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網報導,憑著「可編程性」和「靈活性」等特性,FPGA近幾年在5G通信、人工智慧等具有較頻繁的迭代升級周期、較大的技術不確定性的領域大放異彩。
根據Market Research Future數據顯示,FPGA全球市場規模近年來穩步增長,從2013年的45.63億美元增至2018年的63.35億美元,預計2025年有望達到約125.21億美元。
在應用起量的過程中,國內高端產品完全依賴進口、研發人才極度短缺、核心專利受限等情況也越發凸顯。由於起步時間較晚,國內FPGA企業想要實現市場突圍困難重重。
與此同時,當前中美貿易戰影響下,國產化替代成為了市場的發展主旋律,但從當前國內的FPGA產品研發水平來看,要實現FPGA國產化替代,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寡頭壟斷特性顯著
全球FPGA市場呈現寡頭壟斷格局,87%市場份額被賽靈思與英特爾(2015年收購Altera)佔據,分別以56%和31%的佔有率居於第一和第二;而Lattice與MicroChip(2018年收購Microsemi)分別位列第三和第四,共佔有5.6%的市場份額。上述四家美國企業合計佔有全球FPGA市場份額達92%以上。
從市場布局情況來看,賽靈思和英特爾主要布局的方向為數據中心、5G以及AI,主打平臺為異構多核及自適應加速器平臺;Lattice主要聚焦消費、工業互聯等領域;而Microsemi由於採用反熔絲工藝,具備獨到的加密性,因此其主要聚焦航空航天、軍工及其他與加密相關的市場。
對於國內FPGA企業而言,所處市場可以說「僧多肉少」。
集微網了解到,目前國內布局FPGA企業主要包括復旦微、安路科技、高雲半導體、智多晶、771/772所、AGM、京微齊力等企業。
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FPGA市場規模約69億美元,中國FPGA市場約120億人民幣,其中民用市場約100億,國產滲透率僅約4%。
面對高額的研發投入,市場應用情況不容樂觀,當前國內FPGA企業仍然處於持續虧損階段,尚未有企業實現自負盈虧。
以復旦微為例,其2020上半年FPGA產品營收約6221.55萬元,而一次先進工藝投片費用就要大幾千萬,千萬級的營收規模似乎顯得微不足道。
在工藝製程方面,國內FPGA產品與國際先進水平也相差較大。
工藝製程相差2代以上
筆者了解到,目前國外龍頭賽靈思工藝技術已達7nm、10nm級,可實現4-5億門器件規模。而國內企業目前工藝技術大規模量產的是40nm級,28nm級的FPGA仍處於研發測試階段,尚未大規模商用。
以復旦微為例,其在FPGA領域涉足最久,且是目前國內FPGA電路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在技術方面也較為靠前。
據了解,2018年第二季度復旦微率先推出28nm工藝製程的億門級FPGA產品,SerDes傳輸速率達到最高13.1Gbps,並在2019年正式銷售;目前,其正在28nm工藝製程上研發基於FPGA的PSoC晶片,同時還開啟了14/16nm工藝製程的10億門級FPGA產品的研發進程。
「復旦微與美國同行的技術差距最少是三代,甚至三代以上。」Xilinx(賽靈思)數據中心架構師唐傑此前表示,從工藝情況來看,賽靈思2013年發布28nm產品,當前已經到7nm,而復旦微則剛啟動14/16nm工藝製程產品的研發進程,從工藝講差了兩代;在關鍵的指標I/O方面,復旦微晶片I/O能力只有10G,賽靈思已經發展到100G,相差3代。
據了解,雖然其已經推出28nm工藝製程的FPGA產品,但在應用市場方面,復旦微產品主要針對軍工領域,並未在商業市場有所應用。當前國內FPGA商用市場仍主要以40nm、55nm工藝製程器件為主。
中低端密度產品「破圈」
儘管在先進工藝製程方面,國產FPGA技術落後較多,但在中低端密度相同產品中,國內FPGA產品性能絲毫不遜色,甚至部分性能、功能要超越國外器件。
具體而言,由於國外器件前期已經在國內市場應用,當客戶在應用過程中向其反饋需求時,由於其產品多為標準化器件,不會針對性對某些客戶需求進行優化更新,這便給國產FPGA企業帶來機會。
高雲半導體資深產品市場經理趙生勤表示:「我們會在國外器件的基礎上,結合客戶反饋的關於國外器件一些做不到的地方,優化出我們的產品,所以在同級別的競爭上,國內的FPGA器件在性能、功能、功耗等方面,與國外相比並沒有劣勢。」
「在中美貿易戰摩擦影響下,國產化替代需求強勁,但由於起步時間較晚,FPGA產品技術壁壘較高,產品迭代優化均需要長期積累,在高端器件產品方面,國產FPGA仍然需要較長時間積累方能有所突破。」趙生勤補充道。
國產替代道阻且長
集微網了解到,雖然近幾年國內FPGA廠商在市場應用過程中有所突破,在技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國產FPGA仍然在生態系統、專利技術、研發人才、研製難度等方面面臨巨大挑戰。
生態系統建設方面,FPGA與CPU類似,需要大量的支持者提供良好的開發環境,從而增強整個FPGA生態的建設力度,這樣才能有助於後續產品的推廣,而國產晶片器件剛剛起步,目前的生態系統十分不完善,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時間來建設。
專利技術方面,國外擁有FPGA約1.6-2萬項專利,且許多都是核心專利;而國內擁有的FPGA研發相關專利不超過1000項,在FPGA核心技術方面較為欠缺;
人才方面,資料顯示,全球FPGA核心人才大部分都在美國,人數規模1萬人以上,少部分在新加坡等地;而國內FPGA研發人才稀少,人數不足1000人,與國外技術人才數量差距巨大,且國外FPGA人才的儲備能量也遠遠高於國內。
研製難度較大,FPGA與CPU類似,需要行業內最先進的工藝和最優秀的供應鏈資源來研製,如7nm/10nm的晶片需要業內最頂尖的封裝技術來封裝,且FPGA對測試能力要求極高,因為FPGA的靈活特性,決定了其在測試階段很難做到100%覆蓋,若測試覆蓋不全面,則會影響產品的品質與銷售,因此FPGA晶片的研發與生產需要多方面優質供應鏈的配合。
然而,國外巨頭如賽靈思等壟斷了行業內最優秀的供應商資源,如封裝廠及測試機構,進一步加大了FPGA的整體研製難度。
與此同時,FPGA還面臨較長的生命周期。
「FPGA是生命周期可達15-20年的產品,且背後要付出巨大的投入。」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集微網表示,一款採用新工藝的FPGA產品的研發周期約3-5年,研發成功後對產品的催熟和量產還需1-2年,量產後到客戶項目量產落地還需1-2年,而落地後到產品真正普及成為市場主流還需3年左右的時間,因此FPGA晶片的前期準備時間非常長,粗略估算大約需要5-8年的時間。如果按此時間估算,想要實現國產高端FPGA產品替代,仍然至少需要5年時間,甚至更久。(校對/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