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軍
挺著大肚皮,兩眉似星劍,兩瞳似銅鈴,直勾勾地盯著你仿佛要將你看穿一樣,這便是大多數歷朝歷代將士的模樣,也不知是古代畫師的原因還是古代將士本就是如此模樣,大多的畫像都能當作門神了,
而在古代將士一眼望過去可能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挺起的大肚皮。
在現代人眼裡大肚皮象徵著不標準的身材,而在古代將士的眼裡,
大肚皮卻成了引領風騷的存在,歷史中的董卓也是個名副其實的大胖子。
在《後漢書》中記載著:"卓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
由此可見,董卓雖胖,但戰鬥力可不容許人家小瞧,所以在古代武將當中胖與戰鬥力並不能劃等號,
大多數名將熱衷為何熱衷於"啤酒肚"?
軍營特殊審美,「啤酒肚」的將軍不怒自威
有「啤酒肚」的人看上去才比較有威嚴
對於古代的人們來說,有時候吃飽便成了一種奢望,
身材是否好在古代人的眼中並沒有特定的標準,
所以古代的大多數名將中並沒有現代人們所說的人魚線之類的,在現代許多影視劇中演員也大多數是瘦高瘦高身材極好的。
將軍」啤酒肚「
但事實上
古代的將軍們都個個挺著"啤酒肚",而此"啤酒肚"非彼"啤酒肚",
現代的"啤酒肚"大多數是以贅肉而凸起的標誌,而古代將士們的"啤酒肚"他們會往往以此為榮,
因為"啤酒肚"在戰場上的作用可不小。
無論是有名的帝王還是出名的將軍,在現代人看他們畫像時,大多數都是大腹便便的模樣,雖然看著很胖,但在戰場上可是以一敵十的能手,
在大多有畫像遺蹟裡,越是有權勢的人,身材越是膨脹,
給人看上去第一眼就是虎背熊腰極不好惹,那打仗的將軍們更是如此,往戰地裡一站,手持兵器,眼睛一瞪,
一些小兵就要退避三舍,這相當於帝王不怒自威一樣的效果。
軍營中「審美觀」以及畫師眼中的迷之角度
在古代小說之中,四大名著裡《三國演義》、《水滸傳》對善打仗的將軍們的描寫都是比較魁梧的狀態;
在軍營裡大多數將士也大多是比較"壯"的身軀,
其實這也是有原因在的,古代的戰場是冷兵器的主場,最重要的是將士都要身強力壯才能扛得起兵器,
在兩軍交戰時身材單薄的士兵往往被那些比較魁梧的士兵一撞就能飛好遠。
可見將士們認為只有"啤酒肚"的人,
看上去比較魁梧的人才能在戰場上殺敵更多,
這也是軍營裡將士們特殊的"審美觀"。
楊家將
且不論更為較遠的歷史的將士圖,就來看看清朝將士們的圖像,
在清朝宮廷畫家會比前面朝代的宮廷畫師的技巧與會更加細緻生動,
在《平定金川後五十功臣》中有對清朝武將的繪畫,這個系列之中可以看出武將們各個不一樣的姿態,但挺著"啤酒肚"卻是清一色的一樣。
雖然畫師在給這些武將作畫時角度不同,
但大都遵循著正面像或者是四分之三的側面像,
因為這兩個角度會更好的展現出將士的較為全面的畫像,在畫師作畫時,
將士也要穿著盔甲或者官服,所以要怎麼樣展現出身為將士的威嚴就成了畫師們的難題。
就算那位名將有著八塊腹肌在穿上衣服之後就不得不被遮著嚴嚴實實的,所以歷代的名將們的畫像,風格迥異不同,但硬性要求卻是一致:儀態端莊又要威嚴,於是就畫出了姿態各異"啤酒肚"的名將形象。
將軍「啤酒肚」深入人心,成為名將標配
將軍們的"啤酒肚"逐漸被百姓所認同
在明朝中期以前,大家還並未太過注意前朝各個朝代名將們還是"啤酒肚"的形象,
真正注意到這個事情還是在明朝時商品經濟繁榮時期,
明朝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時期,這個時候像《楊家將》等一些具有戰爭題材的書在市場逐漸火熱,有書看雖然很過癮,
但如果有圖畫是不是更加的受大眾歡迎?而且那些不識字的百姓也可以買來閒時消磨消磨時間。
宋代兵士
於是,插畫師逐漸成為炙手可熱的存在,
當時各大書坊老闆也到處尋找技藝比較高超的畫師,當然書本急需插畫,
怎麼印刻在書本上也是一個問題,所以在這個時期,
中國的印刻技術飛速發展。
在為眾多戰爭題材的書本中,畫師們通常以當朝的或是前朝的"功臣"們為書中武將的形象定下一個範本,
於是"啤酒肚"武將們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
隨著書本的傳播與百姓們的閱讀,自然而然也就深入人心,
名將們的"啤酒肚"也就成為一大標配,
其實在古代行軍打仗,"啤酒肚"的作用可不小,而且這也是選拔你是否能成為將士的一大標準。
武將們的標準,體重就是其中之一
"膀大腰圓"是古代武將們的準入標準,《呂氏春秋》記載:"孔子之勁,能招國門之關。"
意思是力量大成為軍營中的一大優勢,因為在古代戰場是冷兵器的時代,武器都是硬鐵打造出來的,當然將士們身穿的盔甲也不輕,通常將士們所穿的鎧甲在10到20公斤,10公斤以上的士兵都劃分為重騎兵,
穿鎖甲的士兵們輕則20斤左右,重能達到40斤左右。
舉一個例子拿宋朝來說,宋朝時期,因為戰馬不足,所以對步兵的鎧甲尤為看重,有史料記載
宋朝的步兵在行軍打仗時一身行頭下來也是30來斤,
所以鎧甲都如此之重就別提武器能有多輕,在打仗之中,一場對戰是對各個將士們的身體極限的考驗,
在宋金郾城之戰這種惡戰更是如此。
將軍與兵士
反覆的衝鋒陷陣需要那種肩寬腰細靈活的戰士,但往往
若想掙開對方的防線或者衝破對方的集中點往往需要的是將士強大的力量。
所以,體重的輕重也能代表著你是否能拿起兵器,穿上鎧甲,
而"啤酒肚"的大小往往能看出武將們的力量。
所以,綜上所述,歷朝歷代對武將的選拔,都是以
"絕對力量"
為主要,明清的武舉考試最重要的就是考自身的力量,在明朝若想加入鄭成功軍下的"鐵人軍"就必須抱著石墩子在校場走一圈,
因為在戰場上,身上脂肪多能持久的消耗,而戰場又是個極具考驗持久力的地方,
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古代名將們的畫像為什麼都是"啤酒肚"的形象。
「啤酒肚」是一種力量和地位的標誌
官位越高,吃的越好,啤酒肚就越大
在古代,在軍營中官職越高夥食越高,在商鞅變法中,歷史中有記載:"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級制度。"
軍營中要想往上走,在打仗之中就必須要奮勇殺敵,每殺敵方一個人就可以升上一個爵位,而且還能獲得若干土地,這就是論功賞罰。當然,
官位越高夥食越好自然就長得肥肥胖胖的,
那些普通的士兵只能吃的溫飽,而擁有官位的將領們不僅能吃飽,還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但這些將領們雖然胖,人家也不是虛胖,而是壯實的那種胖,
擁有"啤酒肚"的將士們也更能在戰爭當中熬到戰爭勝利,而且大多數都是那種威猛無比的猛將。
將軍
歷史中名將很多,有時會上戰場,但大多數會在軍營之中指揮作戰,將軍作為全軍的統領,很少親自上戰場,
而且吃食方面會比下面的將士好得多,所以這也是名將們大多有啤酒肚的原因之一
。在古代戰場作戰並不能有確定的時間去結束這場戰爭,而且在古代運輸並不像現在這樣便利,往往運送糧草都會花費較多時間。
在糧草缺乏的狀態下,
士兵需要通過脂肪來儲存能量,
在吃不飽的情況下身體就會通過燃燒脂肪來維持身體的基本能量,所以在軍營當中,
將領不僅有"啤酒肚",下面的士兵也通常會有"啤酒肚",
把自己"吃胖"也是一種作戰經驗。
雖然現在看來很多古代名將們都挺著"啤酒肚",渾身都是肉,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作戰能力不行,成為名將也是有本事的,
名將們一般在古代軍營之中都是高級將領級別的人物,一般不會直接上前線作戰,會在營後排兵布陣。
但這也要分不同將領年紀的高低,若將領年紀大比如廉頗七十歲帶兵出徵也只能在後方指揮作戰,加上夥食也相對於不錯就自然形成大腹便便的模樣,
但人家年輕時吃得多也是軍中猛將,大多數名將年輕時吃的也多,
廉頗吃飯以升為單位,又如大力士樊噲,當著項羽的面,都能吃生豬肉。
還有關羽關二爺,曾對曹操言:"賤軀頗重,馬不能負。"這說明古代的名將們是真的重,也能說明人家又壯又能打。
古代畫師
啤酒肚在百姓眼中是福氣
有啤酒肚的人一般都是上年紀的將領,
所以在後人描繪中名將們大多數是以肥胖的大肚子以示眾人,看上去比較能孔武有力而不是弱不禁風,
而且這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除此之外,古代形容一個將領往往都是"虎背熊腰,身長八尺"之類的成語,
而且在古代百姓也都認為膀大腰圓看上去比較富態,是有福氣的象徵。
結語
在古代眾多名將之中,"啤酒肚"成為一種象徵,它不僅在戰爭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而且也相當於成為一種"保護傘"。
在戰爭之中,
體重也成為了一種力量上優勢,而且名將們也不是真的有"啤酒肚",而是實打實的力量標誌;
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在畫師給名將們繪畫圖像時,也有一些原因,古代宮廷畫師的風格大多注重於神似而不追求形似,
不追求寫實而追求象徵意義,所以在追求人物形象特徵時,難免於將某些地方有所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