項目主動線長度約250米,是消費步行的舒適距離;同時動線向下彎曲,創造了弧形的商業空間體驗,增添逛街的趣味感,且變相拉長了動線長度,更多鋪面櫥窗得以凸顯。
從平面動線上看,廣州太古匯採用十字形,將人行主入口和車行入口放置於南北向的短軸上,而在長軸兩側各設一個入口,最核心的大牌落位於短軸線上,其他商鋪則落位在長線上。
廣州太古匯L1平面圖
垂直動線上,項目大量使用扶梯,僅設置了一部升降電梯,增加了顧客在購物中心內的洄遊,創造更多購買機會。
圖片來源/廣州太古匯訂閱號
站在L2層俯瞰,會發現廣州太古匯十字型中庭向下延伸至M層(負二層),並向東西兩側延伸、貫穿整個購物中心。中庭上方以錯落的橢圓形「天井」點綴,扶梯交錯,自然光直落各樓層,地下兩層壓抑感驟減。
圖片來源/廣州太古匯訂閱號
而中庭層高、道寬這些精確到釐米的細節上,廣州太古匯同樣費了些心思。3.9米的淨高,無柱、通透空間設計,增強項目流暢、導向性。
12米的走道(包含中間的鏤空區域),遠高於規範所要求的下限,提升地下層空間同時,強化消費者地下逗留意願,也間接抬升了商鋪價值、租金水平。
*註:以上廣州太古匯項目建築數據來源於Ethan對廣州太古匯實地調研報告。
外部連接:三通地鐵,多層打通
廣州太古匯創造了多層城市連結。
地下二層與廣州地鐵三號線石牌橋站的兩個出口非線性連接,城市人流從地鐵軌道層或地面進入站廳層時,可迅速進入商場內,導向清晰。此外,在其西北角還預留了與地鐵 1號線體育中心站的連接空間。
此種連接模式在商業人流與地鐵站人流之間形成緩衝空間,能有效避免擁堵場面。
值得一提的是,出於商業考慮,為保證足夠商鋪層高,廣州太古匯不惜增加造價以提高埋深,且減少地下機動車的停車位(地下機動車停車位約700個左右)。
廣州太古匯與地鐵站的連接示意圖
從車流動線上看,項目南側廣場不設置落客點,將主要車流至北面,北側商鋪價值鬥升,雖不在主幹道,但展示性絲毫不弱於南側商鋪。
同時,獨立的貨運動線確保貨車不會對客車產生幹擾,地下四層的層高能容納貨車進入,無需佔用首層面積裝卸貨物、搬運垃圾,將易顯雜亂之處都收於內部,最大程度保留了項目的完整性。
圖片來源/廣州太古匯官網
站在華燈熠熠天河路,遠觀廣州太古匯,會發現外部連接四通八達的它,早已不是獨立個體,公眾自然選擇之下,可通過商場到達附近各個街道,多方湧入的人流加持著,場子自然越養越旺。
天河路的常勝將軍,運營密鑰在此
完美的選址位置、恰到好處的巧設計,廣州太古匯好似個贏在起跑線的小孩。但商場自開門納客那刻起,就開始了一場不會結束的運營修行。
業態及品牌的組合布局是個動態過程,有限空間效用最大化是根本原則,而具體的排列組合則須結合人流動線設計、店鋪分割的最優化等進行考慮。
一般來說,開業不久、尚在「養」階段的購物中心偏愛引流的業態、品牌,項目逐漸成熟穩定後則向盈利能力較強的業態、品牌靠攏。
開業的第九個年頭,廣州太古匯早已邁入穩定運營期,擁有足夠自主選擇品牌的話語權。LV、Chanel、Dior、Hermes四大「鎮店之寶」繞橢圓形中庭兩側依次而開;二樓輔以I.T、maje、菲拉格慕等,輕奢之氣勢襲人。
圖片來源/LADYMAX
這些「鎮店」的高承租力品牌,是太古匯追熱點、炒話題的底氣之所在。但選擇網紅之品牌時,首店依舊是其不變的宗旨之一。
在廣州太古匯MU層(負一層),近幾年品牌調改中愈發契合當下消費、話題熱點,現以美妝護理、國際二線品牌、潮牌為主。
具體看,除餐飲業態外,美妝護理類品牌數量在該層佔比超三分之一。其中,帕爾瑪之水、la prairie、修麗可等均為廣州首店。乘著美妝大風潮,其新增的美妝品牌正不斷覆蓋更多消費人群。
購物中心作為平臺,其與租戶(品牌)間存在彼此利益的一致和資源的互補,雙方是個協同網絡,正向的新成員(新業態、新品牌)加入會為整個協同網絡帶來新增長契機,豐富項目的賣點。
資料來源/《商業地產中地產與零售企業間的協同效應研究》
業態合理配置、調改之下,廣州太古匯品牌門店「引流大法」亦技藝嫻熟。M層(負二層)北側動線末端,布置了Ole『精品超市,東側則是順電,兩大主力店客群明確,引流明顯。
餐飲門店布局,則顛覆了集中布置的模式。網紅輕餐Lady M、Wagas開在MU層(負一層)兩端,最大程度吸引公共運輸接駁處的客流,而awfully chocolate等咖啡輕食類餐飲亦多圍繞負一、負二層兩端布局。
接入外來客流外,留住滿足商場附近辦公人群,是廣州太古匯高人氣的另一秘訣。商場MU層(負一層)的大食代廣場,搭配翡翠拉麵小籠包、元氣壽司、滿記甜品、美奈小館、星巴克等餐飲,多為商務白領心頭愛。
而在負一層與一棟寫字樓連接處,以輔以莆田、蔥間、亁杯亞洲風味餐飲品牌,負二樓與地鐵接駁處則以面積較大的中式餐飲店鋪為主,如金牌陶陶居、翠園、江南廚子。這些品牌可同時滿足商務、家庭聚餐需求。
至於三樓,屋面花園處,擁有露天座位的餐廳則是以西餐、輕餐及異域餐飲為主。
ELEPHANT GROUNDS 圖片來源/廣州太古匯訂閱號
以上,不難看出,不同於上海港匯恒隆廣場、北京SKP之濃濃的重奢style,廣州太古匯有著獨屬的小資、精緻。它並非高不可攀,也絕不平庸。
被排隊瘋搶、「閃著金光」的愛馬仕,與街頭市井、煙火味濃濃的超級文和友並肩齊飛,有著一種混搭的迷離之美。
但顯然,並不是每個開發商都能複製個廣州太古匯。首先,太古的「慢節奏」,多數人學不會,也不敢學。
「我們從來都不是以數量取勝。市場上有許多的開發模式,其中一種模式比較強調數量,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複製到儘可能多的地方,這種模式對一些開發商來說是好的,但對於太古地產來說則行不通。」白德利曾如是說。
另一方面,太古對商場定位的準確拿捏,對品牌的組合、布局的嚴密梳理排布,同樣是門需要技藝沉澱的技術活。
圖片來源/廣州太古匯服務號
「我想這是一個馬拉松,而不是一個短跑的競賽,既然是一項長跑,肯定視角要看得更長遠一點。」
當然,在廣州這個對奢侈品有些「雲淡風輕」的城市闢道而行,且幹著疫情陰霾下「最好的生意」——賣奢侈品,於多數購物中心玩家同樣可遇不可求。
天時地利人和多重疊加,才有今日之廣州太古匯。站在九年站臺,往回望,這個天河路上的常勝將軍會否想起當初對廣州的糾結?重新思考著:是它捧紅的廣州?還是廣州捧紅了它?
但不管答案如何,這並不會妨礙它繼續笑傲天河路,笑傲廣州,以及偶爾躥紅中國。
參考資料:
【1】羊衛輝.商業地產中地產與零售企業間的協同效應研究
【2】Ethan的商業建築調研-廣州太古匯
【3】伍澤禮.廣州大型商業綜合體與地鐵的連接空間的設計研究
【4】雷秋雯.廣州太古匯裙樓商業分析
【5】桂梓期.廣州地區商業綜合體中介空間研究
本文轉載來自:商業地產頭條 高級研究員 陳安琪,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