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逗孩子哭」是什麼心理?竇文濤:企圖控制孩子的哭、笑、怕

2020-12-14 福林媽咪

文|福林媽咪

長輩十分喜歡逗娃,除了逗娃笑,就連逗娃哭都佔了一部分。

比如說,跟孩子說「你媽只要弟弟,不要你了」,看到孩子哭,所有人都圍著笑。

再比如,用筷子戳一點酒餵孩子,孩子被辣哭,所有人都圍著孩子笑。

本來孩子需要好好愛護,讓他笑、讓他快樂才是逗孩子的方式,為什麼有人就是喜歡把孩子逗哭呢?

對於這種心理,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父母、長輩:

就是逗逗孩子,覺得好玩。

跟孩子說些成年人都十分明白是玩笑的話,讓孩子產生和成年人不一樣的反應。

這就是生孩子的樂趣啊!

生孩子不是用來玩兒的話,為什麼要生孩子呢?

如果孩子因此而心靈受傷,那是因為孩子心理太脆弱、太敏感,就應該讓孩子經歷一下傷害,才能讓孩子更加皮實。

孩子:

孩子不明白長輩們是在開玩笑,以為就是真的,心理惶惶然,可是周圍的人都在圍著自己哈哈大笑,孩子不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圓桌派》上,竇文濤說:「有的孩子認為長輩這種行為是一種操縱慾,你看看我這孩子,我讓你哭你就哭,讓你怕你就怕,讓你笑你就笑。」

就像是在看一種動物:哦,原來說這種話,這個孩子會有這樣的反應啊。

其實,不管從父母、長輩的角度,或是從孩子的角度,都十分清楚:逗孩子哭,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心理專家武志紅也曾經說:「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而鄙俗。」

只是有的長輩會認為:我對孩子的傷害,是我對孩子進行的一種挫折教育。

什麼是挫折教育呢?

挫折教育並不是讓孩子經歷苦難和傷害,而是讓孩子擁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而抵抗挫折的能力,通常靠的是更加自信、健康、積極的心理,還有身邊人的鼓勵和幫助。

這樣的人在面對挫折的時候,會更有信心去度過,甚至讓自己變得更好。

而「逗孩子哭」這一行為給孩子帶來的是什麼感受呢?

1、感受到害怕

長輩們喜歡說「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你媽媽不要你了」、「你爸媽把你賣給我們了」這樣的話。

大人們自然知道這是開玩笑,可是孩子真的會當真。孩子會害怕成年人口中的玩笑,害怕父母真的不要自己。

蔣方舟說,小時候被告知自己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自己真的就去翻垃圾桶,想知道自己是從哪個垃圾桶裡來的。

有些孩子甚至會認為:「因為我不是他們親生的,所以他們才不愛我」。

這些話長大說起來有趣,可是對當時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痛苦,這痛苦真心實意,不比成年人的痛苦少。

2、感受到不被尊重

當孩子被逗哭的時候,周圍的人在幹什麼呢?

幾乎所有人都在笑,這不僅是在否定孩子難過的情緒,也是在消遣孩子難過的情緒。

原本只是孩子真摯的情感表露,去給了別人樂趣?

如果父母或長輩能夠換位思考:自己被巨大的痛苦包圍時,所有人都在笑。這時候,成年人又是什麼感受呢?

不被長輩尊重,自己悲傷的情緒不被尊重,會讓孩子對周圍人不信任,也會感到無措,甚至會懷疑自己現在痛苦的感受是否是不正確的。

「逗孩子哭」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反而會讓他們心理更加脆弱,對身邊的人更不信任。

那麼,在面對別人逗孩子哭的行為時,父母又該如何處理呢?

1、站在孩子這一邊,表明孩子會害怕

當孩子被開玩笑,被人逗哭的時候,父母不要跟著別人一起笑話孩子,而是應該站在孩子的這一邊:認同孩子痛苦的感受,讓孩子知道「笑話」不存在。

父母是孩子的後盾,當孩子被欺負、被傷害,父母都是孩子的靠山。在這件事情上也不例外:或許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不能否認孩子確實有巨大的痛苦。

父母應該站在孩子這一邊,跟其他人說「不」,讓其他人了解到:「我家的孩子不接受你們這樣的玩笑,這樣的玩笑是過分的。」

如果父母當時不好意思說,可以先安撫好孩子,對孩子說:「他們開了一個不好笑的錯誤玩笑」。

然後跟更好溝通的同輩說:「這種逗孩子哭的玩笑對孩子不好」,然後讓同輩跟他們的直系長輩溝通:「以後不要這樣跟孩子開玩笑,不好笑,別人父母會不開心,孩子也痛苦」。

2、讓孩子明白,別人說的話不一定就是真的

別人說的話,不一定是對的。

以前我們講過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3—6歲的孩子,開始懂得他人的評價,並且十分依賴父母或老師對他們的評價。

這時候父母就要讓孩子知道:別人說的不一定就對,要相信自己,相信父母對他的愛。

比如說,孩子被「你媽媽不要你了」這樣的話嚇哭。

那麼媽媽要讓孩子相信自己對他的愛:「你覺得媽媽愛不愛你?」

孩子會點頭。

然後跟孩子說:「媽媽這麼愛你,怎麼會捨得不要你呢?」

在孩子思考的時候跟孩子說:「媽媽不會不要你的,別人不了解媽媽有多愛你,所以他們才會說錯話。」

如果孩子不能相信「媽媽是愛你的」這句話,這說明在平時父母給孩子的安全感不夠。

逗孩子哭,跟孩子開一些過分的玩笑像是傳統一樣,每到過年的時候,總有幾個孩子會被問相同的問題。

對於這種情況,父母要拿出自己的態度,不必過於強硬,但是要提示對方:你的玩笑會傷害到我的孩子,這不行。

相關焦點

  • 你羞辱了孩子 卻還不讓孩子哭
    或者恐嚇(再哭就……),總之哭是被禁止的。孩子與自己的真實感受割裂,對自己想哭的衝動感到羞恥,習慣壓制這些情緒,這些都為將來的心理問題(乃至精神疾患)打下基礎。我們不試著去安慰對方,而是希望對方停下來不哭,至少要哭的人給一個解釋。特別是孩子的哭,本來孩子的心是最純淨的,哭的原因最容易找到,也最容易安撫,但太多中國父母對孩子哭泣的態度,達到了變態的地步。這樣做的邏輯都是我們不去理解對方的感受,不去了解對方到底發生了什麼,而只尋求表面上的沒事。一位媽媽曾說過,她的孩子一次對她說,我想哭,但怕爺爺奶奶說我。媽媽說,你哭吧,我擋住他們。
  • 受不了孩子總是哭,怎麼辦?
    接下來孩子就會心理上有一個「錨定效應」,認為這個就是你的底線,下次這種事再發生的時候,他會期待同樣的過程再發生一次,如果這次你想要堅定一點,只提醒了孩子兩次就把手機拿走了,他會非常的憤怒:這怎麼和上次不一樣呢!?然後再用哭鬧的方式,重新確定一下你的底線。
  • 我們對「哭」的理解太膚淺了: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無論是孩子夜裡哭鬧,還是在超市裡想買玩具哭鬧,只要孩子一哭,父母就會特別緊張,受不了孩子哭鬧的表現。昨天在小區裡,我還見到一位寶媽跟寶寶這樣說:只要你不哭,我什麼都答應你!當然,誰都喜歡和愛笑、快樂的孩子在一起,討厭愛哭鬧的孩子,但相比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美國超級育嬰師特雷西·霍格通過研究五千多名嬰兒,明確指出:童言嬰語並非只是說話發聲,咿呀學語的過程與尊重、傾聽、觀察和解釋等行為密切相關。
  • 孩子在座位上乖巧等餐,被隔壁阿姨用炸雞逗哭,寶爸在旁幸災樂禍
    所以理所當然的,好多寶寶都是小吃貨,看到愛吃的東西根本掩飾不住自己對它的嚮往之情……孩子在座位上乖巧等餐,被隔壁阿姨用炸雞逗哭這天媽媽出差了,爸爸帶著小啟去吃晚飯。小啟肚子餓得咕咕直叫,聲音連背景樂都掩蓋不住,依然乖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爸爸點餐回來。這時,隔壁的阿姨也聽到了,看小啟長得俊俏可愛,有心逗弄一番。
  • 那些上幼兒園「剛開始不哭,後來才哭」的孩子,他們是什麼心理?
    朋友的故事告訴我們:孩子不願意上學乃是屬於"事出必有因",只有弄清楚緣由才能解決孩子不上學的問題!那麼,那些上幼兒園"剛開始不哭,後來才哭"的孩子,他們是什麼心理?>6) 孩子太晚睡覺、早晨起床困難症犯了雖然每個孩子不願意上學的原因都不同,但是在剛上學不哭、後來才哭的孩子群裡,他們實際上包含著一顆外強內弱的心理,別看他們剛開始上學的時候堅強得很,還可以自己開開心心地走進教室,實際上在這份堅強的背後往往缺失陪伴和安全感,因為幼兒園是孩子面對社會的第一個門檻,基本上不哭不鬧的孩子根本就沒有,不管是先哭還是後哭的不願意上學
  • 坐個月子,控制不住想哭的情緒怎麼辦?三招讓你「化哭為笑」
    尤其是家裡有矛盾的時候,因為看孩子每個人的看法不同,這也會導致新媽媽煩躁不安。控制不住想哭的情緒該怎麼辦呢?這三招讓你「化哭為笑」!坐月子哭會影響到身體的恢復,也會影響到泌乳,嚴重了還會導致抑鬱。即便坐月子的時候沒人惹自己,但是因為產後心理上還沒有轉變,還沒有適應小寶寶的存在。再加上需要餵奶、熬夜、寶寶哭弄的新媽媽沒精神,還有產後激素水平的變化導致也會讓新媽媽想哭。
  • 那個不愛哭鬧的乖孩子,抑鬱了:允許孩子哭的父母,才是真愛
    甚至毛叔毛嬸逼得急了,大毛竟然割腕自殺了,幸好發現的及時,大毛沒有什麼大礙,毛叔毛嬸不放心,帶大毛去省城大醫院,醫生檢查後說大毛已經是重度抑鬱症了,千萬不可再刺激他。聽到這一消息的毛叔毛嬸都快崩潰了,他們不明白自己好好一個孩子為什麼突然就抑鬱了。
  • 當年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學家,如今他的孩子怎樣了
    在兒童教育專家中,有一名英國的育兒專家約翰·華生就非常受人歡迎,他大力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育兒觀念受到了家長的追捧,他覺得"娃哭不抱,不哭才抱"這樣就可以培養孩子的堅強和獨立能力。他認為孩子哭父母就去抱孩子,就會容易讓孩子變得過於依賴他人,不懂得自己解決問題,學不會堅強地去面對人生的挑戰。不少人就疑問了,這樣的做法真的好嗎?
  • 孩子哭了怎麼辦?超過這個年齡別哄,不然苦了大人害了孩子
    孩子哭的時候要不要哄?這是很多家長都會糾結的問題。不哄吧心疼,哄了又怕寵壞孩子。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唯一,孩子年齡不同,哭的性質不同,我們的處理方法也應該要有所區別。盲目地哄或不哄,都可能會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育。下面我們分情況來看一下。
  • 孩子怕做噩夢、哭,別再說:沒事,別哭了,夢是假的
    昨天晚上,朋友藍藍在微信上著急地問:我家小傢伙說不想睡覺,怕做噩夢怎麼辦?跟他說「不用怕,夢是假的」沒有效果,愁人!可孩子依然哭,一會哭得更大聲了。我只好抱她起來,把她搖醒,然後告訴她:不用怕,夢都是假的。醒了就好了。睜開眼的孩子並沒有止住哭,而是雙手緊緊地抱著我:我怕~有怪獸在追我~我一直安慰著,直到快2個小時後,她才在困頓中睡去。
  • 真正的感同身受, 是陪著孩子一起哭,一起笑
    於是我陪他一起做深呼吸和按摩,慢慢地,孩子變得輕鬆平靜。說完,就從床上爬了起來,隨後早餐胃口大開,開開心心上學去。首先,他是難養型孩子,適應環境很慢,情緒變化激烈。其次,由於有兩年不在我身邊,他有著嚴重的分離焦慮。焦慮到,上幼兒園可以哭幾個月,無法參加任何興趣班,原因是會哭著想媽媽。
  • 孩子哭是一種負面情緒?想要孩子不愛哭,父母需要這麼做
    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孩子哭的問題,孩子餓了哭,孩子想買玩具不給買,躺地上撒潑打滾的哭,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也哭,甚至有些孩子一哭就二三十分鐘,越哄越哭。父母被孩子哭得心煩意亂,又怕孩子哭傷著,竭力想第一時間遏止孩子的哭鬧。
  • 「中國式逗小孩」毀了多少無辜小孩?請幫幫你的孩子,勇敢制止!
    01中國式逗小孩:大人在笑,小孩在哭自從E媽懷上了二胎,我就開始告訴Evan仔,媽媽肚子裡有一個寶寶,將來會是你的弟弟妹妹然而,總是難免遇到不識趣的大人,甚至是長輩,去逗Evan仔,跟他說:「等你媽媽肚子裡的寶寶出來,你媽媽就不愛你咯」「你媽媽肚子裡的是弟弟還是妹妹啊,哈哈,等寶寶出來,寶寶就會和你搶玩具了,到時候你就沒玩具了呢 ……」每次遇到這種人,我都會不客氣地制止,請其不要再這麼說!
  • 「不哭才抱」的孩子怎麼樣了?看看過來人的案例,別毀了孩子
    有人說必須抱,孩子那麼小又不會說話,做父母的怎麼能看著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卻不管呢?萬一哭出個好歹該怎麼辦啊!還有人說,要等孩子哭完了再抱,既不慣著孩子也給了他安全感。 面對孩子哭鬧不止,家長究竟用哪種應對方法,才是正確的呢?
  • 孩子動不動就哭?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緒自制力
    有很多父母反應自家孩子動不動就哭,父母對此幾乎無計可施。比如在商場看到一件家裡已經有類似的玩具,但是非要買,不買就哭,甚者倒地讓父母難堪。要手機玩,要零食吃,要別家小朋友的玩具……只要不滿足就開啟哭哭模式。可是對於孩子的哭鬧,不能採用同樣的方法,要根據年齡來區分。
  • 小學一年級家長曬出孩子文具盒「內容變化圖」,網友笑哭了!
    從星期一到星期五,孩子「文具盒內容變化圖」。讓很多家長網友笑哭了:家裡有同款的孩子!相信我們很多父母都因為這個很無語,甚至批評過孩子,可是,這些「小神獸」對父母的批評似乎免疫了,繼續「正常」地丟東西。鉛筆買了一支又一支,橡皮買了一個又一個……然而,沒有什麼文具,能在他們手裡「壽終正寢」!
  • 孩子過生日,爸爸訂的蛋糕笑哭眾人:「史上最扎心的蛋糕」
    當這個生日蛋糕出現在軒軒面前的時候,他愣了兩秒鐘,然後表情變得凝重,然後竟然哭了起來。這眼淚並不是因為感動而流下的,而是因為爸爸準備的蛋糕上寫著這樣一行字:「地球一天不毀滅,你都要去寫作業!」爸爸還讓糕點師在蛋糕上用奶油做了語數外三本教科書以及三本練習冊的圖案。孩子心裡估計也在想:這輩子都不想過生日了!
  • 「孩子哭不能抱,不哭才能抱?」這個育兒誤區,家長可要規避
    其實小孩子尚且年幼,哭是他們表達情緒的方法,不舒服了哭、餓了哭、疼了也會哭,所以孩子哭鬧,家長不要急著給孩子「定罪」,而是要準確判斷導致孩子哭鬧的原因,對症下藥!有一次,一個閨蜜問我:孩子哭了,我抱她還是哭,不抱也是哭,那我是抱還是不抱呢?其實說到底,這還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談談。
  • 多數孩子都怕的「聲音」,家長可別不在意,要讓孩子儘快遠離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成長發育比什麼都重要。想讓孩子健康的成長發育,不僅要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也要注重他的心理健康。很多孩子對聲音是非常敏感的,有些孩子怕恐怖的音樂,有些孩子怕驚雷,這些突兀的聲音在某種程度上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 孩子把哭當成武器?不要怕,找對方法一招解決
    不要怕哭,那樣只會讓哭成為寶寶的武器讓孩子不哭,並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這正是對孩子最大的殘忍。孩子的情緒得不到應有的宣洩。試想:一個孩子長期在壓抑的情緒下,會變成什麼樣呢?另外對於小寶寶而言原本只有這一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情緒,我們強行把他中斷,讓寶寶能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