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職場人,知道職場就是戰場,戰場上需要拼命活下去,職場需要拼命提升,更好的展示自己,在如今職場高節奏,重壓力的環境下,你肯定會遇到下面這些情況:
「工作做得不好被老闆批評,自己變得十分沮喪。」「面對無理難纏的客戶,經常感到不耐煩甚至是厭惡。」「下班後一個人獨處,情緒容易奔潰崩盤。」……
身在職場,我們日常的工作中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很難每天都保持愉悅的心情,偶爾還會感到挫敗、迷茫、難過、悲觀……這些都是負面情緒帶給我們的影響。
負面情緒能幫助我們解決職場上的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不信的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職場新手孫超的故事。
難以控制負面情緒,最終只會陷入「野馬結局」
孫超是一名應屆畢業生,去年剛剛進入職場。作為家中的獨子,從小就被家人寵著慣著,性格方面屬於「易燃易爆炸」的類型。
剛進公司不久,孫超就和別的同事發生了摩擦,好在有前輩從中調解,事情鬧得不大。從那之後,大家表面上對孫超客客氣氣的,背後卻對他指指點點,但是孫超沒有察覺到這些,依然我行我素。
去年年前,公司在準備一個大項目,由於時間緊迫,領導求大家周五晚上留下來加班。孫超因為有私人安排,就去跟領導請假,但是領導以「公司利益優先」為理由駁回了孫超的請求。
這讓孫超非常不爽,拍著桌子和領導吵了起來,還指責公司「沒人情味」,領導很生氣,當場炒了孫超的魷魚。
沒有控制住負面情緒的孫超,結果被負面情緒牽著鼻子走,最終丟掉了飯碗。像孫超這樣的人,用心理學的專有名詞來說,就是陷入了「野馬結局」。接下來給大家解讀這個「野馬結局」!
什麼是野馬結局呢?
據說,在非洲大草原上生活著一群以吸食野馬的血液為生的蝙蝠,它們可以死死地咬在野馬的大腿上,野馬無論怎麼掙扎也沒有用。
長期以來,人們都以為野馬是因為被吸乾了血液而死的。直到後來,一群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吸食血液的量微乎其微,而野馬被咬了之後的暴怒不安才是導致它們死亡的根本原因。
因為小事而大動肝火,使別人的過失反過來傷害了自己的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野馬結局」。
這種結局在職場中,也非常常見,就比如案例中的孫超,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因為自己的一時衝動,最終丟了工作。
其實職場中我們最大的敵人其實並不是缺少機會或者資歷淺薄,而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那麼,為什麼人類會出現負面情緒呢?
負面情緒的真實面目
目前,大多數心理學實驗證實,負面情緒的本質源於不能理性思考。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和阿瑟.蘭格合著的《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一書中,提到了這樣的三種非理性思考方式:災難性思維(catastrophic thinking),絕對論者思維(absolutist thinking),合理化思維(rationalization thinking)
災難性思維(catastrophic thinking)職場典型表現:還沒開始面試,就擔心自己不被錄取;還沒準備工作,就害怕把任務搞砸……但結局大多虛驚一場,因為過度驚嚇導致自己發揮失常。
根據權威醫學調查,在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今天,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患有臨床定義上的焦慮症,而焦慮症的罪魁禍首就是災難性思維。
當人過度沉迷於「災難性思維」時,就會出現認知與現實嚴重脫節:把猜測當成生活,把幻想的災難變成真實的折磨。
這類人往往把什麼都看成災難,或者把芝麻點大的小事放大成災難。他們時刻感到緊張和憂慮,內心覺得世界很危險,總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是壞事,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終日。
絕對論者思維(absolutist thinking)職場表現:經常給自己立各種flag,類似於「我一定要升職加薪」,「我非得拿下這個訂單不可」……這種人過於肯定,一旦達不到目標就容易變得沮喪消沉,一蹶不振。
擁有絕對論者思維模式的人,世界觀通常都是二元觀,即「非黑即白」。他們往往固執己見,對自己和身邊的人要求刻板,而當面對壓力、遭遇不幸時,他們很容易舉輕若重、難以釋懷。
當一個人被「我應該」,「我必須」,「我非要……不可」這些想法洗腦的時候,他就陷入了身不由己的境地,沒有選擇權,只有做和不做兩條道路。
合理化思維(rationalization thinking)職場表現:經常用「這和我有什麼關係?」「誰在乎」這類話語來搪塞別人,無視老闆的批評,不願主動承擔任務,對發生的事情不當一回事,結果自己永遠無法進步。
合理化思維恰好是另一種極端,不是「想得太多」,而是乾脆「放棄思考」。當我們把事情合理化時,其實我們是在試圖掩蓋事實、否認事實。擁有合理化思維的人往往具有弱反應,對發生的事情持以否認態度或者置若罔聞,短期內似乎逃避了麻煩,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在實際結果面前簡直不堪一擊。
這3種思維,如果你出現任何一種,就是有了負面思維,所以想要職場生涯順風順水,就必須學會控制情緒,避免負面情緒的發生。
情緒更新法」讓你成為情緒的主人,在職場如魚得水
「把脾氣發出來是本能,把情緒壓下去是本事」——佛學大師馮學成
在職場,我們常常在和消極情緒作鬥爭,控制情緒是一項技能,心理學家有川真由美提出的「情緒更新法」就可以有效幫助人們在工作中調節情緒,其中有3方面的內容值得我們更新:
1,行為有這樣一句話:當你滿身怨氣,你會覺得全世界都與你為敵,而當你心情愉悅,整個世界就突然變得美好起來。
不同的行為最終都會導致不同的情緒。情緒和行為是相互影響的,壞事是負面情緒的誘因,正面情緒則可以藉助好事來實現。
當我們在工作中因為不公平的事情而憤怒,不妨出去散散心放鬆一下心情;當與同事爭論得不可開交時,我們不妨暫停下來喝一口水緩解自己。
2,語言如果善良的情感沒有在童年形成,那麼無論什麼時候你也培養不出這種感情來。因為人的這種真摯的感情的形成,是與最初接觸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對祖國的語言最細膩之處的體驗和感受聯繫在一起的。——蘇霍姆林斯基
語言是和感情,情緒是掛鈎的,一個人在不同的心理情境下能說出不同的話,而帶有不同情緒色彩的話又能給我們帶來心理暗示。
我們經常侃人侃己所說的「自我安慰」其實也是有效的,因為當我們在進行自我安慰的同時,其實就已經從感性慢慢向理性的方向偏移,而感性佔上風所引起的「情緒失控」自然而然的就得到緩解。
所以,如果你感覺自己將被負面情緒控制,不妨說一些積極的語言,雖然達不到解決問題的作用,但起碼讓我們變得樂觀向上。
3,思考方式負面情緒產生的步驟是這樣的: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對問題的思考方式—>產生負面情緒。
由這個簡單的流程圖可以看出,如果轉化了對問題的思考方式,那麼產生的情緒也會相應得到改變。
當你更新了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卻發現自己還是控制不了負面情緒,那麼只能放棄所有的消極想法,轉變思考方式了。最好的辦法是讓自己的思維變的更加正向,積極的想法才會出現,負面情緒也才會慢慢消退。
比如,當你在因為任務完成不到位而被老闆痛批時,不要糾結批評本身,換個角度想想,其實老闆也是為了你好,及時指出錯誤才能利於你的發展和進步,這樣想,你自然不會責怪老闆批評你,反而會更加賣力的糾正自己的錯誤,使自己更加進步了。
搞清楚了「情緒更新法」需要更新的3個因素,我們就可以在實際工作中管控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正面情緒多餘負面情緒。
小結幾句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當人們被急躁、憤怒等負面情緒支配時,容易產生神經症性的病態反應,雖然影響了他人,但實際卻是在危害自己。
身為職場人,憤怒時不能制怒,會使周圍的合作者望而卻步;消沉時放縱自己的萎靡,只能讓許多稍縱即逝的機會白白浪費。
掌握情緒更新法,學會理性思考,相信你一定可以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成為一個受歡迎的職場人。大家學到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