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勝山巷:位於市區東部,贛江街道辦事處境內。北接趙公衙背,南接養濟院(巷),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地勢南高北低成坡狀。長150米,寬3一4米」。曾駐有市商業職工學校。巷居東勝山,以山得名。
在清同治《贛縣誌》裡記載:「東勝山寺在城東門內右。明萬曆間僧明海建,分道伍讓記……槯使宋犖題曰:「山之當」。」
現存贛州古城位於章 、貢兩江匯合成贛江之處,地勢北、東、西三面環水,南面為陸地,或又稱江南宋城。
各位看官或又頓疑,咋喊出來的?贛州作家張少華老師有本書就叫《最後一寸江南》,這裡姑且不提,只要知道廣東稱「嶺南」,我們贛州稱「嶺北」就行了。「嶺之北,江之南」!
插句題外話,現在我們贛州正在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其實,「嶺南」、「 嶺北」在歷史上本融一體。我們贛州在元明時期還設有「嶺北省 、分巡嶺北道」等機構。在上世紀解放戰爭時期,廣東省、市黨政機關的人員組成、任命也是在贛州宣布的。
在東晉永和五年,南康郡守高琰始築土城,開啟了現址贛州古城的第一回建設。
而到了唐末五代時期,「盧光稠斥廣其東、西、南三隅,鑿址為隍,三面阻水」。將贛州古城南拓至今紅旗大道、環城路和東河大橋一線(這裡有幾點考究,一是:一地的軍隊是常數的,要便於防守;二是:城池內地在戰時能夠自給;三是:有一定的防禦條件。結合幾點看,由筆峰山—東勝山—南門口處等山勢一線做支點,將城池的南端定於此有合理的理由)。將贛州古城面積由1平方公裡從北向南擴展到3平方公裡,自此拉開贛州古城布局的框架。
在盧光稠擴城的基礎上,宋代完成了將原來的土城牆換成磚城牆(目前在贛州一中內還保留有41米的宋城牆牆基),而後歷經千年,街巷主格局基本不變。
「三山五嶺八個臺」——則隨著歲月吟唱了千百年 。(三山:筆峰山,夜光山,東勝山;五嶺:慈姑嶺,百家嶺,田螺嶺,金圭嶺,桂家嶺)。
在宋代,贛州城迎來了文化和經濟的繁榮,成為當時36大名城之一。至今還留存有古城牆、福壽溝、古浮橋、慈雲塔、通天巖、七裡窯等眾多宋代遺蹟。
而城東南「筆峰山 —東勝山」等一片,自東晉高焱築城以來,即為宗教勝地,光孝寺始創於晉。
在宋代,往來於贛州任職遊宦的文豪墨客,多寄情於山水禪廟之間,期間尤經蘇東坡與陽孝本攜遊於筆峰山下的廉泉,煮茶夜談,至此更是千年人文鼎盛。
到了明代,因「徙濂溪書院,陽明書院於筆峰山中」,數百年來書聲郎郎。
到了清代,再評贛州八景時,其中之一「雁塔文峰」,即譽之「筆峰山 —東勝山」此一片,道觀梵剎書院林立,又有諸多名勝,實為贛州城文化宗教聖地。
清順治十二年四月,荷蘭人尼霍夫隨使團到達贛州,他描述到:"這個城市的街道很整潔,有幾條是寬石板鋪成,城中有一座9層高的塔,站在塔上可俯瞰全城。這座城裡還有幾座漂亮的房子和寶塔,其中最有名的是慈雲寺,這座寺的第一進殿裡有二個雕塑分列兩旁,塑造得非常高大逼真。一個在擺弄著一條龍,他顯得強健有力,冷麵無情,就像海格立斯對待那些撲進搖籃裡的怪物那樣。另外一個巨人用的把出鞘的長劍和一副副猙獰的惡相威脅著所有的觀眾,腳下踩著一個矮子;這些塑像充說明中國人在這種藝術上的オ華。第二進殿裡有一神龕,神龕周圍的牆壁上懸掛著異徒奉獻的許多精緻物品。第三進殿裡有一非常高的鍍金女神像,和尚的寢室就在這神像的周圍,都懸掛著窗簾。
雁塔文峰
浮圖高插入雲中,仰見文光跨郡雄。
彩筆寫天箋似錦,孤峰落照影疑虹。
穿過時空的隧道,我們再來重聽「雁塔文峰」之間的晨鐘暮鼓,遙看蘇陽二公夜話吧!
「東門曰百勝門,坊曰寅賓,一崇孝。長街舊志所稱是為直垣,軌道迤南,曲徑通金家井。……蓋洩城東南之上有橋度龍橋,旁則廬舍鱗集,其高出者為夜光山,巷為草城巷。直前為誠信街,迤左為壽量寺,……在青龍井,皆陳跡也。出井前即南市街,上接世臣坊。街右小巷為古觀巷,通三官廟。旁為大濟倉,《舊志》之登雲坊也,亦宋貢院取士地。
恭府在其右,今為槯使署。自以巡道攝槯關改為養濟院,署前曲巷通忠節營,……水脈洞之高出於南市街者為桂家嶺,獅姑嶺,入巷有井。出巷左入南市街,右經羅家巷口,達五顯廟前。右轉為塔下寺,經社倉慈雲寺,塔在寺內,高標矗起,凡九層。塔西鄰府城隍、贛縣學、關帝諸宮廟,地與南崇義坊相屬。又前經後營衙署,署前為馬市街,直巷達興賢門,俗謂小南門。
……一徑光孝寺,曲而前為趙公衙,背折而左繞出金家井,直前右經東勝山寺而極於養濟院之委巷焉。光孝寺者,俗所謂出水寺也。旁有泉,即「廉泉」,水極甘測,日三溢。廉泉之池暨書院在其左。
過書院,前有井,亦曰「三潮井」。書院後高出者為筆峰山」。
我們遙看「蘇陽二公夜話」:「北宋紹聖元年,蘇軾路過虔州,慕名造訪鄉賢著名隱士陽孝本,兩人偕遊虔州名勝古蹟,倚泉促膝談心直至深夜,蘇軾賦廉泉詩︰「水性故自清,不清或撓之。君看此廉泉,五色爛摩尼。廉者謂我廉,何以此為名。有廉則有貪,有慧則有痴﹑誰為柳宗元,孰是旲隱之。漁父是豈潔,許由耳何淄?紛然立名字,此水了不足。毀譽有時盡,不知無盡時。渴來廉泉上,捋須看鬢眉。好在水中人,到處相娛嬉」。
我們行走於山林之間:「筆峰山詩」云:「閒步招提作勝遊,筆峰高處一凝眸。亭亭孤塔雲中出,脈脈香泉戶外流。山雨欲來風黯淡,夏禽將變響喧啾。人間嬈有清涼地,珍重光陰仔細酬」。
「秋日同錢介維遊東勝山 」:「留滯雙江上,招尋一壑間 老僧何處去,此地任躋攀。浥雨佛桑落,窺人山鷓閒 風流錢翊在,吟罷月中還」。
撥開路草,我們寫到「東勝山禪院記」:「……偶至廉泉,則鍾 之聲,縹緲自林間出,問之曰東勝山也。曲徑盤迴,深林薈蔚,煙雲杳靄,望之如無人之境。稍前則蘭若在焉……」。
我們在這晨鐘暮鼓之中諦聽郎朗書聲!
「遊光孝寺詩」曰:「良遊荷勝招,忍與人境別。木落山更蒼,地暖氣初冽。稍尋奇俶觀,遂竟靈異說。境緣二井勝,事非茫昧設。靈氣通山澤,寒潮應海月。甘液豈泉蒙,春流因雷發。秒理詎中藏,神機豈外洩。汲同神瀵滋,飲異醴源竭。山根潛地脈,水道走石穴。久聞有此言,每令心賞絕。遊思六合外,…」
*崇禎十三年庚辰,知縣陳履忠設於廉泉書院於光孝寺右,設陽明書院於光孝寺左。
屢經書香,一脈沿襲至今為贛州一中。
歲月變換,今天,東勝山已不復為山,那嶺間歧道也築上了樓房,但它地名依舊提醒過往的人們它的曾經 ,它那依舊保存下來的街巷走向在提醒著人們,這座城市的千年在延續!
今天的贛州古城美至如此
* 城市的建設者們,他們在一點一滴用心打磨著這個城市的細節,除了市政配套的物理性提升外,他們希翼在無聲處展示這座城市的根基,留住居民們的記憶,期望明天的美好!
虔城文史閣 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研究員 長期收集 開發贛南清末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民間史料。原創作品歡迎轉發,轉載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