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5日訊(記者 姜姍姍)疫情防控期間,一些高校青年教師和輔導員工作壓力過大,長時間處於精神緊張的狀態,強迫思維與強迫行為時有表現。25日,黑龍江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幹預專家組成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陳英雲發文,提出了認知療法。
黑龍江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幹預專家組成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陳英雲。
陳英雲建議教師和輔導員們,當發生了一件事情,個體對這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會引發相應的情緒體驗。如果把這件事情判定為壞的、不好的,個體就會感到焦慮,並且衍生出焦慮症狀。如果能夠看到這件事情積極有利的一面,個體就會感到輕鬆、愉悅,相應的行為表現也會恢復正常。
可以利用身體放鬆法,讓自己輕鬆起來過於緊張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大腦會進入強迫思維與強迫行為的死循環,可以利用身體放鬆法——運動,讓身體活躍起來,刺激大腦分泌「愉快素」,伏地挺身、仰臥起坐、原地快跑,大汗淋漓的你,會變得格外輕鬆。
發現自己有強迫思維傾向時,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不要讓已經布置的工作,反反覆覆的去多次強調,以致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任期發展,達到無法控制,慢慢會引發焦慮,影響學習工作及生活起居。發現自己有強迫行為時,要正向思維,認識自己是由於突發的疫情,責任加重,擔心工作出現閃失導致的,要逐漸適應突變,正確認識這種必然的壓力,學會承受壓力,才能在新的工作模式中變得遊刃有餘。
自信是克服壓力之下強迫思維與強迫行為的必要前提,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對自己沒有信心,遇事習慣誇大困難的程度和失敗的可能性,便容易產生這種心理。因此,年輕教師和輔導員要加強自我心理調適,增強自信心,這樣,壓力之下的強迫思維與強迫行為程度就會慢慢降低。自我調節的方式很多,比如轉移注意力,不是工作時間,或者完成了工作任務後,聽聽音樂,閉目冥想,按摩放鬆,衝個熱水澡,保證充足的睡眠等,都能起到自我疏導和自我放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