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楚楊11月19日報導】近日,《米其林指南2021北京》正式發布。今年是米其林指南進駐北京的第二年,共有98家餐廳入選,其中,2家餐廳摘得「米其林」三星,「米其林」二星共2家,「米其林」一星共26家。此外,51家餐廳上榜「米其林餐盤」餐廳,17家上榜必比登餐廳。
米其林指南再選北京美食
2016年米其林指南進駐中國內地,首站落戶上海。去年米其林指南首度進入北京,23家餐廳上榜摘星。與去年評選情況相比,今年的三星、二星、一星餐廳總數達30家,比去年增加7家,「餐盤」餐廳總數減少11家,「必比登」增加2家。
此外,今年還新增了「年輕廚師獎」、「服務獎」以及「綠星獎」。米其林中國區總裁韋書傑在2021年北京米其林指南發布會上表示,「年輕廚師獎」是對年輕主廚創造力的嘉獎,「服務獎」是對將服務作為事業的餐飲人的肯定。
而綠星獎旨在褒獎推動可持續餐飲的模範餐廳。「繼法國、北歐國家、德國、斯洛維尼亞和日本之後,中國以北京為起點迎接米其林綠星獎項。」米其林指南國際總監格溫達·普勒內克(Gwendal Poullennec)在會上表示。
新派法餐如何給自己「背書」?
今年再次榮獲「米其林餐盤」餐廳的樂·墨瑞(LES MORILLES)是北京一家經營法餐的西餐廳。2017年開業至今,已有3年多時間,午、晚兩次開餐,每日晚餐只接一臺。樂·墨瑞(LES MORILLES)餐廳主理人倪鵬軒告訴記者,餐廳想給客人呈現更好的品質和用餐體驗。
2020年11月19日,北京LES MORILLES樂·墨瑞餐廳主理人倪鵬軒接受本報記者採訪。(圖片來源:本文圖片均由歐洲時報特約記者王時 攝)
倪鵬軒介紹,在出品傳統法餐菜品的同時,餐廳也融入新的食材、元素,打造新派法餐。「像巴黎的法餐,也注重創新,它融合世界各地的技法、呈現方式和食材等,是一個綜合體的呈現。」他介紹,現在在歐洲,尤其北歐的一些餐廳會加入像日本美食等元素進行創新,「法餐也求新,要不斷地做適合客人口味的新菜出來。」
倪鵬軒表示,今年餐廳獲得「米其林餐盤」評級也意味著一種肯定和鼓勵,同時也是一種「摘星」的督促,督促餐廳再進步。「我想任何評選都是基於餐廳的餐品味道為根本,好吃肯定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尤其像西餐,服務、酒水、用餐氛圍和感受也是重點。」
樂·墨瑞餐廳廚師正在製作法式甜品。
倪鵬軒認為米其林評獎對餐廳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背書,對消費者而言,是給大眾美食方向上的指引。「每個人都可能是消費者,我們在去陌生城市用餐吃飯時,總會四處打聽餐廳口碑。而有著近百年經營歷史的米其林,會給大眾一種公信力,它替大眾先去試菜、體驗,給出評價,雖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口味,但它仍是一個高品質的美食地圖指南。」
樂·墨瑞餐廳工作人員在燈光下檢查紅酒杯的清潔狀況。
樂·墨瑞餐廳的菜單十分獨特,並沒有大量的菜品種類,但幾乎一比一真實地在菜單畫冊上還原了呈現的菜品。「我們保證每道菜的出品都儘可能達到完美,每兩季更新一次菜單,推出新品,同時用新技法呈現保留的好的食材。」倪鵬軒說。
倪鵬軒認為,如今西餐在中國餐飲上的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越來越高,尤其近兩年在北京等大城市發展很快,老百姓對西餐食材的認知度不斷提高。「這兩年我們就明顯感覺到客人的消費能力,飲食審美不斷提升,很多客人對葡萄酒的認知、分類、喜好都很清楚。」
北京LES MORILLES樂·墨瑞餐廳。
「北京小吃」也吸引外國胃?
在剛發布的《米其林指南2021北京》裡,代表北京印象的北京傳統小吃也「組團」上榜。在今年的「必比登」餐廳榜單,清一色的滷煮、豆汁、炸醬麵等北京特色小吃又一次登榜。
北新橋滷煮老店景林餐廳總店老闆葉小虎告訴記者,他們從1990年代營業至今,多年來以顧客為上,「這個味道始終不會變」。「這些年,我們店也吸引了一些外國客人來用餐。現在中國好多非遺產品都走向世界,像我們老北京的滷煮也類似於非遺這一類。一說北京美食,總有這麼一個代表。」葉小虎說。
葉小虎認為,現在自媒體快速發展,大眾吃完後習慣在手機上做點評,久而久之,這些屬於中國傳統美食的小吃慢慢紅火起來,讓海外遊客也能慕名而來,去適應「中國味道」。「就拿做滷煮來說,這是個良心帳。我一直在親自做前期加工、調湯,保證正宗的『傳統口味』。」
在今年北京米其林指南發布會現場,米其林中國區總裁、執行長韋書傑表示,未來希望繼續挖掘北京的優秀味道,讓全世界更多人看到北京美食的精彩。
(編輯:李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