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古時也稱「文房四士」,不僅是有極強使用價值的文具用品,更是融繪畫、書法、雕刻、裝飾於一體的藝術品。
1、筆
古代文人用筆特指毛筆。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兩千多年之前。傳說,我們現在所用的毛筆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蒙恬所發明。蒙恬用兔毫塞入竹管制成最初的毛筆,毛筆還外加保護性大竹套,竹套中部兩側鏤空以便於取用。
漢代毛筆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開創了在筆桿上刻字、鐮飾的裝潢工藝,東漢蔡邕著《筆賦》,這是中國制筆史上的第一部專著。至元代,明代時,浙江湖州湧現出一批制筆能手,以山羊毛製作羊毫筆風行於世,世稱「湖筆」。現在毛筆逐漸被其他書寫工具取代,但毛筆仍是人們進行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創作時的主要工具。
任何一支毛筆,都是由筆管與筆頭組成的。筆管多由竹、木、瓷、牙漆、琺瑯、骨等材料製成,其中以竹管最多。筆管形狀多為圓柱,也有菱形錐形等,上面有圖案裝飾。筆頭多用獸毛、家禽毛製成,其中又以狼毫、羊毫或狼羊混合毫居多。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隨著書法,繪畫的發達而呈現繁榮,出現了名目繁多、種類不一的各種毛筆。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產的湖筆最為著名,其餘尚有宣州、歙州、新安、黟州(均在今安徽省)和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等的毛筆。
2、墨
墨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古人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作為書寫材料。至漢代,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的,後來使用模具製造,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僕、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廣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山上松樹很多,用來燒制的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3、紙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面生。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使得書寫工具得以普及,也為世界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為中國書畫藝術提供了穩固的載體。五代造紙業仍繼續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到了明清,造紙業再次得以興旺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紙的製作,到了清代已達到完美絕倫的地步。
4、硯
硯也稱「硯臺」。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最後,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硯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筆墨硯始以粗見雛形。剛開始時以筆直接蘸石墨寫字,後來因為不方便,無法寫大字,人類便想到了可先在堅硬東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磚、銅、鐵等。股商時青銅器已十分發達,且陶石隨手可得,硯乃隨著墨的使用而逐漸成形,以石硯最普遍。來自廣東端溪的端硯,來自安徽歙縣的歙硯,來自甘肅南部的洮硯,來自河南洛陽的澄泥硯,這四種硯臺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端硯又稱為端溪石硯位列四大名硯之首。
二、文房四寶的文化內涵
在翰墨飄香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文房四寶總是同文人士大夫的書齋生涯相關聯,乃是文人雅士揮毫潑墨、行文作畫必不可少的工具,古人有「筆硯精良,人生一樂」之說,精美的文房用品,在古代文人眼中,不只是實用的工具,更是精神上的良伴。
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文化像中華民族的文化那樣,與自己的書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也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文人像中國古代的文人那樣把自己的書具視如自己的生命或密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人雅士對工具的選擇,自然是非常重視的。而傳統書具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淋滴盡致地表現出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神韻,體現出人類文化與大自然的高度和諧,把文人士大夫的情趣表達得迴腸盪氣,乃至於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內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