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外打工:一雙雙守望的眼睛是留守兒童對父母愛的期盼與等待

2020-12-23 三匯文學1

為了生活他們選擇背井離鄉,一串印在大地上的腳印就是漂泊者遠行的符號;在故鄉的土地上,孩子成了候鳥,一雙雙守望的眼睛是留守兒童對父母愛的期盼與等待。

香秀(化名)是我的老鄉,也是我的長輩。她既是漂泊者,也是守望者。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後,原本經歷了生活的坎坷的她,想給自己一份幸福,讓自己的孩子不再成為候鳥,可命運多舛,她的孩子還是成了守在故鄉的候鳥。

香秀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原本還算幸福的家庭,就因為父母婚姻的不幸,自己和妹妹成了犧牲品。在她7歲的時候,父母就開始鬧離婚,隨後由於家庭的不和諧,父母便「大路朝天,各走一邊」,香秀和妹妹便只能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經歷了五年的相思,吃了五年的苦,她的母親終於在她讀初一的時候回來了。母親的回來給了她對幸福生活的希望,給了她對愛的期待,懵懂的她以為母親的回來是幸福的開始,可惜……沒有。

母親回來時要求香秀跟她一起生活,五年不見的母女倆可以說是期待,或許更多的是陌生,沒有一點感情的溫度。香秀沒同意她母親的要求,然而她母親在第二天又拋棄了香秀去了遠方,她的遠行成了香秀盼不到歸還的徵途。

香秀一天天長大,自尊心漸漸強了起來,面對各種冷眼,各種嘲笑,她的內心變得孤獨無,性格也變得孤僻,做什麼事都特別膽小,與此同時她更多的是傷心,在這個時候她多麼希望父母能陪在她身邊,還有她的妹妹。但是這一切都只是香秀的奢望,現實中的不順還是得她自己承受。

香秀讀初二的時候,她的父親帶著一個阿姨回來了,也就是她和妹妹的後媽。看著父親剛領進門的阿姨,香秀無數次幻想:這個阿姨肯定會對她們兩姊妹好,會給她們彌補上失去的母愛。可現實告訴了她,阿姨沒有給予她和妹妹更多的母愛,反而什麼事都對她們更加苛刻。

面對失去母愛的生長環境,面對外界冷嘲熱諷的壓力,她常常蹲在某個角落或躲在夜深人靜時的被窩裡流淚,心裡也跟著流淚,她多希望母親能回來看看她們,陪她們說說話,給她們做可口的飯菜。她多希望父親和母親和好如初,給她們一個溫暖的家,不,不,不……否定像重錘一樣狠狠砸在她的頭上,讓她的幻想一次次破滅。

面對各方的壓力,香秀再也無心念書,每天在課堂上要麼心不在焉,要麼望著窗外開小差,她的心裡充滿了失落感,就此初三還沒上完就輟了學。在家閒置的時光讓她更是想入非非,想命運為什麼對自己不公平?為什麼母親不要自己?

正在這個時候,堂姐打工回來,在她的幫助下踏上了打工的路。那時她的年齡屬於未成年,工廠等用工單位不敢接收,她只能打一些零工,但她依然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努力賺錢,讓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沒想到這一年,母親再一次回來給了她希望,卻依然要帶她走,她也依然沒有同意,母親又一次離她而去。

在香秀十六歲那年,父母正式離婚,父母的婚姻就此畫上了句號。她跟著父親,妹妹跟她的母親,從此她和妹妹也就再沒有見過面。父親依舊常年在外打工,母親也在她自己的人生路上漂泊。

過了幾年,香秀交了男朋友,在愛情裡她找到了從未有過的關愛。24歲的時候她和男朋友結了婚,遠嫁到外省。結婚的第二年要了大寶,她老公在她出院後半個月就離開了她和孩子繼續到外地上班。

本來從小就失去關懷的她,一下子感覺很失落,後來等孩子滿了月她也帶上孩子跟老公一起,那時候她總是想:苦點累點沒什麼,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好,不能讓孩子像她自己那樣從小就沒了父愛和母愛。可是現實生活還是給了他們一個當頭棒,儘管告訴自己努力工作,但生活過得還是特別困難,有時候有上頓沒下頓。

大寶出生的第二年,二寶接著又來到了她身邊。面對生活的重重壓力,她只能將一歲半的大寶送到自己的老家,讓她的爺爺奶奶幫忙帶。

孩子成了留守兒童,自己成了漂泊者,遠行的腳步一直沒停下,孩子守望的眼神逼得香秀無數次落淚。

現在,香秀夫妻二人依然在外打工,一年到頭回家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或許只有過春節的時候才能回家陪孩子十多天。如今,網絡發達了,不像香秀小時候那樣,看不到父母,也聽不到父母的聲音。現在她的小孩跟他們視頻,是一件幸福的事,同時也是一件心酸的事,因為每次視頻孩子都會問:「媽媽爸爸,你們什麼時候回來呀,好想你們哦!」。

每次老師問孩子的願望是什麼?答案簡簡單單,卻又是難以實現的「希望爸爸媽媽能多陪陪她」。香秀遠行的腳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止,她也無數次告訴自己爭取早點回到孩子身邊,不能讓孩子像自己那樣在沒有父母關愛的環境下成長。

「故鄉若能安放身體與靈魂,誰又想背井離鄉?」,是的,能在家鄉有一個好的發展,既能養家又能陪伴孩子,那定是一件美好的事,誰又願意背著相思與對孩子的愧疚漂泊他鄉。

香秀不是唯一一個漂泊者,也不是最後一個漂泊者;她的孩子也不是唯一一個留守兒童,也不是最後一隻候鳥。在生活的路上,父母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在有限的時間多一些陪伴;候鳥們也要多理解父母,他們也不想離開故土,離開你們,他們的遠行也是為了更早的回歸。遠行的腳步,守望的眼神,永遠是漂泊者與留守兒童的牽掛。

(特約作者:浦站先)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父母膝下的「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託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留守兒童是一個群體,是一個集合名詞。在這個群體之中比較明顯的有兩類人。第一類孩子與大多數孩子無異,甚至在思想上要高於一般孩子,他們樂觀堅強,懂事坦蕩。知道關心家人,關愛他人。
  • 大學生用獎學金幫60名留守兒童拍照寄給父母
    大學生用獎學金幫60名留守兒童拍照   獲贊「哥哥姐姐拍的照片好漂亮」 照片將寄給孩子在外打工的父母  8名來自陝西的大學生用獎學金「湊」了3000餘元,為60名留守兒童拍照,並準備將照片寄給孩子們在外打工的父母。
  • 中秋將至 留守兒童給父母製作賀卡寄託相思情
    中秋將至 留守兒童給父母製作賀卡寄託相思情 2016年09月13日 14:48:01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應磊   浙江在線9月13日訊 在中秋節來臨之際,寧海縣胡陳鄉中心小學三年級的陳米娜同學在志願者的指導下
  • 留守兒童就像自家的娃 要讓感受到父母般的關愛
    為掙錢放下孩子南下打工 又為了孩子放棄掙錢回家 張芳玲今年54歲,她有些不善言談,但一說到留守兒童服務中心和孩子們,她似乎有說不完的話。
  • 「留守兒童」冬天穿涼鞋砍柴,父母含淚訴說:8歲就已當家
    留守兒童,緣由父母出門奔波;孤寡老人,源於兒女出門闖蕩。 ——小爺社會「留守兒童」離開了父母,跟著自己的爺爺奶奶,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逆來順受,因為他們還不具有改變現實的能力。他們年紀很小,但是他們早早地當家,他們知道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貴,知道爸爸媽媽外出打工的艱辛,他們知道爺爺奶奶抱病還在陪伴著他們,他們因此也更加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
  • 如何解決爺爺奶奶管不了,父母管不著的留守兒童
    工廠復工後,大量的農民工又要離開家了,走上打工之路,孩子的教育和學習就留給了爺爺和奶奶。爺爺奶奶成為孩子的監護人,負責孩子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但是爺爺和奶奶對於孩子的學習和監督也存在了很多的問題。自己愛幹嘛就幹嘛。爺爺奶奶除了照顧他的生活,其他的也管理不了。爺爺奶奶基本上沒有文化,在學習上無法輔導孩子,當孩子遇到學習上的問題,自己不知道要怎麼做。只能請教老師,這樣使孩子對學習者失去的興趣和耐心。養成孩子不動腦筋想抄別人的作業。這樣子只會導致孩子都不想學習,學習成績十分的差。
  • 1歲留守女孩,對攝像頭喊爸媽回家: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有多可憐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一個攝像頭,除了能記錄犯罪現場,還能記錄什麼呢?在電視劇《迷霧追蹤》中,一個5歲的男童被綁架了。5歲的楊陽和往常一樣去找表哥袁曉東玩耍,而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過家。僅僅只是隔了幾條街,孩子怎麼就會失蹤呢?
  • 《遙望南方的童年》:解讀影片背後留守兒童問題及農村教育現狀
    一、《遙望南方的童年》:永遠都在守望的孩子們中國電影《遙望南方的童年》於2007年上映,易寒執導,豆瓣評分9.4。電影主要講的是在江西的某農村,一位鄉村小學老師易明堂,讓妻子來當園長,開辦了農村的幼兒園,反映的是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
  • 9600萬「留守兒童」與放開生育限制
    江蘇淮安,一個留守兒童在面對春節返程的媽媽時,抓著頭髮不讓走,哭得撕心裂肺,可最終還是被家裡的老人拉下車,按照「當事人」家屬的說法,孩子的父母在浙江杭州打工,難得回家一次,所以孩子的情緒非常激動。這一去,又是一年的期盼!揪的不是頭髮,是心!看到這個畫面,就是多年前的我們,雖然早已到了寵辱不驚的年齡,但還是眼淚打轉,想想就心酸。不得不說,留守兒童的背後,遠走異鄉的父母更為不易。
  • 慈利通津鋪鎮小山村留守兒童香香小女孩 願她心靈不再「留守」
    留守兒童是什麼?這個概念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晰,父母外出打工,爺爺奶奶以及孩子留在老家,便形成了祖孫兩代特徵的留守兒童。這個概念針對於廣大農村地區,只有城市化的推進,農村人口尤其是年輕勞動力流向城市,才會產生;城裡人基本上不用太過理會這個概念,縱使與父母相隔兩地,也是「異地兒童」,而非留守。留守二字,帶有農村的深刻烙印。
  • 開化留守兒童給父母郵寄自己親手種的菜,還有一封...
    近日,一個視頻火了,來自華埠鎮封家小學的孩子們給在外打工的父母寄去了自己親手種的蔬菜和書信。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讓我們相信這個世上的純真和美好。每份快遞包裹上,收件地址、收件人各不相同,但包裹中的物品卻大致一樣——一份當天剛剛採摘的、還帶著泥土氣息的新鮮蔬菜和一封寫給父母的信。華埠鎮封家小學是一所鄉村小學,學生中有不少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平時難得回家一趟。這次郵寄出去的包裹,由孩子們自己打包,菜也是他們在學校勞動實踐課上自己種的。
  • 「童行攜力」懷化中山醫院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系列活動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又有許多孩子遠離了這溫馨的港灣,得不到與其他孩子同樣的愛與溫暖,他們是誰呢?他們就是留守兒童。又是一年的寒冬,志願者們帶著棉被,大米,食用油以及學習文具等來到遠壟村的十二名留守學生家中進行家訪,讓她們在缺乏父母關愛的時候,能夠體會到社會的關愛。時隔一年,志願者們再次回到這個地方,感觸良多:學校翻新了,但是學生更少了,整個學校僅剩下十二名學生。儘管如此,學校唯一的老師兼校長的梁老是還是一直堅守在這裡。
  • 孩子學習壓力大,怎麼辦 | 『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欄目...
    孩子學習壓力大,怎麼辦 | 『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欄目第十五期 2020-11-30 1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豆瓣評分9.4《遙遠南方的童年》,留守兒童的現狀是抹不去的遺憾
    從這部劇中我們看到留守兒童的現狀,同時也看到易老師守望的家鄉,守望孩子的情感。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讀,影片的背後是對農村教育現狀的反思,值得我們深刻思考。這部影片主要講了,兩個典型的留守兒童砣砣和秀秀,不一樣的家庭一樣的留守,留守兒童的現狀是抹不去遺憾,砣砣的父母外出打工,把砣砣寄養在同村元根,因為元根相親,而被別人誤以為這個孩子是他的。元根決定把砣砣送到幼兒園交給易老師,從寄人籬下再到幼兒園的過程中,砣砣雖然少了父母的陪伴,但是學校帶給砣砣溫暖。
  • 怎麼解決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問題?
    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問題屢見不鮮,為何會出現如此怪異現象?縱觀歷史,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幾乎是不存在的,但現在社會卻是普遍現象!究竟是時代變了?還是人心變了?我很是惶恐,走訪了一個個村落,問了同樣的問題,得到同樣的的結果。
  • 16歲不會洗澡、天天玩手機:警惕「窮家富養」害了留守兒童
    16歲孩子不會自己洗澡、一餐飯沒魚沒肉就嚷著點外賣、不好好學習天天玩手機上網追星——這是剛摘帽貧困縣裡一個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儘管這個案例有些極端,但根據筆者調研,這並非個案。「富養」留守兒童現象在一些地方比較普遍,令人憂心。
  • 為什麼城裡人的孩子變成了「隱形的留守兒童」?
    談起留守兒童,一般人都會想到農村的孩子,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只能在爺爺奶奶的陪伴下長大。但如今的城市中也出現了許多隱形留守兒童,這些孩子雖然一直跟隨他們的父母生活,但與留守兒童並無二致。而且他們之所以成為「隱形留守兒童」,其實都是因為父母的無能陪伴,一般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家長們趕緊看看有沒有自己。夥伴關係僅重時長而非質量。許多父母認為,只要一直陪在孩子身邊,就是盡了做父母的責任,可是現在有多少父母是坐在孩子身邊,卻一直低著頭刷手機呢?
  • 好隊員在行動——之留守兒童「情暖芙蓉,心系童心」活動案例
    尤其是像我們芙蓉這些偏遠山區,有相當數量的父母選擇外出務工打工,他們將子女留在農村家中或寄養在親戚家中,從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兒童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根據本校近幾年的統計留守兒童人數,各班學生家長中,一方或雙方在外三個月以上的,幾乎都佔總人數的三分之二以上,由於缺乏父母親的關愛,留守兒童成長發展及教育受到一定影響,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因此,根據本校學情,學校開展了好隊員在身邊——之留守兒童「情暖芙蓉,心系童心」一系列活動。
  • 羊村是一個留守兒童聚集地,小羊們的父母也太不負責了吧
    裡面的小羊們個個聰明伶俐,機智可愛,在和灰太狼的鬥智鬥勇中也展現了非凡的決心和勇氣,喜羊羊他們真的是很出色的孩子,但你知道嗎,羊村裡的孩子其實都是留守兒童,他們長成今天這個樣子真的是很不容易的。羊村裡的長輩好像只有慢羊羊村長一個,而且慢羊羊村長的年紀其實是喜羊羊他們爺爺奶奶那樣的年紀,年紀很大了,而在動漫中,不管是喜羊羊、沸羊羊,還是美羊羊、暖羊羊,甚至是懶羊羊,他們的父母都不住在羊村,出場率低的可憐,可能因為喜羊羊是主角的關係,他的父母出場率比其他父母要高,但整體來說,還是很低,這樣看來,羊村就像是一個裡面只有老人和兒童的留守村子。
  • 【芳鄰守望】 愛滿芳鄰 相伴成長——隔代增能小組活動紀實
    【芳鄰守望】 愛滿芳鄰 相伴成長——隔代增能小組活動紀實 2020-10-27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