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說的「搖擺的床」可不是那種要散架的床,也不是實驗室裡的搖床。如果你曾經哄過孩子睡覺,或者隨著吊床的搖擺進入夢鄉,那你一定就知道緩慢搖晃的床會使入更容易入睡。發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兩項新研究,進一步證明睡眠伴隨搖擺的床有廣泛的益處。事實上,人類研究表明,搖晃不但能夠提升睡眠質量,還能促進記憶鞏固。
在第一項研究中,通訊作者、瑞士日內瓦大學的Laurence Bayer說:「睡得好意味著入睡速度快,並且在整晚都保持睡眠狀態。我們的志願者(即使是睡眠質量很好的人)在搖晃時也會更快入睡,而且深度睡眠時間更長,夜間醒來的次數更少。從而證明搖晃對睡眠有益。」
Bayer及其同時過去已經證實,在45分鐘的小睡中,持續的搖晃的床可以幫助人們更快入睡,且睡得更香。在這項新研究中,他們想探究整夜搖晃對睡眠及其相關腦電波的影響。
研究人員們招募了18名健康成年人到實驗室中接受睡眠監測。第一個晚上是讓他們習慣在實驗室中睡覺。之後他們又在這裡度過了兩晚,其中一晚睡在輕輕搖晃的床上,另一晚睡在相同的但是沒有搖晃的床上。
數據表明,參與者在搖晃時入睡更快。一旦入睡,他們在非快速眼動睡眠上消耗更長的時間,睡得更深沉,醒得次數也更少。
接下來,研究人員想知道更好的睡眠是是如何影響記憶的。為了評估記憶鞏固程度,參與者接受了單詞配對測試。研究人員隨後測量了他們在晚上回憶這些配對單詞的準確性,並將其與第二天早上醒來時進行對比。他們發現,如果在睡眠期間是搖晃的,那麼他們在早晨的測試中表現得更好。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搖晃會影響睡眠期間的大腦震蕩。他們發現,搖晃的動作導致大腦進入非快速眼動睡眠的特殊震蕩狀態(慢速震蕩和睡眠錠)。因此,持續的搖晃動作有助於同步大腦的丘腦皮層網絡的神經活動,這些神經活動在睡眠和記憶鞏固方面都扮演者重要角色。
第二項研究是瑞士洛桑大學生物醫學系綜合基因組學中心的Paul Franken領導的研究團隊完成的小鼠研究。該研究首次探索搖晃是否能促進其他物種的睡眠。事實證明確實可以。該研究團隊使用商用往復式振動器在小鼠睡覺時搖動它們的籠子。
雖然對於小鼠來說最優的搖晃頻率是適合人類頻率的4倍,但研究人員發現,搖擺減少了小鼠入睡所需的時間,並增加其睡眠時間,就像對人類的作用一樣。然而,小鼠並沒有表現出睡得更深的跡象。
研究人員懷疑,搖晃對睡眠的影響可能與前庭神經系統的節律性刺激有關,前庭系統負責平衡感和空間定位能力。為了在小鼠中探索這一概念,研究人員們研究了前庭系統被非功能性耳石膜器官(存在於耳朵中)破壞的小鼠。研究表明,睡眠期間的搖晃不會為缺少工作耳石膜器官的小鼠帶來睡眠上的任何益處。
綜上所述,這兩項研究為揭示搖晃刺激對睡眠影響的神經生理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這些發現或許有助於找到治療失眠和情緒障礙患者的新方法,對於老年人也有益,因為老年人經常遭受睡眠和記憶障礙的困擾。
研究人員說,在未來的工作中,探索與搖晃對睡眠影響有關的大腦深層結構將是至關重要的。
Franken說:「目前的工具,如光遺傳技術能夠幫助我們破譯哪些大腦結構甚至是神經元群接收來自耳石膜器官的刺激,並將其進一步轉移到睡眠迴路的結構中。繪製這兩個系統之間的通信網絡將使我們理解這種機制,並提供應對失眠等睡眠問題的臨床靶點。」
參考文獻:
DOI: 10.1016/j.cub.2018.12.028
DOI: 10.1016/j.cub.2018.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