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本心理導讀
人都會生氣,而氣怎麼生,卻是一門學問。
「心靈雞湯」都在說:不生氣的人生、不生氣就不生病、你可以不生氣、生氣不如爭氣,等等。
道理都懂,氣照樣生,想必一定有啥好處吧。
亞歷山大·波恩克【德】指出:「生氣,是甜中帶苦的復仇願望,是表達心中憤怒的工具,是對侵略性行為的控制,同時,我們需要關照憤怒的身體。 」他總結說:「不再生氣」之類的錯誤承諾只會導致失望和憤怒。
那麼,憤怒到底是對人有好處,還是讓人生病?
生氣是人對某種需求、欲望、期待等沒有得到滿足而表達出來的不滿。生氣經常被人誤解,將它與敵視和暴力(包括冷暴力)混為一談。其實它是一種有益的和必要的情感流露。
生氣提示我們:我們所期待或者保有的滿意感遇到了障礙,它會發動整個機體的力量去戰勝這種障礙。生氣還會讓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及時採取自我保護措施,並讓周圍的人明白你忍耐的底線,這樣可以保護好自己的利益和價值。
法國《健康》雜誌最新一期的文章稱:「生氣並不是一件壞事情。」若處理得當,它不但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危害,還會幫助我們應付各種問題。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證實,適當生氣可以讓人的思維更清晰。若處理得當,不但不會扭曲人們的思維,還會在你陷入兩難無法抉擇時,給予適當幫助。
心理學家設計了三個不同的試驗來觀察生氣後人的判斷力都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在第一個試驗裡,研究人員將試驗者隨機分為兩組,然後激怒其中一組試驗者,而另一組不做任何處理。隨後,要求兩組受試者就一份相同的論證材料進行分析,對論點做出判斷。結果發現,生氣的受試者對待問題更具識別力,更傾向於強有力的論點。相反,那些不生氣的受試者對此卻缺乏很好的分析判斷能力。
接下來,研究人員對兩組受試者又進行了第二輪試驗,要求他們對剛才所給材料的論證機構進行判斷。結果表明,生氣的受試者在此問題上亦具有更好的分析能力。
經過以上兩輪的試驗,研究人員挑選出那些不太善於做出理性抉擇的受試者,採用不同的論證材料進行了第三次試驗。結果再一次證實,生氣可以使一個典型的缺乏邏輯判斷力的人更具有理性。
因此,研究人員得出了結論,適當生氣更易使人注重事實真相,而忽略那些可能會干擾人們分析的不相關因素,同時也會調動整個機體的力量,激發人們採取正確行動的潛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分析判斷能力。
在現實中,「偶爾生氣有利於聰明才智的發揮」的例子也的確存在。「憤怒出詩人」,氣出來的《陋室銘》就是一個例證。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寫的《陋室銘》全文81個字,字字珠璣,但這篇名作正是劉禹錫一氣之下揮毫寫成的。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都是不能生氣的。看一看是不是這樣?小時候,每當我們撅起小嘴表達自己的不滿,大人們就會哄我們:別生氣哦,生氣就變成醜八怪了!長大後,每當我們流露自己的不滿情緒,周圍人又會勸解我們:別生氣,生氣傷身哪。
於是,很多時候,我們儘管怒行六脈,卻不敢發作。但可怕的是,有氣不發對身體更是不利。
生氣大概有以下幾種類型,想一想你是哪種類型:
1, 超理智:極端客觀,只關注事合不合理、正不正確,忽略個人情緒情感。表現為,喋喋不休的講道理,與生氣的情緒是隔離的。
2, 指責:強烈地攻擊和批判別人,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你是怎麼搞的」「都是你的錯」是他們的口頭語,通常表現為難以控制自己的怒火。
3, 討好:通常稱為「老好人」,忽略自己的感受,明明感到生氣,依然壓抑自己以求表面的一團和氣,這是缺乏自我價值感的表現。
4, 轉移:既不想直面衝突,又不想太委屈自己,就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上,典型的例子是,職場生了氣卻回家打孩子。王顧左右而言他,弄得對方不知所云。
上面幾種類型特指在無意識狀態下的習慣性重複模式,是身與心較為分離的狀態。
如果是有意識狀態下的「鬥爭策略」,那麼,生氣或表達憤怒不僅沒有害處,反而是可以獲益的。
當然,還有第五種類型,是一種心理成熟的類型。
5, 表裡合一:保持自我覺察,自然地表達自己當下的情緒,同時也能顧及周圍環境的協調性,能顧及旁人的感受。這是內心和諧、高自尊的表現。
要達到這種類型,需要醫治內心中的孩子氣,經過長期的自我修煉,包括:沉思冥想、釋放情感、認識自我和心理治療與交談。
現在,我們回到繪本,看一看我們在生氣時的習慣模式是怎麼來的。
繪本欣賞《我好嫉妒》
當有人取笑我的時候,
我好生氣。
當我玩的正高興,卻讓我停下來打掃房間,
我好生氣!
我們終於可以去遊泳了,
天卻下雨了,我好生氣。
當我盡了最大的努力,卻仍不能把畫畫好,
我簡直快氣瘋了,我只能把它揉成一團,丟掉!
如果老師說我在課堂上講話,而實際上我並沒有那麼做時,我會很生氣。
因為,那真是太不公平了。
怒氣是一種強烈的,熱血沸騰的感覺。
生氣的時候,我想說髒話、吼叫、或者打人。
不過,「想」和「做」是不一樣的。
如果只是想想,是不會傷害到任何人的,也不會給自己惹上麻煩。
但如果真的那麼做,就壞啦!
當我想說髒話、吼叫、或打人的時候,
可以克制一下,去做其他事情。
我可以離開那個讓我生氣的人,
同時努力吸氣,再大口呼出來,
努力把怒氣都吐掉。
我可以跑步、騎車,或者做些我真正喜歡的事,
讓我的怒火平息下來。
過不了多久,我就會感到好過一些。
我又能高高興興地玩了。
有些讓我感到生氣的事是無法改變的,
比如我們的球隊在比賽中輸了,
或者我最喜歡的東西被弄壞了。
我感到生氣。
而有的時候,我感到生氣,
那意味著需要改變我自己了,
我需要休息一下,或者哭一哭,
或者一個人呆一會。
也可能是其他人需要改變,
他應該對我再好一些,或者更公平一些。
我可能需要別人幫我,
把這些都分清楚,弄明白。
然後,我就可以改變自己,
或是告訴別人我需要什麼。
當然,我也可以聽聽別人說的,
傾訴和聆聽,通常能把壞事變成好事。
生氣的時候,我不用一直氣呼呼的,
我可以冷靜下來,這樣我就不會傷害到別人,
也不會給自己惹上麻煩了。
我可以跑得遠遠的,
我可以用力吸氣,再大口呼出來,
我可以跑步、騎車、玩玩具,
我還可以休息,或者哭一哭。
我可以去弄明白,到底是因為什麼讓我生氣,
或者,讓別人幫幫我,
我可以傾訴,也可以聆聽。
終於,生氣的時候,
我知道我該做些什麼了!
繪本圖片轉載自網絡
潤本心理
你身邊的心靈陪護者
runbenwx_2013
潤本微信平臺發布的心理文章均來自國內國際心理治療領域頂尖專家。生活養心類文章經過專家的鑑別,可以安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