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

2021-02-12 中藥天地

來源

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乾燥嫩枝。春、夏二季採收,除去葉,曬乾,或切片曬乾。

性味歸經

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能主治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衝降氣。用於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痺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性狀

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稜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和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切麵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飲片呈類圓形或橢圓形的厚片。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時可見點狀皮孔或縱稜線。切麵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或淺黃棕色,髓部類圓形或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

桂枝木:取去皮桂枝,稍浸泡,潤透,切片,晾乾。

桂枝尖:取桂枝的細枝梢,稍浸,悶潤至透,切片,晾乾。

炒桂枝:取桂枝片入鍋內,以文火炒至深黃色略有焦斑為度。

小注

①桂枝辛溫,善祛風寒,能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不論有汗、無汗都可應用。如風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黃同用,有相須作用,可促使發汗;如風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藥等,有協調營衛的作用。桂枝能溫通經脈,對寒溼性風溼痺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風等同;對氣血寒滯所引起的經閉、痛經等症,常配合當歸、芍藥、桃仁等同用。桂枝性溫,善通陽氣,能化陰寒,對陰寒遏阻陽氣,津液不能輸布,因而水溼停滯形成痰飲的病症,常與茯苓、白朮等配伍應用:如膀胱氣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陽化氣,助利水藥以通利小便,常配合豬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

②桂枝與麻黃雖都能發汗,但麻黃辛苦開洩,能開腠理而透毛竅,發汗作用較強,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腫;桂枝辛甘溫熙,主要功能是溫通經脈,能通達陽氣而解表,發汗的作用較為緩弱。故治風寒表症,風寒無汗,常與麻黃配伍,以增強它發汗的作用;而治風寒表症、自汗惡風則不用麻黃,多配芍藥同用,以協調營衛、發表散寒。桂枝性溫助熱,如應用不當則有傷陰、動血之虞,故在溫熱病、陰虛火旺及出血症時,不宜應用。

複方

①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漸漸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細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巳須臾,吸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傷寒論》桂枝湯)

②治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桂枝附子湯)

③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薑五兩,白朮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

④治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各三兩,枳實五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桂枝生薑枳實湯)

⑤治傷寒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⑥治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黃芪桂枝五物湯)

⑦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桂枝龍骨牡蠣湯)

⑧治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幹口燥: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三兩,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小建中湯)

⑨治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⑥方以下出《金匱要略》)

文獻摘錄

1.《中藥學》

【臨床應用】

①用於風寒表症

桂枝辛溫,善祛風寒,能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不論有汗、無汗都可應用。如風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黃同用,有相須作用,可促使發汗;如風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藥等,有協調營衛的作用。

②用於寒溼痺痛與經閉腹痛、痛經等症

桂枝能溫通經脈,對寒溼性風溼痺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風等同;對氣血寒滯所引起的經閉、痛經等症,常配合當歸、芍藥、桃仁等同用。

③用於水溼停滯所致的痰飲喘咳,以及小便不利等症

桂枝性溫,善通陽氣,能化陰寒,對陰寒遏阻陽氣,津液不能輸布,因而水溼停滯形成痰飲的病症,常與茯苓、白朮等配伍應用:如膀胱氣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陽化氣,助利水藥以通利小便,常配合豬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

【按語】

①桂枝與麻黃雖都能發汗,但麻黃辛苦開洩,能開腠理而透毛竅,發汗作用較強,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腫;桂枝辛甘溫熙,主要功能是溫通經脈,能通達陽氣而解表,發汗的作用較為緩弱。故治風寒表症,風寒無汗,常與麻黃配伍,以增強它發汗的作用;而治風寒表症、自汗惡風則不用麻黃,多配芍藥同用,以協調營衛、發表散寒。

②桂枝性溫助熱,如應用不當則有傷陰、動血之虞,故在溫熱病、陰虛火旺及出血症時,不宜應用。

2.《藥徵》

桂枝 氣味辛辣者,為上品也。李杲以氣味濃薄分桂枝、肉桂。遂構上行下行之說,是臆測也,不可從矣。桂枝也,肉桂也,桂心也,一物而三名也。桂心之說,陳藏器、李時珍得之。

3.《長沙藥解》

味甘、辛,氣香,性溫。入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經。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經絡而達營鬱,善解風邪,最調木氣,升清陽脫陷,降濁陰衝逆,舒筋脈之急攣,利關節之壅阻,入肝膽而散遏抑,極止痛楚,通經絡而開痺澀,甚去溼寒,能止奔豚,更安驚悸。

4.《本經逢原》

麻黃外發而祛寒,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達營衛,故能解肌。元素雲,傷風頭痛,開腠理,解肌發汗,去皮膚風溼,此皆桂枝所治。時珍乃以列之牡桂之下,誤矣。按∶仲景治中風解表,皆用桂枝湯,又雲,無汗不得用桂枝,其義云何。夫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衛實營虛,故發熱汗出,桂枝湯為專藥。又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皆用桂枝發汗。此調其營,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後汗解,非桂枝能發汗也。汗多用桂枝湯者,以之與芍藥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去,而汗自止,非桂枝能止汗也。世俗以傷寒無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發散為陽,寒傷營血,亦不可少之藥。麻黃湯、葛根湯未嘗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湯,以中有芍藥酸寒收斂表腠為禁耳。

若夫傷寒尺脈不至,是中焦營氣之虛不能下通於衛,故需膠飴加入桂枝湯,方取稼穡之甘,引入胃中,遂名之曰建中。更加黃 ,則為黃 建中。借表藥為裡藥,以治男子虛勞不足。《千金》又以黃 建中換入當歸為內補建中,以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不特無餘邪內伏之虞,並可杜陽邪內陷之患,非洞達長沙妙用難以體此。詳桂枝本手少陰血分藥,以其兼走陽維,凡傷寒之邪無不由陽維傳次,故此方為太陽首劑。昔人以桂枝湯為太陽經風傷衛之專藥,他經皆非所宜,而仲景三陰例中陰盡復陽靡不用之,即厥陰當歸四逆,未嘗不本桂枝湯也。桂附各具五體,各有攸宜。肉桂雖主下元,而總理中外血氣。

桂心專溫臟腑營血,不行經絡氣分。牡桂性兼上行,統治表裡虛寒。薄桂善走胸脅,不能直達下焦。桂枝調和營衛,解散風邪而無過汗傷表之厄,真藥中之良品,允為湯液之祖也。《本經》之言牡桂兼肉桂、桂心而言,言筒桂兼桂枝而言也。其他板桂、木桂僅供香料、食料,不入湯藥。

5.《本草求真》

桂枝(專入肌表。兼入心肝)。系肉桂枝梢。其體輕。其味辛。其色赤。(故入心。)有升無降。故能入肺而利氣。入膀胱化氣而利水。且能橫行於臂。調和營衛。治痛風脅風。(痛風其在靈樞謂之賊風。素問謂之痺症。金匱謂之歷節。後世又更其名曰白虎歷節。且有別名曰箭風箭袋。然總謂之行痺。其症則有因風因溼因寒因痰因瘀因虛之異。須用桂枝以為嚮導。脅風本屬於肝。凡治脅風之症。當用桂枝入肝以平。)止煩出汗。散邪。為解肌第一要藥。(時珍曰。麻黃遍徹皮毛。桂枝透達營衛。)故書皆言無汗能發。有汗能收。然其汗之能發。止是因其衛實營虛。陰被陽湊。故用桂枝以調其營。營調則衛氣自和。而風邪莫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黃能開腠理以發其汗也。其汗之能收。

止因衛受風傷。不能內護於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其用桂枝湯為治。取其內有芍藥入營以收陰。外有桂枝入衛以除邪。則汗自克見止。非雲桂枝能閉其汗孔。昧者不察桂枝發汗止汗是何意義。徒以順口虛喝。其失遠矣!(經曰。脈浮緊發熱無汗者。不可與。脈緊為傷寒。與之則表益實。而汗愈難出矣。傷寒例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周揚俊曰。風既傷衛。則衛氣疏。不能內護於營而汗自出矣。汗者血之液也。苟非用血藥以桂枝和營散邪。以芍藥護營固裡。則不但外邪不出。且入而為裡患矣!然後知和營則外邪出。外邪出則衛自密。更不必用固表之藥而汗自止矣。王好古曰。或問桂枝止煩出汗。仲景治傷寒發汗。數處皆用桂枝湯。又曰。無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湯。此又能閉汗也。二義相通否乎?曰。仲景雲。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用桂枝發其汗。此則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黃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

6.《本草經解》

氣溫.味辛.無毒.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桂枝氣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潤澤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肺為金藏.形寒飲冷則傷肺.肺傷則氣不下降.而病上氣咳逆矣.桂枝性溫溫肺.肺溫則氣下降.而咳逆止矣.結氣喉痺吐吸者.痺者閉也.氣結於喉.閉而不通.但吐而不能吸也.桂枝辛溫散結行氣.則結者散而閉者通.不吐而能吸也.辛則能潤.則筋脈和而關節利矣.中者脾也.辛溫則暢達肝氣.而脾經受益.所以補中.益氣者肺主氣.肺溫則真氣流通而受益也.久服通神輕身不老者.久服則心溫助陽.陽氣常伸而靈明.陽盛而身輕不老也.

7.《本草害利》

〔害〕其氣大熱,偏勝陽氣,表裡俱達。和營氣,散表邪,出汗,實腠理,則桂枝為長。

故仲景以治冬月傷風寒,病邪在表者。肉桂、桂心實一物也,只去皮耳,此則走裡行血,除寒、破血、平肝,入右腎命門,補相火不足。然大忌於血崩,血淋,尿血,陰虛,吐血,咯血,鼻衄,齒衄,汗血,小便因熱不利,大便因熱燥結,肝熱咳嗽,肺熱,氣不下行,每上見熱症,下見足冷,產後去血過多,產後血虛發熱,小產後血虛寒熱,陰虛五心煩熱,似中風,口眼歪斜,失音不語,語言蹇澀,手足偏枯,中暑昏暈,中熱腹痛,婦人陰虛,少腹痛,一切溫病,熱頭疼,口渴,陽症發斑發狂,小兒痧疹,腹疼作瀉,痘瘡血熱,乾枯黑陷,婦人血熱,經行先期,婦人陰虛內熱經閉,婦人陰虛,寒熱往來,口苦舌幹,婦人血熱,經行作痛,男婦陰虛,內熱外寒,中暑瀉利,暴注如火,一切滯下純血,由於心經伏熱,腸風下血,髒毒便血,陽厥似陰,夢遺精滑,虛陽數舉,脫陰目盲等三十餘症,法並忌之。誤投則禍不旋踵。謹察病因,用舍在斷,行其所明,無行其所疑,其慎毋嘗試也。忌生蔥、石脂。

〔利〕甘辛而溫,入肺膀胱,溫經通脈,發汗解肌,無汗能發,有汗能止。亦治手足痛風、脅風,為手臂之引經,故列於溫肝。用桂枝發汗,乃調其營,則衛自和,風邪無容,遂自汗而解。故用治風寒、咳嗽有奇功,非桂能發汗也。汗多用桂枝者,調和營衛,則邪從汗解,而汗自止,非若麻黃之開腠理髮汗也。肉桂在下,主治下焦,桂心在中,主治中焦,桂枝在上,主治上焦。

〔修治〕桂之氣味最薄者為桂枝,亦稱桂木,或密炙用。

8.《本草便讀》

體用可通肢.由衛入營宣腠理.辛甘能入血.溫經達絡散風寒.(桂枝即桂樹之枝.故性味與肉桂相同.而主治略異.藥之為枝者達四肢.故能走四肢.通經絡.解散營分風寒.由汗而出表.較肉桂輕清氣味為薄耳.)

9.《本草備要》

輕,解肌,調營衛

辛甘而溫,氣薄升浮。入太陰肺、太陽膀胱經。溫經通脈,發汗解肌(能利肺氣。經曰∶辛甘發散為陽)。

治傷風頭痛(無汗能發),中風自汗(有汗能止。中,猶傷也,古文通用,自汗屬陽虛。

桂枝為君,芍藥,甘草為佐。加姜、棗名桂枝湯,能和營實表),調和營衛,使邪從汗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風、脅風(痛風有風痰、風溼、溼痰、瘀血、氣虛、血虛之異。

桂枝用作引經。脅風屬肝,桂能平肝。東垣曰∶桂枝橫行手臂,以其為枝也。又曰∶氣薄則發洩,桂枝上行而解表。氣濃則發熱,肉桂下行而補腎。王好古曰∶或問桂枝止煩出汗,仲景治傷寒發汗,數處皆用桂枝湯。

又曰無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湯,此又能閉汗也,二義相通否乎?曰∶仲景雲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以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黃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亦惟有汗者宜之。若傷寒無汗,則當以發汗為主,而不獨調其營衛矣!故曰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也。《傷寒例》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則亡)。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

相關焦點

  • 方劑選萃:桂枝附子湯 桂枝人參湯
    當冬寒驟加,宜急護其陽,用桂枝附子湯。    處方:桂枝,炙草,煨姜,南棗,附子(《雜病治療大法》)。方略治張某,16歲。暮春感冒,惡寒發熱,手足厥冷。左手三部脈浮而弱,右手三部脈遲而弱。先生診為傷風夾陰,以桂枝附子湯煎成熱服,溫覆取汗。病者服藥後身稍煩躁,即揭去衣被。次日診時,脈仍浮弱。先生曰:地鬱蒸而鬧作,人身內煩而汗作,氣機之動也。
  •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
    桂枝在我國中醫醫療中有悠久的歷史,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如《傷寒論》中的「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等都要加入桂枝。桂枝的功效桂枝的功效大致可以分為合營、通陽、利水、行癬、補中、散寒等,以下為詳解。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桂枝」究竟是什麼?是桂枝還是肉桂?你知道嗎
    記得以前在跟診時,給患者開藥,方中有桂枝一藥,然後那患者問:這桂枝是桂花樹的樹枝嗎?當然,這個問題會讓人忍俊不禁,因為中藥桂枝並不是桂花樹的樹枝,而是桂樹的枝。那麼,問題又來了,對於桂樹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桂皮了,那桂枝與桂皮(肉桂)有什麼區別呢?
  • 妙用桂枝茯苓方
    因其病機為瘀血阻滯胞宮,故方中用:桂枝溫通血脈、行氣活血化瘀;茯苓健脾利水下行、與桂枝同用能入陰通陽;丹皮消瘀血;桃仁破血結;赤芍行血中之滯;全方具有活血化癖消腫散結之功。用藥日1劑,進藥2小時,小便微通,服藥2劑,自覺排尿困難好轉,少腹墜脹已除,繼服10劑諸症皆消,後用桂枝茯苓丸以鞏固療效,治療3個月後病情穩定,迄今未發。3.眩暈: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茯苓,赤芍,石菖蒲各15g,丹皮,桃仁,柴胡各10g,細辛5g,吳茱萸6g,磁石30g。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 桂枝 (《名醫別錄》)
    如胸陽不振,心脈瘀阻,胸痺心痛者,桂枝能溫通心陽,常與枳實、薤白同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若中焦虛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溫中散寒止痛,每與白芍、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湯(《金匱要略》);若婦女寒凝血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腹痛,桂枝既能溫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導活血藥物,以增強化瘀止痛之效,多與當歸、吳茱萸同用,如溫經湯(《金匱要略》);若風寒溼痺,關節疼痛,可與附子同用,以祛風散寒、通痺止痛
  • 桂枝湯加味治凍瘡
    桂枝加紅花薄荷湯治凍傷方藥:桂枝尖10克、白芍10克、南紅花10克、蘇薄荷10克(後下)、生薑6克、大棗5枚、生甘草6克。用法:第一煎溫服,餘渣加水煮沸洗燙患處,日二三次。凍傷起因多屬衛陽不足,寒邪侵犯,陰陽不和,氣血凝滯而成。
  • 第101篇 桂枝麻黃湯
    如前文我們了解到,桂枝湯是用來治療風邪入侵導致皮膚毛孔「疏鬆」出現流汗不止的症狀,而麻黃湯是用來治療寒邪入侵束縛收縮皮膚毛孔發燒導致。也可以使用病患表系統虛弱,寒邪入侵不嚴重的情況,用桂枝湯來補益表系統,用麻黃湯來辛溫解表。《傷寒論》第25條說:「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方組:桂枝 芍藥 生薑(切)龍骨 牡蠣(各三兩)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擎) 煎服方法: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處方: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合真武湯方組:制附片30克 桂枝45克 白芍45克 龍骨45克 牡蠣45克 生白朮30克 炙甘草30克 茯苓45克 生薑45克(切)大棗12枚(撕)方義:用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表,治療中風;用真武湯治療少陰,助陽;用龍骨牡蠣來鎮靜。劑量:七劑(每日一劑水煎服)煎服方法:水開再煮30分鐘,去滓,分三次溫服。
  • 桂枝附子湯方證學習筆記
    桂枝去皮,四兩(12g),附子炮,去皮,破,三枚(15g),生薑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甘草炙,二兩(6g)。桂枝去芍加炮附。陽虛肌痺證。以上6個方面,其中病變證機是辨證求機的必備條件,前3項中只要具備2項,即可得出正確診斷結論,至於其他方面均為病變證機可能出現的症狀表現,只可作為辨證中的參考,而不作為辨證中的必備條件,然後即可用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湯可以用於治療糖尿病性神經病變,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症等病證而見上述證機者。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 桂枝類方治療銀屑病
    桂枝湯為「古代的補益劑」、「非發汗方」(《經方的魅力》),「是針對皮膚乾枯、舌淡,調理體質的方」,這些描述均提示桂枝類方中的很多方子具有改善皮膚乾枯的作用。一些慢性銀屑病患者皮損以乾燥、脫屑為主,辨證選用桂枝類方治療,多可獲得很好效果。溫經湯黃煌認為溫經湯「可以看作是桂枝湯的加味方」。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茯苓半斤,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桂枝四兩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
  • 每日一經方--桂枝生薑枳實湯
    桂枝生薑枳實湯【組成】桂枝、生薑各三兩(9g)、枳實五枚。【用法】以水六升(600ml),煮取三升(300ml),分三次溫服。【功用】溫陽化飲,下氣降逆。出處: 《金匱要略》卷上【鑑別】桂枝生薑枳實湯與橘枳薑湯都可以治療痰阻胸痺證,主要病理均為氣鬱痰,以氣鬱為主要病理特徵,但桂枝生薑枳實湯主治病症是以氣逆胸中而上衝,證以胸中逆滿,氣上衝為主;而橘枳薑湯主治病證是以氣鬱胸中而滯塞,證以胸滿悶為主。可見,桂枝生薑枳實湯功用重在平衝降逆,橘枳薑湯功用重在理氣開結,是其別也。
  • 方劑選萃: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芍藥知母湯 組成用法桂枝10~20g、芍藥10~20g、甘草3~6g、麻黃6~15g、生薑
  • 《傷寒論》:桂枝麻黃各半湯
    《傷寒論》第 22 篇文章桂枝麻黃各半湯中藥本詞條是桂枝麻黃各半湯,中醫方劑名。
  • 名醫心悟之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 「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本方是經典的活血化瘀方,方中桂枝為君,取其辛溫能溫通血脈、化瘀行滯。
  • 每日學一方【桂枝人參湯】
    [組成用法]桂枝6~15g、炙甘草6~10g、白朮10~15g
  • 能治療各種漏的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加附子湯能治療鼻漏,漏汗,耳漏,乳漏,漏尿,崩漏及部分術後局部引流液過多的病例非常多,但是其病機是建立在表陰的基礎之上的!
  • 《金匱要略》名方「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原書同卷)、龍骨湯(《外臺》卷十六引《小品方》)、桂枝牡蠣湯(《聖濟總錄》卷九十一)、龍骨牡蠣湯(《廣嗣紀要》卷二)。  桂枝湯加入龍骨、牡蠣後,不僅仍具有溫陽散寒,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功,還能重鎮安神,收斂固澀之功。
  • 桂枝茯苓丸的合方與加味
    桂枝茯苓丸證是一種體內有瘀血的實性體質。以面色暗紅、皮膚粗糙乾燥,少腹部充實疼痛為客觀指徵,與許多疾病交叉。面證、腹證、腿證、精神證四大證,但見一證即可,不必悉具。桂枝茯苓丸證多見於成年人,中老年人更多。1:合大柴胡湯活血清熱除積適用於桂枝茯苓丸證伴見胃及食管反流以及上半身飽滿肥胖者。
  • 桂枝茯苓丸,一點珍貴的臨證經驗
    筆者翻看平時記錄,發現婦科囊腫,以桂枝茯苓丸為主方,療效較快,有5劑而愈的案例,肌瘤則要慢一點,遺憾的是沒留超聲檢查為證,以下幾例則是留有檢查為證的醫案。案一,萬某,女,36 歲。2016年7月6日查彩超,左側附件4.9cm×4.3cm×4.1cm囊性包塊,予桂枝茯苓加減,服藥8劑;7月15日複查彩超,囊性包塊完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