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挖了個坑,答應瓜友們寫寫在德國結婚的一些風俗。
今天這篇算是「結婚系列」的其中一篇,先來聊聊德國結婚其中的一個風俗——改名字。
上半年開始,有好幾個關于田園女權的熱點話題,比如Papi醬因為孩子跟爹姓,結果被一些網友罵成了驢。。。
我看了這些新聞,嚇了一跳,撫著胸口,大氣都不敢出。
孩子跟爹姓就要被罵不獨立啊,那德國千千萬萬婚后冠夫姓的婦女,豈不是活得更加水深火熱?
是的,沒想到吧?在大家眼中算是文明發達的德國,在婚禮風俗方面,好像還有點古老?仿佛還生活在中世紀。
在德國,以及很多其他歐美國家,傳統的習俗是,夫妻結婚時,會統一使用同一個姓做為家庭姓氏。
大部分情況下,妻子會冠夫姓。
一直到了1994年,德國的冠夫姓才實現真正的自由化。德國法律終於允許女性在婚後可不再冠夫姓,夫妻雙方自願選擇是否冠以對方的姓氏或保留本姓。
準確地說,在德國登記結婚的時候,夫婦雙方商量之後可以自由選擇:
a) 雙方都冠夫姓,
b) 雙方都冠妻姓,
c) 雙方的姓氏合併起來,中間用個小短橫連接,類似於複姓,做為家庭姓氏。
d) 各自保留自己原來的姓氏
雖然法律給予了女性選擇的自由,但是沿襲了很多年的傳統習俗的力量是很強大的,每年仍然有大部分的夫妻都選擇了夫姓做為家庭姓氏,包括木馬君一家。
女人冠夫姓是不是放棄自我?
現代社會,隨著大家「女性獨立」以及女權意識的覺醒,冠夫姓這件事越來越容易被人詬病。
姓名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改掉了自己的姓,會讓很多人直接產生「放棄了自己獨立人格」的聯想。
其實這件事如果當個女權話題來討論,確實很容易上綱上線,但是換一個角度想想,當兩個人組成一個家庭的時候,必然會在一些地方做出改變和妥協。
比如你原來可以一個人在1米8的大床上打滾,現在卻要跟另一個人分享一張床,夜裡可能還會被他的打鼾聲吵醒,這算不算一种放棄?
原本你也曾不甘落後,可以憑努力和能力去職場裡拼一拼,而成為了家庭裡的一半後,你也會忍不住在做每一個決定時,考慮得更多。
你原來可以只做自己,自由地奔跑,現在有了家庭,你還是家裡的主心骨,是娃的媽,再也不能任意而為,說走就走。
在我看來,組成家庭後,兩個人需要協調改變的東西很多,論女性犧牲大小來說,我覺得區區一個姓氏,甚至排不上犧牲排行榜前三名。
再來說說獨立人格。
德國的女性是我見過的最為獨立的女性之一。
她們不單是獨立,簡直就是彪悍。
我認識許許多多非常獨立強悍的德國女人,比如我有個女同事,如果一起出差途中,有男同事主動要幫她拎沉重的行李箱,她都會覺得被冒犯到:
「我也有手有腳,為什麼要別人幫忙?如果我拎不動這個行李箱,那我就不該帶它出門」。
在這裡,你幾乎完全看不到柔弱嬌羞型女孩子,她們都有一種自然而然地成熟和果敢,等到以後有娃後,就會變成推著嬰兒車晨間長跑,一個人一拖二起步的彪悍媽媽。
這些獨立果敢的德國女人,很多人婚後卻又用了夫姓,這件事好像不合道理,但是在現實中這兩件事好像並不衝突,毫不違和。
從女性獨立的角度來說,冠夫姓還是冠妻姓並不重要,有選擇權最重要。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其他類似的女性獨立話題。
比如,做職場女性還是做全職媽媽並沒有唯一正確答案,重要的是你可以選擇你想要的生活模式,而不是因為社會世俗偏見,被迫成為其中的一種。
我為啥要改姓?
我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改姓過程中的一些真實想法。
現在可能有一波田野女權正舉著40米的大刀向我衝來,瑟瑟發抖中。。。
我和木馬爸爸去德國民政局諮詢結婚時,辦事員告訴了我們關於家庭姓氏的幾種選擇。
聽完了辦事員的講解,我和木馬爸爸好像只花了幾分鐘時間就達成了一致意見。
首先,我們倆都一致希望以後使用共同的家庭姓氏,而不是各用各的。
剩下的問題就是,用他的,還是用我的,又或者用兩個姓氏組合起來的複姓。
在考慮這個問題時,我其實根本沒上升到「女性獨立」「個人存在感」這樣的精神層面,我們考慮得很務實。
因為我們也許在德國定居的時間佔多數,如果用單獨的中國姓氏,我怕以後孩子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麻煩,比如別人不知道他這個中國姓該怎麼發音,而喊得洋腔怪調。
而如果用德中合併的姓氏,這個姓就會變得很長,而且會有點不倫不類。我又怕以後小木馬因此遇到生活上的不便利,比如每次電腦輸入姓名時,一時找不到中間的連接短橫線。
是的,就像結婚成家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很煙火氣的事。
你以為這是一個上升到女性價值的偉大命題,但是落到一個小家庭的實處,我想得可能只是以後每次輸入姓名時能不能在電腦鍵盤上找到連接短橫線,如此的瑣碎。
現在回頭想想,在考慮家庭姓氏的選擇時,我好像並沒有為自己多想,而是想怎樣才是對所有家庭成員最有利的方案,特別是對未來的孩子。
在德國改姓麻煩不麻煩?
寫到這裡,可能有很多瓜友要問我一些實用問題,改姓到底麻煩不麻煩?
非常麻煩。
因為名字改了,在德國所有的系統裡,證件上,都要逐一修改。
忍不住要吐槽一下德國的石器時代生活,這個改名過程並不是跟民政局系統自動關聯的,而是要自己逐個寫信去通知公司,警察局,銀行等等部門,把自己與這個社會的所有關聯都修正一遍。
現在我娃都三歲了,我還有一張銀行卡沒來得及去辦改名手續。。。呵呵。
可能有瓜友會問我另一個問題,我先自己主動說吧。
改姓不需要換國籍。這兩者沒有直接關聯。
中國人在德國結婚改夫姓的,只需要去大使館在護照內頁做加注,不需要換國籍,也不需要換護照。
其實,婚後改姓最麻煩的地方不在於耗時數月的文書修改,最可怕的地方在於:
如果以後離婚了,你就會陷入兩難的尷尬境地:是改回自己的姓,還是繼續用前夫姓?
德國的離婚率很高,所以有很多德國女性都面臨了這個問題。
比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她自己原來姓卡斯納(Kasner),她的現任老公姓紹爾,而她現在在國際政壇廣為人知的名字「默克爾」其實是幾十年前她第一次短暫婚姻裡前夫的姓。
意不意外?
看到她憑一己之力,讓這個姓氏變得世人皆知,不知道她前夫是什麼感受。呵呵。
我還有一個德國女同事,對,就是那個堅決不準男同事幫忙拎行李箱的那個。
她人到中年,也離婚了。
按照她倔強彪悍的性格,她立刻不厭其煩,火速通知各個單位,把自己的名字改回了本來的姓氏。
既然婚姻已經不在了,她定然是不願意還頂著他的姓氏行走江湖的。
雖然結婚改姓這件事會在離婚後帶來無窮無盡的尷尬和麻煩,但是說到底,哪一對新人結婚的時候不是奔著長遠去的呢?
結婚改姓有什麼好處?
別誤會,我這裡說的不是什麼經濟,物質,抑或是政策上的好處。
我想分享的是,這幾年來,頂著一個新的家庭姓氏自己的感受。
姓氏確實有著一定的維繫能力。
父母和子女之間有天然的血緣關係,這個是不管你姓什麼都無法改變的,
而小家庭之間的夫妻關係和家庭歸屬感是後天培養的。
一家人使用同一個姓氏,在心理上會產生一點奇異的凝聚力。
因為大家都是同一個後綴姓名,出門在外,別人一喊起來就是木馬爸爸,木馬太太,木馬小朋友。別人還常常會將一家人直接統稱為「某某一家」。
在每日的耳濡目染中,心裡會有一些小小的暗示,我們是一家人啊,是一個小集體。
這樣一想,好似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更多對於小家庭的歸屬感,和做為家庭一員的責任感。
這在我看來,是使用家庭姓氏最大的好處。
好了,照例來一段防槓自保說明,今天的文章不是為了宣揚或爭辯冠夫姓這件事,而是想給大家分享最真實的德國結婚風俗之一。
每個地方的文化,傳統,風俗不同,每個人的想法,痛點和選擇不同。
歡迎瓜友們各抒己見,求同存異。
木馬君公眾號簡介:精通四國語言的女攻城獅,養娃寫作兩不誤的職場媽媽,育有兩歲混血萌娃一枚。這裡有育兒路上的酸甜苦辣,也有和歪果仁的鬥智鬥勇,用小故事和你分享有趣人生。公眾號「潛伏的木馬君」(ID:EUTroj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