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被看作是書法天才,修養全面,為何他的字看起來滿目狼藉?

2021-01-08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長,號青藤老人,明朝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士,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可以比肩王維、蘇軾的藝術全才,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很高,對後世藝術家產生的影響十分深遠。

徐渭對中國美術史的最大貢獻主要體現在兩點,書法和繪畫上各佔一個。

在書法上,他開啟了明朝書法家「尚態」的書風。

在繪畫上,他創造了「潑墨寫意畫」技法。

要深入了解徐渭的這兩大貢獻,首先需要對他的人生經歷和當時的文化背景做一個簡單的梳理,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藝術貢獻。

在晚年,徐渭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這句話既是他對個人一生的藝術成就的總結,也是他的人生信條。可以看出,他是按照一名標準文人的要求,窮其一生來訓練自己的綜合修養的,並樂在其中。

徐渭出生在一個大家族,但從明世宗嘉靖年間開始,紹興徐家已經走向沒落。青少年時期的徐渭,被家族寄予厚望,希望他寒窗苦讀後再進入仕途,然後光宗耀祖。少年徐渭發奮讀書,這樣一路走來。

為了完成家族的重託,也為了把自己塑造成全才,徐渭開始接觸書法、詩詞、繪畫、音樂、戲曲、收藏等諸多學問,很快把自己訓練成遠近聞名的神童。早在19歲,他就考中了秀才。然而,此後他連續趕考8次,一直考到40歲出頭,卻一次也沒有考中,這無疑成為他心頭難以釋懷的心結。

然而,這還不是對他最致命的打擊。

嘉靖三十三年,33歲的徐渭以幕僚的身份,跟隨浙江巡撫胡宗憲(1512年——1565年)奔赴戰場,抗擊進犯浙閩沿海地區的倭寇,他的軍事才華得到了廣泛認可。

從這次行動,徐渭似乎看到了仕途之路不通後,自己實現人生抱負的另一條途徑。

文人具備軍事才華在明朝末期並不稀奇。明朝末期局勢混亂,生活在這樣的年代,要想精忠報國,必須做到文武雙全才有更多希望,這一點徐渭看得很清楚。

所以,在年輕時徐渭不僅樹立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崇高情懷,還博覽群書,認真研讀過《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等兵書,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理論,最終在抗擊倭寇時派上了用場。

事實上,依靠抗倭時的優秀表現,徐渭最終進入了浙江總督衙署,算是真正踏入了仕途。但是,他跟當朝奸臣、宰相嚴嵩(1480年——1566年)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哪有什麼好結果?

胡宗憲在1565年被陷害後,44歲的徐渭即刻失去了靠山,再加上他每次科考都名落孫山,一個又一個打擊讓他心灰意冷,精神受到了極大刺激,他甚至想通過自殺讓自己得到解脫。

經過多次心靈掙扎,徐渭並沒有走向不歸路,也沒有自暴自棄,最終選擇了回歸藝術,希望藉助藝術走完餘生。

可以說,追求藝術是徐渭後半生唯一的人生動力,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寫字、畫畫、作詩中去,他才感到生命的真實。

也是在晚年,徐渭看到許多藤本植物為了能夠活下去,不惜曲折迂迴,纏繞在其它高大的植物上,奮力向上生長,最終見到了燦爛陽光和新鮮空氣。青藤且如此,我徐渭為何不能?於是,徐渭把自己的號改為「青藤老人」。

用上青藤老人的名號後,徐渭在藝術探索上茅塞頓開,終成一代大師。他的號比他的名字更有名,因之,後世書畫家都喜歡稱他為「徐青藤」。

尤以清代藝術巨匠鄭板橋和現代繪畫大師齊白石,對徐渭最為崇拜。鄭板橋曾自治一枚印章,內容為:青藤門下牛馬走。齊白石曾作詩一首:青藤八大遠凡胎,缶老衰年別有才。我願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轉來。

後人把「尚態」作為對明代書法整體風格的評價,這裡的「態」,特指書寫形態。

綜合來看,明朝書法家在書法藝術開創性的探索上,整體成就不如魏晉和唐宋。明朝的書法家找不到更好的創新方法,只能從字體形態上改造書法。

當然,這跟當時的文化背景有很大關係。科舉考試在明朝非常盛行,考官對考試卷面的整潔程度要求很高,書生們為了應對這個要求,只能中規中矩地寫字,不求在書法裡發揮與眾不同的個性,只求把字跡寫得端莊漂亮,贏得考官的認可。

所以,明朝絕大多數書法家的字,喜歡追求妍媚、甜俗、秀麗、工整的書寫特徵。這種字被稱作「館閣體」,在明朝十分流行。

徐渭因為人生失意,經歷了許多打擊,他需要用藝術釋放自己心中的積憤和苦悶,在他眼裡,從不認為「館閣體」是一種書法,因此,他無視「館閣體」的束縛,在書法創作中,儘量表現自己的個性,把書法線條作為抒發情感的工具,進而跟同時代其他人拉開了距離。

如果說明代的書法如同一個溫婉娟秀的少女,那麼,徐渭的書法就如同一個粗魯野蠻的壯漢,完全顛覆了同時代人的審美趣味。

整體來看,徐渭的書法在明代獨樹一幟,體現出「野」和「怪」兩大特徵。

其一,徐渭書法裡的「野」,體現在書寫風格上。

徐渭在用筆上誇張、肆意,不講究約定俗成的筆法。書法上的提按頓挫都有規矩,每一個筆畫寫多長,筆畫之間的間距留多少都有要求,但徐渭不這樣寫,他給筆法上融入充分的自由,有時會故意寫出看起來張牙舞爪的線條,仿佛在表達離經叛道的個性,以及宣洩憤憤不平的怒氣。

其二,徐渭書法裡「怪」,主要體現在字體形態上。

徐渭故意打破書寫中的協調性,不按套路出牌,完全按照「館閣體」書法審美趣味上的反方向在行進。並且,在許多單個結字上,他故意把字體上半部的線條寫得肥碩,把下半部寫得纖細,上下對比後,給人一種頭重腳輕之感,這勢必會讓人覺得很怪異。

由於既「野」又「怪」,讓他的字看起來狂野張揚,給觀者滿目狼藉的感受,但又有一種雄渾蒼茫的味道,在氣勢和衝擊力上都很強,這是「館閣體」書法根本比不了的。

徐渭在繪畫上創造的「潑墨寫意畫」技法,無疑是對書法的另一種補充,也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創作這種畫時講究一氣呵成,先通過深呼吸來「運氣」,接著大筆一揮,勾勒出物象的大致輪廓。或者直接用水墨在紙張上潑灑出大致圖形,等畫面上的水墨快要乾燥時,再用濃墨覆蓋,然後用皴擦點染技法稍作修改即可。

由於水和墨在宣紙上的漬化速度不一樣,水比墨快,所以,畫面上會形成水墨看似交融又似分離的神奇效果,層次感非常鮮明,給觀者酣暢淋漓的視覺感受。

徐渭是中國美術史上第一位使用了「潑墨寫意畫」技法的畫家,這個開創性的貢獻讓他註定會名垂青史,後來的朱耷、鄭板橋、張大千等大師,都是「潑墨寫意畫」的高手,他們的藝術淵源都來自青藤老人。

相關焦點

  • 徐渭:中國藝術史第一天才
    徐渭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年幼時,就凸顯出了他的聰明才智。在民間,更是流傳了很多關於徐渭年輕時,如何聰明的故事。雖然徐渭天資聰穎,但在科舉的道路上並不通暢。徐渭生性豪放,喜歡自由自在,沒有拘束的生活,對於文學亦是如此。
  • 晚明書法風尚: 性靈活潑毫鋒上
    翰墨之事,要以薄功利為先,才可能見真胸襟得真性情,要有清心寡欲的人格修養,是性情、修養、功力的集中體現,這是因為「性靈」為人的性情稟賦在誘發條件下的心靈釋放及其天才的物化
  • 明代三大才子之死:徐渭悽涼,解縉哀傷,楊慎終老南荒
    ,看來朱元璋是想讓解縉潛心修養,以備後用。(解縉書法) 然而,八年後,明太祖朱元璋去世,解縉為了感激太祖提攜寵幸之恩,於是在母死未葬,父年九十時,離開家鄉前去京城祭拜太祖,「冀一拜山陵,隕淚九土。」。三、徐渭:多才多藝、大家宗師第三位才子,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長,山陰人。
  • 徐渭|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
    我常一廂情願地將明、清這兩個時代看作末世,一直如此。末世裡最能出奇人,徐渭當仁不讓。他的詩、書、畫並駕齊驅,皆屬翹楚。某一天,大學問家袁宏道偶爾看見徐渭的詩,驚得大呼小叫,連忙叫來朋友打聽,這個徐渭是今人還是古人,言下的意思,若是今人,他定要會會。  想起那幾日,連續大雪,一場趕一場,沒有消停的意思。
  • 書法參展作品為何總寫錯字?
    書法參展作品為何總寫錯字?二、凡是寫無把握的繁體字,除了查手機上的《書法字典》外,必須再查《新華字典》或《現代漢語詞典》,進行核對,弄清詞意。三、對手機上查到的簡牘字要慎用,因為簡牘是民間書法,寫的字往往缺胳膊少腿。這些字是經考古專家連認帶猜地把它們考證出來的,這些考證出的字,並不一定代表這字書寫正確。
  • 徐渭繪畫語彙的形成及其特點(下)
    在花鳥畫中,多是一層一層的渲染,帶有製作性,與書法的用筆方式迥然有別;在山水畫中,某些皴法具有很強的寫意性,如董源的披麻皴、範寬的雨點皴等。徐渭的作畫狀態類似蘇軾等善作枯木竹石繪畫的畫家,他們在身份上同是文人,有深厚的書法修養。他們作畫基於書法的書寫功力,作畫的過程主要是「寫」使用一定的程式,落筆成形,摒棄描繪性、製作性。
  • 字寫這麼漂亮,會是什麼性格?
    王羲之的字,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遒勁媚逸,蕭散平和,與他的品性直接相關,他一身正氣,清廉做官,關愛百姓
  • 康生的書法水平如何?他能不能稱得上書法家
    康生(1898年-1975年12月16日),原名張宗可,字少卿,曾用名趙溶、張溶,乳名張旺,筆名魯赤水,山東膠南縣(今山東青島市黃島區)人。他出生於書香世家,由於受到家族薰陶,幼年時代便開始接觸文藝作品,擅長中國傳統書法、中國畫及收藏,有極高的藝術造詣。
  • 辦公室書法四字名句 王國強書法作品
    在生活中,四字書法作品處處可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四字書法作品都比較受到人們的喜愛。有人問:為何自古至今書法四字名句熱度一直不減,反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四字成語書法是中華文化瑰寶,是五千年古今文化智慧結晶,是古聖賢留下來的經典名句,一句四字成語,概括了一個典故、一段歷史、一份哲理。
  • 「筆意」「字意」「書意」——書法表現與鑑賞的核心
    「意」是中國書法審美理論的主要範疇。「筆意」、「字意」、「書意」是書法表現與鑑賞的核心。
  • 「瘦金體」看起來賞心悅目,卻沒能成為主流書法,為何沒人願學?
    「瘦金體」看起來賞心悅目,卻沒能成為主流書法,為何沒人願學?喜愛書法的人,一般都從顏真情和歐陽詢的書法入手,繼而學習兩王的行書,再到懷素的草書,即使往後再形成自己的書法特色,也基本都是遵從這些大家的風骨,大氣厚重,那麼宋徽宗的「瘦金體」也很有特色,為何學這種書法的人卻很少呢?
  • 為何鋼筆寫不出毛筆的感覺?哪種字適合書法初學者?解答你的疑問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我國的古代就有很多著名的書法家,比如書聖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序》非常的漂亮,因此贏得了書法愛好者的喜歡,而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非常的多,除了書聖王羲之外還有楷書鼻祖鍾繇、
  • 徐渭的倒黴人生:八次科舉未中,九次自殺未成,貧困潦倒活到73歲
    徐渭被後人譽為「明朝三大才子(楊慎、解縉、徐渭)」之一,以博學多才著稱。雖然楊、解兩位大才子的仕途也頗為坎坷,但相比起徐渭的倒黴人生,楊、解兩人不及徐渭的十分之一二。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長。從出生起,命運就沒有眷顧於他,他的父親徐鏓與繼室苗夫人的婢女私通,婢女懷孕後才被徐鏓納為侍妾。
  • 那些關於茶的書法,茶香墨更韻
    而書法人喜歡品茶,則容易品見字裡行間的妙趣。「茶」字的寫法有點淵源。一千多年前的「茶聖」陸羽在《茶經》將「荼」字去掉一划,寫成茶,一直通用到現在。元趙孟俯臨漢史遊的急就章中的茶字寫法還是「荼」。自古書法家愛品茶,今天我們來看看這些書法家與茶有關的作品欣賞:唐代僧人懷素所書。懷素(725—785),字藏真,湖南長沙人,他的俗家姓錢,幼年出家做了和尚。
  • 張旭與徐渭筆法比較——一個「平動、絞轉」一個「提按、頓挫」
    筆畫是具體可見的,是靜態的,而筆法是時間性的,是無法從作品中直接觀察的,是書法作品以外的東西,但卻是形成和決定書法作品優劣的關鍵。邱振中先生的觀點,自 1981 年在《書法研究》發表以來,目前已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本文也以邱先生的觀點作為比較張旭和徐渭的狂草筆法的依據。應該說,平動、提按、絞轉這三種運動形式是任何書法作品都離不開的基本運動形式,只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書家在不同的作品中因為作品風格、內容和形式的需要,對這三方面有著不同的側重而已,單獨而純粹的某一種運動是不存在的。
  • 如「亂石鋪街」的鄭板橋書法,為何還被很多人讚美?
    如「亂石鋪街」的鄭板橋書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為何還被很多人讚美?是醜書嗎?這種形如亂石鋪街的書法,卻成為鄭板橋的一大創新,這也是他不同尋常的地方,但是鄭板橋的「亂」,並不是胡亂的書寫如小孩子的塗鴉,他在用筆和字體結構上還是遵循了書法的最基本的規律的,和「亂寫亂畫」有著本質的不同,他的這種書法之所以被人讚美,正是因為他的書法在形式上打破了傳統書法的規矩,但又在一定的程度上遵循了書法的法度,掌握了一個「度」,沒有完全逾越書法的規矩
  • 四字書法作品 你喜歡的漂亮書法來了
    為營造一個高雅的藝術文化氛圍,體現出主人的欣賞品味和綜合素養,很多的家庭、企業、高檔酒店、茶館內都會懸掛一些四字書法作品,或提升文化修養,或彰顯個人情懷,或提升室內檔次等等,接下來咱們就一起欣賞當代書法家書寫的——霸氣四字書法作品。
  • 書法的基本功是指什麼?都包括哪些方面?
    也許你經常在網絡或一些報刊雜誌上,看到一些什麼是書法基本功的爭論或文章,今天就這一問題專門對廣大讀者朋友做一些探討。「什麼是書法的基本功」這一問題其實很籠統,有人說是楷書的基本點畫,有人說是臨摹能力,有人說是結體功夫,還有人說是章法布局等等,莫衷一是。其實這都對,但不全面。
  • 李涵認為最偉大的畫家就是他!
    徐渭以天縱之才,以草書入畫,用筆草率,使大寫意成了令人矚目的畫種,一百年以後的八大山人在徐渭開創大寫意的基礎上獨創風格,雖然得到後人的崇拜,但也沒說他就超越了徐渭,齊白石在詩中提到二位也是並列,說青藤雪個遠凡胎。獨把八大列為第二個高峰,把早八大一百年的徐青藤置於何處?文章說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都是走徐渭、陳淳的老路,更是無知。
  • 為何書法可以使人變得細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呢?
    眾所周知,一張字跡端正、規範、整潔的答卷往往能贏得老師們的青睞與好評,一手漂亮的字將對人的一生影響深遠,學習書法對少兒的智力成長與學習品質的培養等有著十分重要作用。而且書法是一項十分精細的活動。要想把字寫好,須得全神貫注,凝神靜氣,仔細觀察字的結構,並要腦、眼、手相應,準確控制運筆的輕重緩急。這樣久而久之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養成沉著、鎮靜的習慣。而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品質,對其他課程的學習乃至今後的發展都是極有益處的。具體來說有五點好處:第一,提高個人修養與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