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表友都在反應說機芯短缺,為什麼沒哪個做。如今的工業技術這麼發達,在新建個機芯廠好像不是什麼難事了。事實上還真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大家好,今天大家探討一個問題,手錶的自產機芯真的好嗎?
現在市場上能夠實現機芯自產的品牌是更被大家所看重的。實際上很多品牌也在這樣認知的一個潮流之下,選擇了自己研發生產機芯。很多時候在外界看起來一些品牌為了實現機器的資產,甚至是不計成本的在投入做這件事。那麼到底是因為什麼樣的緣故,造成了今天這樣一個局面呢?
幾個世紀以來了,瑞士的鐘表製造一直都是分工合作的小作坊形式。有的照表殼,有人造齒輪,彼此相互配合形成的這種井水不犯河水的鬆散的產業鏈。除了像勞力士這種變態到很材料的鍛造,到最終的組裝,都由自己來的表廠。
很少有公司會為了生產一些通用螺絲齒輪紅寶石單獨的去投入生產線的這種模式,一直持續了很多年。大家也都非常的適應,直到2000年前後情況慢慢的發生了一些變化,變化的根源就是瑞士的斯沃琪集團通過不斷的兼併和收購控制的制表界最重要的兩大零件源頭空白機芯和通用遊絲,這說到空白機芯不單單是指ETA了,還有FP廠和lemania三大勢力幾乎覆蓋了空白機芯80%的市場佔比。那所謂的通用遊絲,就是nivaroxfa遊絲廠,這個廠的統治力就更加的恐怖了。幾乎覆蓋了90%的市場,絕對意義的壟斷。
2001年斯沃琪突然宣布lemania停止外供,而只供應集團內部的寶璣和歐米茄,這讓當時還在採購lemania機芯的江詩丹頓和百達翡麗直接就傻眼了。
2002年斯沃琪又宣布ETA減少對外供應,這個消息一出,整個瑞士制表簡直差點休克。結果激起了公憤,被告上了法庭,當然大家還是要為自己的後路做打算。一些實力比較差的品牌,就直接找到了一些替代制。比如說sellita或者soprod,畢竟實力一般的呢就砸鍋賣鐵自己幹。
比如說百年靈和康斯登,實力較強的大集團就整合資源。比如說橫空出世的vaucher和歷峰的valfleurier而至此也就誕生了一個全新的名詞inhouse movement自產機芯,那我身邊有不少表友聊到了ETA斷供這些事情的時候,總是會想當然的認為。那既然買不到現成,為什麼不自己造呢?基礎機芯的零件也就那一些嘛。如今的工業技術這麼發達,在新建一個機芯廠好像不是什麼難事了。事實上還真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之前看過一篇文章,介紹了一些鐘錶零件的製造工藝。
比如說像甲板齒輪拉簧這些常見的零件都是用特定的模具衝壓成型,再經過鑽銑刨、回火電鍍的一系列工序。每個單一零件開模至少是十萬瑞郎,不同工序的設備投入,每個都不下百萬瑞郎,還要單獨的人造紅寶石熔爐,一個熔爐幾百萬歐起,就算最簡單的微型螺絲也同樣要經過拔絲 酸洗 冷墩 淬火 電鍍等繁雜的工序。所以就算是生產時間最基礎的零件,投資也是非常巨大的。更不要說遊絲了,生產遊絲的拉絲設備還在其次,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材質。首先你要能造出這種合金,nivarox就是因為掌握了這種冶金工藝,才能獲得如今的市場地位。
而目前主流的高端矽遊絲還是在斯沃琪勞力士和百達翡麗這三家巨頭聯合了一家高級材料實驗室來研發得出的。
有錢都不一定能搞得定。所以這些看似簡單的產品,實際上要真正實現自產的話,所面臨到的技術問題是來自方方面面的,其中的投入也是天文數字。而且像這一類工業產品,他一定要講究規模,否則你的產出可能根本沒有辦法支撐起你的投入。我們現實中就有好多這樣血淋淋的例子。比如百年靈從82年復興以來一直都賣的非常不錯。但是當時他高度的依賴ETA自己呢只有一個表殼廠,所以ETA的一聲斷供差點要了他的命。加上百年靈又不歸屬於任何一家集團公司只能是自謀出路,於是花了五年的時間砸鍋賣鐵建起來機芯廠到2009年研發出的首款自產的計時機芯B01,但巨大的付出卻沒有換來同等量的回報。B01機芯因為定價比較高,銷量並沒有預期中那麼好,加上行業的整體下行,業績萎縮,最終家族的持有人直接讓整個品牌打包賣給c v c 同樣的命運還有康斯登僅憑一己之力投入了自產大軍,最終卻難以支撐,把整個廠都盤給了西鐵城,除了這些自有品牌,一些集團的品牌也並不是一帆風順。比如說帝舵和佩納海雖然有勞力士的加持,但是帝舵的自產之路也非常的坎坷。為了節省投入,不得已和百年靈交換機芯,也可以由此判斷出帝舵的自產研發並沒有形成良性的循環。
再者就是沛納海早期的沛納海把6497玩得有滋有味。可自從走上的自產之路之後,限量款就一茬接一茬的出收割的速度太快了,以至於韭菜就來不及早。但他在這種行為背後也不難發現品牌的無奈。畢竟自產的投入都是真金白銀,不多出一些限量款,早晚賠個底掉。所以對於大部分的品牌來說,機芯自產這個趨勢其實更像是一個巨大的陷阱。正常情況下,新的機芯被製造出來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能真正的達到成熟可靠。
勞力士3235也是逐年分階段的推向市場的。因為他必須積累到足夠多的使用場景,才能不斷的修正出最完美的機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就可靠性而言,一些新興的自產機芯,可能還遠不如老牌的通用機芯,所以客觀來說呢,我們不應該盲目的迷信自產機芯,更不應該盲目的看低通用機芯,對於機械錶機芯的評價,我們還是應該從更多的維度來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