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什麼滋味,盲盒也一樣
作者:歐耶姜
九州故事萬花筒
1
美國勵志電影《阿甘正傳》裡,有這麼一段經典臺詞:
人生就像一盒口味各異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吃到的是什麼。
My mama always said,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疑惑的看著超市裡的德芙,心想這每一盒不都一個口味的嘛,就算是兩個口味拼起來的,包裝上也都標的清清楚楚。
查了一些問答,可以這麼理解,那時候盒裝巧克力是混裝的,裡面由各種不同的口味組成,形狀不同,味道不同,可能看著像個黑巧克力,裡面確實酒心的,沒吃之前不知道,只有吃過了才知道。
那麼問題來了,這巧克力是什麼牌子的呢?
有說是 瑞特斯波德 RitterSport 的,也有說是 拉塞爾斯託福 Russell Stover 的,於是打開電影,調成超清模式一探究竟。
超清模式下,阿甘臉上的小疙瘩都一清二楚了,但還是看不太清商標,只能依稀看出是 R----S----,恰巧這兩個牌子也都是RS。
但是 瑞特斯波德 RitterSport 是德國的,拉塞爾斯託福 Russell Stover 是美國的,想想一部美國電影不太可能用德國的牌子,而且瑞特斯波德 RitterSport中字母p是向下突出的,與截圖中也不太符合。所以問題解決了,這巧克力的牌子就是拉塞爾斯託福 Russell Stover。
當然這對於解讀《阿甘正傳》毫無幫助,但是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
2#盲盒#
時下流行的盲盒也就如這巧克力禮盒一般,打開才知道裡面是什麼,有的是你想要的,有的是你不想要的,但不管你想要不想要,它都已經在裡面了,只等著你打開。
盲盒的前身是日本的福袋,90世紀初以集卡的形式引入國內,是不是想起了風靡一時的小浣熊乾脆麵,收集三國水滸卡片不亦樂乎。買乾脆麵不是為了吃,只是為了卡。
回想一下當初這瘋狂的場景,是不是也就能稍微理解一下現在這些對盲盒痴迷的Z世代女性了呢,算算年齡,他們怕不就是當年被小浣熊忽略的那幫小女孩。
盲盒用戶主要集中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等消費能力較強的地區,畢竟比較貴又沒啥用,但下沉市場用戶數量正在逐漸提升。
盲盒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泡泡瑪特這樣,盒子裡的都是娃娃,統一售價,至於二級市場上炒起來的價格,與公司無關,這也就規避了被監管的風險;
另一種是盒子裡的東西價值不一樣,比如可能只是個幾塊錢的小掛件,也可能是個蘋果手機,於是抓住了人們賭的心理,不斷刺激繼續購買,這就很容易被監管。
泡泡瑪特之前曾在新三板黯然退市,近幾年運營Molly等多個IP,引入「盲盒」玩法,轉型成為「中國最大且增長最快的潮流玩具公司」。
然而潮流時刻在變,潮意味著不可能永遠留在舞臺,因為水總會被蒸乾。就像小浣熊出過三國、水滸、西遊記、封神榜、隋唐、恐龍等多種卡,按現在的說法,這些也都是影響力很大的卡通IP(智慧財產權)了,但依然不能吃一輩子。
泡泡瑪特想要以爆款 IP,打通從上遊IP獲取、運營到下遊消費者的全產業鏈,樹立品牌認知,奠定龍頭地位,成為像迪士尼那樣的大型集團公司,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