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時代的文化鏡像,也是一種文化軟實力的表現。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如何來審度中日兩國影視業未來發展,構建一個具有內在多樣性的亞洲文化圈,成為兩國業界共同的時代課題。21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在日本市場雖歷經沉浮,中國的動作片、歷史片、文藝片仍在日本擁有更多發展空間。
加強中日文化
IP鍛造,產出記憶黏合效應
近年來,一些文學IP或者熱門題材,在中日間開啟了仿擬模式,即利用中日間自然的「文化仿像」,形成並蒂蓮生,把握兩國受眾本質的影像心理訴求。例如,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東野圭吾在中國有著廣泛的文學粉絲集聚效應,當其作品改編為電影,由文至影,作品粉絲的觀看黏性不減反增。同時,近年來在中國影壇,繼日本電影「黑澤明熱」「小津安二朗熱」之後,出現了「是枝裕和熱」現象。特別是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在法國獲得金棕櫚獎,為亞洲電影增添新彩,他的作品在中國也取得了良好的口碑與連帶效應。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在中國也取得了成功,票房接近100億日元,導演新海誠也成為繼宮崎駿之後最有名的日本動畫導演。此片之後,新海誠就成為佳片代表,其作品在中日兩國發行放映的道路一路通暢,成為有記憶黏性的粉絲文化產品。
作為一種文化傳播,中日兩國電影交流還需要更多明星效應式的人物出現以及共通歷史IP的培育。如中日合拍電影《徐福:尋找永生的答案》講述了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吳明在日本遇到福住翔子,遵循其死去祖父的意願,共同展開了一場「追尋徐福」蹤跡的故事。祖父曾告訴翔子:我們的祖先是距今2300年前來到日本,為日本帶來農耕和其他新文化的徐福一行。該片以將中國文化傳播到尚未開化的日本,構築了日本文化基石之一的「徐福傳說」貫穿始終,與當代中日文化傳播相互輝映。
提升類型片「海外增益」
與合拍片質量
在中國電影的日本引進史上,按受眾類型及其特徵分析比較,受歡迎的題材包括動作題材、愛情題材、自然題材和動畫題材。例如由中美共同製作、李小龍主演的電影《龍爭虎鬥》,1974年於日本上映,票房收入達16.4億日元,是日本1974年票房收入第2名;由成龍擔當導演及主演的電影《A計劃》,1984年於日本上映,票房收入達16.9億日元,是日本1984年票房收入第5名;由張鑫炎導演、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1982年於日本上映,票房收入達16.5億日元,是日本1982年票房收入第6名;由張藝謀導演,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甄子丹、章子怡、陳道明等人出演,講述戰國末期秦王與六國刺客的電影《英雄》,2003年於日本上映,票房收入達40.5億日元,是日本2003年票房收入第10名。
除了動作片在日本有著長期文化記憶原型的關注投射外,愛情類的藝術電影在日本也是廣受好評。日本電影眼娛樂株式會社先後投資了中日合拍電影,如2004年上映的《最後的愛,最初的愛》、2005年上映的《關於愛》、2007年上映的《夜·上海》。這幾部電影都遭遇了在中國國內票房與口碑敗走麥城,但卻在日本票房大熱。概括看來,這三部都市劇從不同層面指涉現代都市人的情感困惑。影片主角都啟用帶有明顯屬地標籤的青春偶像代言人,風格以肖似日式純淨的畫面感,含蓄蘊藉的簡潔對白,細膩爛漫的表現手法為主,囊括了經典愛情電影慣用的煽情元素和浪漫外殼,但這些影片在劇情邏輯、情節、人物之間的關係塑造中仍然有待提高。
強化電影節
聚媒效應,培植國際主流電影
日本文化廳為了促進日本電影藝術的提高和發展,由日本「藝術文化振興會」設立專項「藝術文化振興基金」,每年都會有選擇性地資助一批電影節/展。同時設立文化廳電影獎,對優秀的文化記錄電影作品(文化記錄電影部門)以及長期支持日本電影的人(電影功勞部門)進行表彰。同時還啟用民間組織,例如受日本經濟產業省、文化廳等政府部門委託,以公益財團UNIJAPAN身份對外宣傳日本電影,促進海外交流。其運營最成功的項目就是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這是亞洲最大的電影節,也是日本國內唯一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屬於A類競賽型國際電影節,迄今已舉辦32屆。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當年3月,東京國際電影節、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和上海國際電影節三方合作,於東京、大阪和名古屋聯合舉辦「中國電影節」活動,放映了包括《芳華》《後會無期》《龍門飛甲》《爆裂無聲》《解憂雜貨店》《縫紉機樂隊》等10部中國電影新作,在快速通道上把最新近的中國電影帶到日本。因此藉助國際電影節的聚媒效應,多培植中國的主流電影與藝術電影「打包」進入日本市場,可以引發量級關注,產生聚合效應。
增進網際網路聚合效應,培養維繫跨國粉絲
當下網際網路的聚合效應,成為訴諸輿論的主要手段,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的電視紀錄片版《輝煌中國》曾在日本最大的動畫網站Niconico上播放,已有7000多萬會員收看該節目。全片場面宏大,歷史文化被融匯到傳媒的基本框架之內,成為域外主流傳播的經典案例。
從文化本質上來說,日本人更傾向擁有纖細的性格與物哀的美的儀式,注重物的表象與自然攝入,其文化「粉絲效應」也成為吸引力黏性。曾在中國熱播的電視劇《陸貞傳奇》,在日本上映時日譯名為《後宮的淚》,女主角趙麗穎以嬌小可愛的身形、「天然呆」的神情,契合了日本「萌文化」的視覺表徵。跨國粉絲的培養維繫將中國部分「宮廷女主戲」也在傳播中演化為一種來自中國古代「可愛」可親文化的攝入,例如《還珠格格》在日譯名《還珠姬》,《步步驚心》改譯為《宮廷女官若曦》,《甄嬛傳》日譯名《宮廷爭霸女》,這些中國的影視劇傳到日本後,在翻譯與配音上也做出本土包裝,契合跨國粉絲的文化喜好。因而,通過了解日本年青一代的接受心理,以及日本語的複雜與開放,可以防止文化質感流失,通過網際網路的聚合效應和粉絲黏性培養,實現影像文化跨國轉譯的價值最大化。
文化的同源性讓兩國關係源遠流長。中日兩國文化交流也逐漸增多,在電影合拍、文化互譯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動向。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突破藩籬、跨越邊界,以和合之美,增進「多元性的認同意識」,塑造現代中國形象的海外傳播,這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在正視歷史問題前提下,雙方努力消弭矛盾,謀求對話機遇,提供互惠互利的雙邊合作,建立起以合作共贏為基礎的亞洲影視新格局。
(作者單位: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文學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