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上幼兒園「剛開始不哭,後來才哭」的孩子,他們是什麼心理?

2020-12-23 爸媽快來看

文/爸媽快來看

前幾天,朋友跟我說"不知道怎麼回事,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入園第一天哭得稀裡譁啦,我家娃剛開始高高興興上學,這9月份都過完了反而天天吵著不要上學",孩子上幼兒園剛開始不哭後來才哭的情況,實際上在上幼兒園行列並不少見, 這也是孩子上幼兒園普遍的焦慮症狀,只不過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焦慮表現的早晚不同罷了。

朋友家裡面有兩個孩子,大女兒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妹妹還不到一歲,頭兩個星期都特別高興,第三個星期開始不願意去上幼兒園,周四早上說什麼也不去了,在孩子極力排斥上幼兒園的情況下,朋友直接給老師打電話準備請假,順便問了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的原因,而老師也並沒有說出個所以然,只是說這兩天孩子偶爾會哭得很厲害。

接著老師還建議要堅持送孩子上學,上一天、不上一天的入園情況,往後再想送孩子上學就不好送了。了解到孩子偶爾會哭得很厲害的時候,朋友決定讓孩子暫時在家裡面休息一天,並且耐心地疏導孩子不願上學的焦慮情緒,經過耐心的溝通和了解之後,朋友得知女兒不想上學的原因是因為班裡有個男孩總是擠她,吃飯、排隊、就連午睡起床後也故意地擠著玩。

關於在學校被擠的情況,實際上孩子早一個星期就跟朋友斷斷續續地說過了,而朋友則認為"被擠是做朋友的打招呼方式",還讓女兒不要在意、不想跟對方玩不理他就好了。了解到女兒不想上學的原因,是有同學擠她的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後,朋友立即和帶班老師溝通,請求帶班老師多觀察觀察女兒焦慮,有了老師的短時間關注和開導之後,孩子不願意上學的情況這幾天也好轉了許多。

朋友的故事告訴我們:孩子不願意上學乃是屬於"事出必有因",只有弄清楚緣由才能解決孩子不上學的問題!

那麼,那些上幼兒園"剛開始不哭,後來才哭"的孩子,他們是什麼心理?

1) 二胎家庭裡被忽略的安全感缺失

2) 家裡面玩具比較少的無趣童年

3) 孩子貪玩性比較強、喜歡人多熱鬧的地方

4) 孩子自理能力太差總是慢半拍自卑了

5)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不敢再去學校了

6) 孩子太晚睡覺、早晨起床困難症犯了

雖然每個孩子不願意上學的原因都不同,但是在剛上學不哭、後來才哭的孩子群裡,他們實際上包含著一顆外強內弱的心理,別看他們剛開始上學的時候堅強得很,還可以自己開開心心地走進教室,實際上在這份堅強的背後往往缺失陪伴和安全感,因為幼兒園是孩子面對社會的第一個門檻,基本上不哭不鬧的孩子根本就沒有,不管是先哭還是後哭的不願意上學,父母都應該及時關注、給予孩子正確的心理疏導。

那麼,家有剛上學不哭、後來才哭的孩子父母該如何正確引導呢?

1、尋找孩子不願意上學的哭鬧原因

想要緩解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的情況,父母一定要弄清楚孩子不願意上學背後的哭鬧原因,尤其是那些剛開始上學開開心心,後來才哭鬧的孩子更需要家長多一些關注,一般來說剛開始上學完全不哭鬧,到了後來才哭鬧的孩子通常都和以上六種原因有關,家長們不妨對號入座地引導孩子說出他們內心真正的原因。

比如"是沒睡好起不來,還是和同學發生矛盾了呢",通過多個原因疊加而問也給了孩子多重選擇,即便是所陳列的原因不符合孩子的真正情況,在父母耐心有序的關注下,孩子也會不自覺地敞開心扉說出真正的原因,如果孩子不喜歡學校的規矩不想上學,父母此刻問"是不是被人欺負了",那麼孩子則很有可能順水推舟地利用這個原因,而引導式誘因陳列還可避免孩子因為不想上學而撒謊。

2、理解孩子,不要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在了解孩子不願意上學的原因後,父母還要抱著理解孩子、不要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就拿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推了一下來說,作為成年人可能會多重考慮,比如這是對方打招呼、交朋友、作為信息提醒的一種方式,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思想就比較單純了,很多矛盾、打架都是從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開始的,而他們所理解的"推一下"實際就是不友好的開始。

所以理解孩子就應該不要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當孩子回家告狀表示自己在學校被推了一下後,父母要及時引導避免孩子以負面情緒看待問題,如果我們告訴孩子"你問問同學問什麼推你",要比"同學可能是跟你打招呼"要更有焦慮不安的緩解效果,最重要的是這種社交溝通會讓孩子的膽量,包括解決問題的能量更加多方面一些。

3、孩子在校園裡社交受挫時不要只顧著安慰

剛開始不哭、後來才哭的孩子,他們一般都是在校園裡經歷了社交受挫的技能缺乏感,他們和其他小朋友在接觸的過程當中,可能某一些舉動造成了對方的排斥,導致孩子在學校被小朋友們孤立了,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覺得幼兒園非常沒有意思、拒絕上學,很多父母得知這個原因之後基本上都是在安慰孩子。

比如"不玩就不玩,我們再找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這樣看似安慰的話看上去是在引導孩子快樂,實際上卻很有可能是在助紂為虐,如果孩子是挑事被排斥的那個人,而他們又不知道反省自己繼續用錯誤的方式和別人交朋友,那麼當所有小朋友集體性排斥的時候,孩子所受到的心理傷害會非常大。

所以,當孩子在校園裡社交受挫時不要只顧著安慰,要讓孩子先學會分析、檢討。

比如孩子在學校喜歡用扯衣服的方式和小朋友打招呼,而每扯一次就會讓其他小朋友討厭一次,那麼家長就要讓孩子設身處地思考,比如我們趁著孩子玩得正嗨時扯一下孩子的衣服,這個時候孩子肯定會不開心地說"幹什麼",通過實際演練告訴孩子"扯別人衣服會惹對方不高興",當孩子有了分析和檢討的意念之後,和小朋友交流的時候就不會再踩雷讓社交變得小心翼翼了!

相關焦點

  • 4歲寶寶上幼兒園不哭不鬧,半年後退園,奶奶:哭了好不哭才可怕
    所以很多父母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都在哭訴孩子哭得厲害,太心疼了,可是卻有一位奶奶說「孩子哭了是好事,不哭才可怕呢」。4歲寶寶上幼兒園不哭不鬧,半年後退園,奶奶一提起就傷心落淚這位奶奶的說法並不是隨意說出的,而是根據自家孩子的真實情況有感而發,這位奶奶表示,她家孫子在4歲的時候上了幼兒園,剛去的時候寶寶就根本沒哭,剛開始全家還挺高興。
  • 幼兒園老師透露真相:第一天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特質很明顯
    案例我有兩個很好的朋友,她們都有自己的孩子了,兩個孩子年齡都差不多,上的幼兒園和班級都是同一個。第一個朋友家的兒子一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讓孩子媽媽很驚訝。畢竟,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孩子的媽媽還擔憂孩子不習慣,會害怕不想去幼兒園,可是送孩子去幼兒園發現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
  • 幼兒園老師直言:第一天上學不哭的孩子,父母多是這麼做的
    又到了新的一年,一批適齡的孩子又要開始新的人生徵程,而其中年齡最小的就是即將上幼兒園的寶寶,他們今年才3歲多一點;而對於這些小寶寶來說,這也是他們與家人第一次分離。
  • 孩子不哭等於適應幼兒園?幼兒園老師:我們判斷的標準不是哭
    資料來源:紀錄片《幼兒園》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許多父母通過哭泣來判斷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是否舒服。但是據我一個中產階級父母所知,幼兒園老師判斷孩子適應能力的標準並沒有哭泣1娟兒上幼兒園的那一天,她仍然保持穩定的心情。在哭之前,她被老師帶走了。
  • 四歲的孩子不喜歡上幼兒園,送孩子去幼兒園會哭一路,應該怎麼辦
    我家孩子今年四歲,上幼兒園也有一段時間了,沒有開學的時候,每天都問什麼時候上學,但是最近卻不想上學,每次都要哭一路。如果找不到原因,孩子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等到上小學,甚至初中的時候,更容易出現逆反心理,不喜歡學習,這個問題非常的嚴重。周末的時候我帶孩子去公園裡玩,陪孩子做一些小遊戲,在休息的時候詢問孩子為什麼不喜歡上幼兒園。孩子告訴我,爸爸媽媽不要我了,才把我送到幼兒園。
  • 「寶寶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後來怎麼樣了?結局很諷刺
    昨天晚上去朋友麗麗家做客,發現麗麗和婆婆因為什麼時候抱孩子開始爭吵。婆婆聽到孩子哭了,立馬跑過去抱住孩子,但是麗麗卻勸婆婆等孩子不哭了再抱,否則孩子以後會養成了愛哭的壞習慣。但是莉莉婆婆卻說「孩子現在哭的時間比不哭的時間長,你都要孩子一直哭著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麗麗氣不打一處來,明明是怕婆婆太累,婆婆卻說是自己做錯了,到底誰對誰做呢?在查閱過資料之後發現「寶寶哭不抱,不哭才抱」最早是來源於國外,創始人名叫約翰·華生。
  • 你羞辱了孩子 卻還不讓孩子哭
    或者恐嚇(再哭就……),總之哭是被禁止的。孩子與自己的真實感受割裂,對自己想哭的衝動感到羞恥,習慣壓制這些情緒,這些都為將來的心理問題(乃至精神疾患)打下基礎。我們不試著去安慰對方,而是希望對方停下來不哭,至少要哭的人給一個解釋。特別是孩子的哭,本來孩子的心是最純淨的,哭的原因最容易找到,也最容易安撫,但太多中國父母對孩子哭泣的態度,達到了變態的地步。這樣做的邏輯都是我們不去理解對方的感受,不去了解對方到底發生了什麼,而只尋求表面上的沒事。一位媽媽曾說過,她的孩子一次對她說,我想哭,但怕爺爺奶奶說我。媽媽說,你哭吧,我擋住他們。
  • 長輩「逗孩子哭」是什麼心理?竇文濤:企圖控制孩子的哭、笑、怕
    孩子:孩子不明白長輩們是在開玩笑,以為就是真的,心理惶惶然,可是周圍的人都在圍著自己哈哈大笑,孩子不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在《圓桌派》上,竇文濤說:「有的孩子認為長輩這種行為是一種操縱慾,你看看我這孩子,我讓你哭你就哭,讓你怕你就怕,讓你笑你就笑。」
  • 孩子哭著說不想去幼兒園,家長如何處理更妥當?
    每到開學季,就是父母們開始「戰鬥」的時候,送孩子上學的父母就變成了孩子的敵人一樣,早上早起起來上學,孩子磨磨蹭蹭地,說什麼都不願意,等到了學校還沒進教室門口,孩子就哭著喊著不願意去,我們家孩子來到了教室門口,這時候就需要跟老師們打「配合」了。一個老師跟孩子講話吸引注意力,哪個老師給孩子拿玩具或者零食,父母則要瞅準時間「開溜」。
  • 寶寶一上幼兒園就哭,其實是專門哭給家長看,寶媽別被「套路」了
    畢竟幼兒園能讓孩子更系統的學習,而且多接觸些多同齡的小朋友也是好的。剛開始和小糖果說的時候,她並沒有感到排斥,還興致勃勃的問許多關於幼兒園的問題。但第一次把女兒送到幼兒園後,女兒就變臉了,之前承諾的不哭不鬧都成了「泡沫」,糖果死死抓住我的衣服不放,任我怎麼勸都沒有用。
  • 孩子哭著不上幼兒園,是真不喜歡嗎?幼師:三個原因,家長別瞎想
    可能很早就不哭了每天開開心心的入離園,也可能入園時哭一會兒很快就能恢復平靜。由於很多幼兒園沒有實時監控,家長看不到孩子在園的情況,只能根據孩子入園的狀態猜測孩子一天的表現。對於早上哭著不上幼兒園的孩子,家長的心是懸著放不下的,不捨得和孩子分開,一整天可能都會心神不定茶不思飯不想。
  • 遇事只會哭?幼兒園開學在即,教孩子學會正確溝通迫在眉睫
    晚飯後來到小區健身場,家長健身,孩子玩耍,小小的活動場顯得無比熱鬧。一開始,氛圍融洽,可沒多久,那種仿佛天都要塌下來的尖銳哭聲傳過來好幾次。我張望過去,是一個兩三歲的小女孩,每次哭,要麼跺腳、要麼捶地、要麼打滾。女孩的哭聲裡就自揭原因:「我要第一個玩!
  • 四招讓孩子愛上幼兒園,孩子上學再也不哭,鄰居都問我是怎麼教的
    早上在電梯口碰到鄰居帶著她兒子上幼兒園,小男孩一邊揉著眼睛一邊跟媽媽說不想去幼兒園。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煩惱:孩子一去幼兒園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掉,今天早上哭完晚上回家就不想去幼兒園了,這該如何是好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孩子們為什麼一去幼兒園就嚎啕大哭吧。
  • 「不哭才抱」的孩子怎麼樣了?看看過來人的案例,別毀了孩子
    有人說必須抱,孩子那麼小又不會說話,做父母的怎麼能看著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卻不管呢?萬一哭出個好歹該怎麼辦啊!還有人說,要等孩子哭完了再抱,既不慣著孩子也給了他安全感。 面對孩子哭鬧不止,家長究竟用哪種應對方法,才是正確的呢?
  • 上幼兒園前不處理好分離焦慮,孩子的一生都會被影響
    他這是夢想成真,你傷感什麼呀?!」 我吸了吸鼻子,哽咽著說:「我也不想哭,可是你知道的呀,我這從小落下的毛病一到要分別的場合,就會自動開啟傷感模式。」 大家哈哈大笑起來,又開始拿仔仔幼兒園那天我嚎啕大哭的糗事大說特說起來。
  •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真的能培養出省心的孩子嗎?
    文/婷媽曾經,網上有一種言論,說「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表示這樣做能避免寵壞孩子,可以教出省心的孩子。並且說這種方法是很多媽媽驗證過的、有效的方法,還給了一個貌似很專業的詞,叫「延遲滿足」。並且,後面很多人證明,那樣的育兒方式,是粗暴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對於低月齡的孩子而言,他們還不會說話,哭成為了他們唯一的語言。他們的哭,不一定是真正的「哭鬧」,可能只是他們能做到的一種溝通方式。孩子為什麼會哭呢?
  • 幼兒園老師表示:第一天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多半出自這3種家庭
    相信做家長的都能體會到,每到幼兒園開學的時候,總是免不了孩子哭哭啼啼,許多家長也對此司空見慣,覺得是正常現象。"不去,我不要上幼兒園!"當孩子上幼兒園時,有的家長就開始擔心焦慮起來,害怕孩子吃不好,受到欺負。
  • 動不動就哭,孩子性格太敏感怎麼辦?「高敏感」的孩子更有天賦
    生活中,很多父母聚在一起就會討論帶孩子的問題,有一些幼兒天生就很好帶,平時不哭不鬧,即便是到一個新的環境也非常容易適應,似乎跟誰都玩得來。但也有另外一些孩子超級麻煩,總是很難適應新的環境,一旦父母把他帶到新環境中,他就會表現的特別容易緊張和敏感,然後就開始哭個沒完沒了,這些孩子總讓父母感到不知所措。
  • 我們對「哭」的理解太膚淺了: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無論是孩子夜裡哭鬧,還是在超市裡想買玩具哭鬧,只要孩子一哭,父母就會特別緊張,受不了孩子哭鬧的表現。昨天在小區裡,我還見到一位寶媽跟寶寶這樣說:只要你不哭,我什麼都答應你!心理學家認為:嬰兒期孩子需要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希望的實現。如果父母對嬰兒照顧得很用心,在他哭泣的時候及時回應,嬰兒將會體驗到身體康寧、環境舒適,從而充滿安全感,對父母產生信任。
  • 當年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學家,如今他的孩子怎樣了
    現在的父母越來越重視科學養娃,希望能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於是就去尋找一些獨特有效育兒方法。有一些父母會向老人尋求經驗,有一些會去向育兒專家學習,但是並不是每個育兒專家的方法都是合適的,有的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一種傷害。當年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學家,如今他的孩子怎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