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時候,一枚勞力士迪通拿6239保羅·紐曼面盤腕錶在安帝古倫拍賣會上以9,257美金賣出;同型號的腕錶在2013年的佳士得拍賣會上則以75,000美金高價賣出;再到去年10月,保羅·紐曼迪通拿本尊以1775.25萬美金拍出天價……業內都在預估未來價格或將持續走高。
從這趨勢來看,前兩年鐘錶行業的不景氣似乎只針對新表,而像這些保存良好、又出身不凡的二手古董表依舊是「優質股」。當然,不是所有的二手錶都能保值,更別提那些萬裡挑一的升值款以及今天要說的古董面盤了。
這些「飽經風霜」的面盤以及時標,隨著歲月的變遷可能會發生各種無法預計的情況,像是棕色的熱帶面盤、蜘蛛網狀的面盤或是一些其他特別的形式,這些往往都能提升一枚古董二手錶的價值。在外行人看來,這樣面盤的腕錶或許是前主人不懂珍惜所造就,但對於資深表迷或是收藏家而言,這些陳年面盤代表著的正是無盡的財富與價值。
擁有這些古董面盤二手錶的人會把它看得比新表更重,然而要維修保養的時候,卻很害怕拿去品牌服務中心,擔心這些值錢的面盤會就此消失。站在維修中心的角度上說,客戶前來保養,那一定是要按照公司要求替換腕錶零件、機芯洗油、替換褪色面盤、更換氧化時標等等,但這些「優質服務」卻成了古董表收藏家的心病。
風味獨具的古董面盤價值連城,而且摻雜了歷史的厚重感。就拿形成熱帶面盤的保羅·紐曼迪通拿來說,看著它就像是回到六、七十年代。我們與古董面盤的淵源就像是一道百年難解的哲學題。
放眼藝術界也常有這樣的案例。當要修復古老藝術品的時候,到底是要讓它保持殘破的原貌,還是使之煥然一新。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文藝復興時期三傑之一,達·文西的名作《聖母子與聖安妮》就曾陷入修與不修的難題。
這件作品於2011年在羅浮宮開始進行修復作業,原本畫作中隨著時間氧化而產生的棕色和赭褐色都消失在修復師的擦拭布裡,並以鮮亮的顏色重新修飾。但這樣的舉措等於是磨滅了歲月的痕跡,讓整幅畫失去了原有的味道,當時遭到一眾藝術愛好者的斥責。
然而就像藝術品,腕錶面盤的材質也會隨著時間慢慢產生變化。不論是電鍍或是塗印上去的色彩都有時間上的期限,遇到氧化、熱量、紫外線、輻射或是水氣都會讓材質發生化學反應,進而讓面盤呈現不同的面貌。
像保羅·紐曼迪通拿那樣的熱帶面盤,我們無法去單獨衡量這種古董面盤佔據價值的比例,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種面盤將會繼續褪色、變色或是向其他無法預計的方向發展,並且沒有人能保證它將會越來越值錢還是付之一炬。
在過去的十年來,古董二手錶是否算得上優秀的投資項目?從一些例子來看,它們的回報率的確不俗,但的確是如履薄冰。越來越多的仿冒腕錶、故意做舊面盤充斥著古董表、二手錶的市場,以及那些無法預估、無法控制的自然變化,也使得古董二手錶市場戰戰兢兢。除此之外,款式的接受度以及市場流通性也在不斷變化,這麼多不穩定因素下,投資古董面盤二手錶或是其它,都只能說是一顆「定時炸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