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
我國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南方日報、南方+記者 董天健 攝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我國海南文昌成功發射,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來源:南方日報)
重點關注
「奮鬥者」號海試保障母船「探索二號」靠泊三亞。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 攝
12月21日,「奮鬥者」號海試保障母船「探索二號」返回三亞,歷時57天的馬裡亞納海溝萬米海試順利收官。10月26日11時,「探索二號」從三亞起航,前往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執行「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萬米海試保障與「深海勇士」號深潛航次任務。(來源:新華網)
數說
●最新可持續報告顯示,近90%陸生物種2050年將失去部分棲息地。根據英國《自然·可持續性》雜誌21日發表的一項最新報告,英國科學家展開的模擬研究顯示,到2050年,由於人類為滿足未來的食物需求而開墾土地,全世界近90%的陸生脊椎動物物種都可能會失去部分棲息地。但是,採取積極的政策,重視糧食生產的方式、地點和種類,可以減少這些威脅。(來源:科技日報)
●氣候變化及地質學研究表明,5900年前阿爾卑斯山峰頂無冰。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18日發表的一項氣候變化及地質學研究表明,一直到約5900年前,也就是提洛爾冰人(即「冰人奧茨」)出生不久前,海拔3000米到4000米的阿爾卑斯山峰頂可能都是無冰的;當時,新的冰川正開始形成。研究結果顯示,只有阿爾卑斯山最高峰(海拔4000米及以上)在當前地質時期的整個階段都是被冰覆蓋的——當前地質時期是指從約11650年前開始的全新世。(來源:科技日報)
●超過735萬份生物資源數據,《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發布。來自中國科學院40個研究所73家生物資源庫館的超過735萬份生物資源數據,在中科院戰略生物資源計劃支持下,已全部通過網絡信息門戶向社會開放共享。超過735萬份生物資源數據,包括生物標本、植物資源、生物遺傳資源、實驗動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資源,形成了完整的數據生態系統。(來源:新華網)
【整理】見習記者 劉佳榮
【作者】 劉佳榮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