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胡女士反映,自己的丈夫李飛去年8月23日為了減肥,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做了胃減容手術,5天後李飛失去了生命,當時年僅48歲,體重為200斤。
醫院出具的診療記錄顯示,李飛死於急性呼吸衰竭、肺栓塞、肺部感染等,但是胡女士對此表示懷疑,因為手術前李飛做了相關檢查,表明他的肺部健康狀況良好。為了弄清楚事實真相,李飛的家人們做了屍檢。
法醫鑑定中心給出的結論顯示,李飛在接受了胃切除手術後,繼發胃瘻、急性化膿腹膜炎、腹腔膿血性積液等,終致病毒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胡女士還表示,患者在出現胃漏後,還出現了發燒、嘔吐、呼吸不暢等現象,在此期間醫院並沒有針對性地排查用藥,只用了鎮靜劑。在法醫給出的鑑定結果出來之前,院方一直堅稱李飛死於肺栓塞,表示醫院方面沒有任何的錯誤和責任。不光如此,在手術前,他們還更換了手術主刀醫生和手術方案,並且把手術的過程做了全國直播,這些全部沒有徵得家屬的同意,患者已經去世了,院方還對外發文表示手術很成功。
現在事件已經過去1年多,院方仍舊沒有對此進行正式的處理回應,胡女士表示,自己的訴求其實很簡單,人死不能復生,她希望院方可以有一個書面的、正式的道歉,同時對相關責任人追責。
在新冠疫情暴發以後,無數的醫療工作者們勇敢逆行,為大家築起了生命的防線,這些醫務工作者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才可以在陰霾中看見希望。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因為這樣,就在發生醫患糾紛的時候一味地指責患者、偏袒醫生,這影響到的是那些兢兢業業的好醫生和普通的患者們。
有的人可能以為,醫患糾紛都是患者無理取鬧,其實不是的。2019年,北京市共審理了醫療糾紛案件391起,其中認定醫療機構無責任的,只有85起,佔比為21.7%,醫療機構責任佔比50%以上的102起。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醫療糾紛並非全都患者家屬無理取鬧,有的案件中,患者的合法權益確實受到了侵害。
2019年,北京民航總醫院的醫生被扎傷致死的新聞引發了社會大眾的關注,一度把醫患問題推上了社會的風口浪尖。縱觀現在的社會輿論,似乎會發現這樣的一種觀點已經成為了年輕人的共識:醫生都是很辛苦的,他們也不能百分之百地治好疾病,若是患者家屬維權,那基本上都是為了訛錢。
醫生確實不能百分之百地治好疾病,哪怕是小小的感冒,也有可能要人命,但是患者家屬維權真的是為了訛錢麼?上述案例中的胡女士只是為了給自己丈夫的死討一個說法,一竿子打死維權的家屬,對她來說公平又何在呢?
"患者以性命之託,醫者以父母之心相待",方可真正建立起信任,建立起和諧健康的醫患關係,但是在胡女士的案例中,醫院方面顯然是存在著責任的。患者信任他們,他們卻沒有好好地對待患者,更換主刀醫生和治療方案沒有告知患者,直播手術未經患者同意,甚至在患者去世後還發文表示手術很成功,這樣的做法把事實真相置於何地?
醫患矛盾之所以頻發,歸根到底還是由於信任的缺失。患者不相信醫生的醫術和醫德,醫生不相信患者和家屬的人品,害怕他們鬧事,也會有所保留。所以,一味地正面宣傳醫生多辛苦並不能從根本上杜絕醫患矛盾,反而會讓部分醫生獲取輿論和道德優勢,逃脫應有的懲罰,繼而拉低整個醫療行業的水平,讓信任更難以建立。
那該如何重建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信任呢?首先,相關部門應該加大財政預算,讓醫院機構回歸公益性。現在部分醫院的預算不足,為了正常運營,不得已提高服務和藥品的價格。從醫院的方面來看,他們是迫不得已的,從患者的角度來看,卻是花了大價錢也得不到滿意的醫療服務。
其次,醫院方面應該加強內部管理,強調對醫務工作者的人文關懷,鼓勵醫生多了解病人,多和病人溝通,同時還要在藥品、收費等問題上嚴格把關,避免違規收費。
再則,社會應該加強對患者的思想教育,讓他們知道有的時候醫生確實無力回天,他們也想拯救患者,但卻無能為力。
大家認為,改善醫患矛盾的方法還有哪些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