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大師貝尼尼,他曾被法國皇帝拒絕,但是卻受到了教皇的重視!

2021-01-08 迎風音樂起

貝尼尼是巴洛克的一個非常傑出的藝術家,他在雕塑上所創造的成就是無人能比的。但就是這麼一位非常傑出的藝術家,按理說他應該去到哪裡都會受到人們的追捧。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在他鼎盛時期的時候,他去法國主動申請為皇帝服務,法國的皇帝卻拒絕了他。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當時的貝尼尼想要為法國皇帝路易十四設計羅浮宮的前門,但是皇帝認為克勞德·佩勞更加適合去做這件事情,因此拒絕了他。

雖然貝尼尼在法國皇帝這裡吃了一個閉門羹,但是他卻非常的深受教皇的喜歡。教皇不僅讓他設計自己宮殿,而且這位教皇還把梵蒂岡最為重要的一個教堂聖彼得教堂交給了貝尼尼,並且多次讓他設計裡面一些關鍵的部分。因此我們現在去聖彼得教堂的話,還可以看到貝尼尼所設計的祭壇上方的一個華蓋。

而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這件事情,原來貝尼尼他曾經雕塑過大衛。我們一直以來對於大衛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品,那麼有了米開朗琪羅這個先例,後來的人要想超越米開朗琪羅的成就,那簡直就是痴心妄想。但是貝尼尼認為自己應該挑戰一下,於是他設計了一個大衛的雕塑。

這個大衛與米開朗基羅的是十分不同的。它是帶有獨特的思想特點的,與米開朗基羅追求大衛的那種英雄的本質不同,貝尼尼的大衛更加富有情感,也更加的人性化。他不像一個英雄那樣給人一種距離感,而是給人一種容易親近的感受。貝尼尼的這個大衛非常的具有動感,人物扭曲著,即將把手中的投石袋扔出去。而這幅技巧非常高超的作品,竟然是貝尼尼25歲的時候雕刻的,真是讓人驚嘆貝尼尼的天分啊!

我們知道貝尼尼的這個大衛,雕塑的非常的具有活力以及富有動感。這是因為動感是貝尼尼最顯著的特點,他的所有的雕塑都是充滿了運動的特點。貝尼尼的雕塑總是給人一種處於運動中的感覺,這是因為他的雕塑是具有故事情節的,讓人總覺得事情仿佛還在繼續發生著。

以上是迎著山風翱翔帶來的精彩內容,請多多支持!

相關焦點

  • 烏爾班八世和貝尼尼的友誼
    在別墅裡,伊夫林看到了希皮奧內了不起的收藏:藝術品、古玩、古代雕塑、東方的容器、「帶有佛羅倫斯鑲嵌工藝的桌子」、斑巖花瓶、鏡子、鍾、樂器以及貝尼尼的雕塑作品。伊夫林認為這幢別墅裡的「雕塑極為逼真,令人嘆為觀止」,「其中的繪畫都是出自大師手筆,屬於無價之寶」。
  • 巴洛克藝術大師貝尼尼
    巴洛克藝術是歐洲十七世紀廣為流傳的藝術,以繁複的衣著和配飾為特點,華麗繁複的細節裝飾是他獨特的魅力,而這一特點的來源是因為他是為宗教服務的藝術,宗教為了繼續使人們信奉他們,需要創作出華麗的東西讓大家產生崇拜感。
  • 雕塑家貝尼尼,關於他和他的影響,你知曉多少?
    雕塑中正統皇家風格的確立方式與建築大致相同,接受羅馬和貝尼尼1665年造訪的影響。在巴黎期間,貝尼尼為路易十四雕刻了一尊大理石胸像。他還受託為國王製作一尊騎馬像,這件作品後來在羅馬完成並運回巴黎,且在巴黎被重新加工。現在立在凡爾賽宮。
  • 巴洛克時代的「寵兒」——貝尼尼
    左,米開朗基羅《大衛》;右:貝尼尼《大衛》 歷史上,巴洛克(Baroque)藝術曾被人詬病為僅是愉悅視覺頹廢的藝術。有人說,文藝復興的羅馬屬於拉斐爾;我們稍作修改,巴洛克的羅馬是屬於貝尼尼的,而巴洛克藝術也是屬於貝尼尼的。那是因為少年成名的貝尼尼很早就開始服務梵蒂岡教皇,再他超過半世紀的藝術生涯裡,他徹底的塑造了羅馬,也留下了巴洛克的標準。
  • 巴洛克藝術 | 羅馬一哥:貝尼尼
    了解貝尼尼這位大人物的知道他是巴洛克藝術大師,是個非常牛x的大人物,不知道的.....聽到這可愛的名字...可能以為我在說一種麵包....?他善於雕塑,能繪畫,更喪心病狂的是他還懂建築,玩設計,畫漫畫。貝尼尼的藝術生涯從他父親手下開始,其父是一位有幾分才能的雕刻家。Fine...大師有個懂藝術的爹並不稀奇,經典劇情又要來了...貝尼尼從小就是一位神童,並且十分勤奮用功。這時候投資該來了。
  • 「魔法師」貝尼尼
    答案是——貝尼尼,義大利著名的17世紀藝術大師,他是雕塑家、畫家以及建築師,他的作品充滿動感,具有強烈的巴洛克藝術氣息,而雕塑成為他藝術的最高成就。貝尼尼自畫像《聖德列薩祭壇》是為卡爾那羅禮拜堂所創作的祭壇雕塑,這件作品是貝尼尼最為重要的藝術作品之一,他講述了
  • 挑戰米開朗琪羅的天才貝尼尼:賦予大理石肉感,讓雕刻充滿人性
    因為博格塞美術館裡(Borghese Gallery),陳列著貝尼尼的知名代表作《阿波羅和達芙妮》《大衛》《普魯託和普洛塞爾皮娜》等。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義大利雕塑家,建築家,畫家。巴洛克藝術之父,十七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大師。
  • 義大利偉大雕塑家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傳奇故事
    就像BBC的紀錄片《藝術的力量》中所說,他擁有一切成功的要素,詼諧而有涵養、講誠信、人緣好、魅力足又能嚴格自律,不像卡拉瓦喬那樣脾氣暴躁還酗酒。他從8歲(被帶到教皇跟前創作了一幅聖保羅的肖像素描,教皇就認定他將是第二個米開朗基羅)到80歲的高齡,其創作才華從未中斷,他是巴洛克藝術最傑出的代言人——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
  • 羅伯託·貝尼尼了解一下?
    1983年6月義大利共產黨他是一個同情者,這一次,他舉起和搖籃黨的國家領導人恩裡克·柏林格。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舉動,因為在那之前,義大利政治家都是嚴肅和正式的。貝尼尼在20世紀80年代因打電話再次遭到審查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在一個重要的現場電視節目中的不禮貌的事情(「Wojtylaccio」,意為「壞Wojtyla」,但在託斯卡納方言中有友好的意思)。
  • 法國史:拒絕參加拿破崙的皇帝加冕典禮,也只有他母親敢這麼做!
    法國人的口頭語:你如果不是經常出現在巴黎的社交場合,那裡人們便會將你遺忘。這是流動性很強、變化迅速的國際大都會的普遍現象。巴黎人容易忘卻!但是,有一位老婦人不應被淡忘,那就是拿破崙一世的母親。她的歷史價值在於她身為第一帝國的「皇太后」,卻拒絕沉淪於宮廷生活,堅定剛毅、頭腦冷靜。她身處極高地位,卻深知白雲蒼狗,預見荊棘銅駝!
  • 德國教皇想讓奧地利承認德意志帝國
    在倫巴第人反抗拜佔庭帝國的戰爭中,對戰雙方都損失慘重,儘管除了重要人物,主要部隊人員全都陣亡,但是英格蘭的獨立浪潮,以及收回德國本土的行動都沒有發展。1857年,來自法國的英格蘭和德國正在一場民主和宗教的戰爭中,戰爭的重點是教皇和大公國的關係。
  • 鍊金術塔羅牌:皇帝、教皇
    IV.皇帝 在說女祭司的時候,我們已經說過,女祭司、皇后、皇帝和教皇所代表的是鍊金術過程中的溶解、分解(Dissolution)程序,也就是將魔術師牌象徵的第一原質(Materia Prima)進行分離解析,使其形成四種元素:水(女祭司、陰性靈魂)、土(皇后、身)、風(皇帝、心智)、火(教皇、陽性靈魂)。
  • 貝尼尼如何將人物戲劇性的情感,表現在作品中
    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人物貝尼尼原名(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他是17世紀意達利最傑出的雕刻家、建築師和戲劇家、畫家。貝尼尼畫像他的一生創造了許多著名的雕刻如《阿波羅與達芙妮》《聖德列薩祭壇》《大衛》《普羅賽比娜的掠奪》等。
  • 中世紀的歐洲,至高無上的教皇是如何跌落「神壇」的?
    哪怕就是被譽為神聖羅馬帝國最偉大的皇帝巴巴羅薩,也曾經跪下親吻教皇的鞋子,祈求教皇的原諒。每一位德意志皇帝都想要染指北義大利,將教皇掌控。然而,教皇的勢力卻愈發的強大。不過他們西邊的鄰居法蘭西人則是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則一鳴驚人:將教皇徹底地拉下神壇。
  • 在歐洲,自從查理大帝於公元800年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在歐洲,自從查理大帝於公元800年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以後,教皇們便有了和世俗政權爭奪權力的資本。天主教思想家宣稱,教皇的權力高於皇帝,教皇是上帝的代理人,皇帝則是從教皇的手中獲得了皇權。這種思想使得羅馬教廷在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領導下,開始和皇帝爭奪對西方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和領導權。1075年,26歲的德意志皇帝享利四世上臺不久,格列高利召開宗教會議,強調主教職權不得由世俗君主控制,命令享利放棄任命德國境內各教會主教的權力,宣布教皇的地位高於一切世俗政權, 教皇可以罷免皇帝。他警告皇帝不要幹涉米蘭大主教職位的確定和授職,否則便將其逐出教會。
  • 塔羅單牌解析5—【教皇 The hierophant】
    塔羅牌裡的教皇是個特別神秘的人物,它指的絕對不是傳統基督教的教宗,縱然有少數學者視他為羅馬教宗,但是他們也有若干保留。法國的塔羅牌有些會使用「朱比特」代替教皇,為的是與女祭司的「朱諾」相匹配。也有的牌裡是用「巴庫斯」代替教皇,巴庫斯身穿樹葉跨坐在酒桶之上,拿著酒瓶喝酒。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普遍都崇拜巴庫斯,義大利的農民截止今天,還是以他的名字發誓,在他們的語言中,巴庫斯的身體等同於上帝的身體。一直到了十九世紀,德國釀酒的人仍然會在萊茵小島上,設立巴庫斯的祭壇,來問取收成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