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給碳中和一個奮鬥期限,那就40年吧!——李俊峰&楊立友CPIF...

2020-12-13 國際能源網

一位是能源領域的老將,從1987年開始進入IPCC領域的他對能源結構調整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規則和方法瞭然於胸;一位是海外學成歸來的博士、能源技術專家,以石油公司為起點大膽擁抱新能源。

高端說現場

11月15日,由國際能源網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光伏產業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上高端說環節,兩位能源人講述了各自在能源領域從業經歷的點點滴滴和心路歷程。不同年齡的兩位能源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中國能源轉型再奮鬥40年!

李俊峰:實現碳中和要知行合一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首任主任 李俊峰

李俊峰作為長期以來在能源、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深耕幾十年的專家,他從頭到尾給人們介紹了世界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歷史和坎坷經歷。

李俊峰介紹道:「科學家們對於全球工業化的發展給世界環境帶來了變化作出判斷,說明其已經超出了自然、歷史上變化的幅度,這種變化有可能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水循環系統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正是這種判斷促成1992年《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提到的,締約各國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後來在1997年,《京東議定書》籤訂成功,要求發展中國家在得到發達國家切實的額外的技術和資本援助之後,在不影響自己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自願減排。

這就是全球為應對氣候變化達成初步意見的開始。據李俊峰介紹,當時發達國家用佔比20%的人口排放了超80%的二氧化碳,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不斷談判和博弈過程中最後籤署了2015年的《巴黎協定》。

李俊峰說:「人類要為本世紀末控制的溫升變化幅度不超過2度,並為實現1.5度而努力。把碳中和的目標提出來了,我們好多人認為碳中和是突然間提出來的,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在1992年就提出來了,2015年是提出具體的實現目標,並且做出規劃,全球大體上二氧化碳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溫室氣體在2075年左右實現碳中和,就是這麼一個目標,中國選了2060年這樣一個中位數。」

中國在實現二氧化碳減排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李俊峰認為「十四五」對於可在生能源發展是一個新的機遇期。他分析說:「減排問題上大家會逐步形成共識。『十四五』將重新定一個調子,說得很清楚,對於可再生能源行業來說還是一個發展機遇期,但是有很多變數,唯一有一個沒變的就是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如何實現碳減排,保持環境氣候變化在人類可接受的範圍內,讓李俊峰此前很傷腦筋。他感嘆道:「我們80年代在做研究的時候,是找不到解決方案的。但是過了30年之後我們有了解決方案,就是低碳技術的發展。那個時候提出一個思想,就是『告別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技術依賴就是我們現在所有的低碳技術,現如今,這個技術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人類的預想。所以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李俊峰強調:「過去十年裡面,也就是2010年的時候我們GDP的單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現在過了十年之後我們的單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如果我們再降低到和世界平均水平一致的時候,就意味著可以減少50%的能源消耗。」

從我國用十多年的時間在二氧化碳減排方面取得的成績去測算未來我國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李俊峰篤定地說:「我們在2007年和杜祥琬院士做《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若干問題研究》的時候,回過頭來看這13年的努力,那個時候非水可再生能源佔比不到0.5%,現在上升到10%,如果我們繼續努力,按照知行合一的方式做下去、堅定不移的做下去,我們就會取得特別好的結果!」

想聽想看李主任關於能源「兩個目標」的詳細論述,請看公眾號「國際能源網」今日之頭條!

楊立友:光伏平價上網是一個神聖的目標

晉能清潔能源科技股份公司總經理 楊立友

楊立友是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是1978年恢復高考後第一批步入大學校門的幸運兒。雖然他看起來非常年輕,但實際上楊立友已經在光伏行業深耕了三十五年的時間。

楊立友頗為感慨地說:「我去美國時還是一個非常懵懂的大學畢業生,去了世界第一發達的美國,看到了眼花繚亂的科技行業,很困惑的一個問題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進入光伏行業實屬偶然。

談起這段經歷,楊立友仿佛回到了過去,在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從事太陽能技術研究的時候。人們理解不了石油公司為什麼會設置研究太陽能的部門。楊立友解釋說:「幾次光伏領域大的技術研發推動都是跟石油危機有關,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然後到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再後來是1990年,發生過三次大的石油危機。當時我們分析的是石油還有50年的使用期,煤炭還有200年,過了這個時間以後人類的用能怎麼辦?人類就不要生存了嗎?可以說能源的稀缺當時是研究太陽能技術的主要的驅動因素。」

楊立友回顧在國外研究太陽能技術的一些經歷時,感慨良多,他認為當時他是非常幸運的,可以和世界上頂級的太陽能專家們一起去研究太陽能,而且這些人很專注,也非常篤定地相信太陽能發展的未來前景是一片光明的。

楊立友說:「當時他們做了一些大的計算,全球太陽能的資源是極其豐富的,地球上只要有1%的地球的表面積能夠拿出來開發太陽能,就已經足夠全球的使用。在這樣的信念支撐下,帶著我們為光伏平價上網不斷去努力。30年前,以當時的光伏技術可以說離平價上網非常遙遠,我們都非常樂觀,把實現光伏平價上網作為一個神聖的目標去一點點努力。」

談到光伏產業的蓬勃發展,楊立友認為是有一件事作為開端的。楊立友提到:「德國在2000年首次提出了《可再生能源法》(也叫《上網電價法》),當時我記得非常清楚,在2006年歐洲光伏大會上,全體科學家起立,為一個德國的綠黨的議員起立致敬,就是他一個人推動了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法》的生效,這個我認為是光伏爆發的一個重要的起點,這也是一個『蝴蝶效應』,德國的一個『小蝴蝶』傳到了全球,特別是傳到了中國。」

而說到我國光伏產業的蓬勃發展,楊立友認為這與中國光伏製造業的努力分不開的,可以說光伏製造業的發展推動了整個行業的進步。

此外,楊立友認為光伏在經歷了幾次生死考驗,最終能度過危機,離不開國家支持,離不開政府有關部門支持。

2006年楊立友回國繼續推動光伏事業的發展,參與創立正泰集團和晉能新能源公司後,他對國內光伏事業的發展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楊立友強調:「我們的技術進步其實永遠是推動產業,特別是光伏產業的發展的根本的動力,一個永遠不變的真理就是光伏產業的技術迭代還會發展非常多年,所以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去做!」

相關焦點

  •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全球GDP佔比75%的國家宣布碳中和目標,將...
    他介紹,中國提出2030年將非化石能源佔比提升至25%的要求,2019年的這一佔比為15.3%,今年受疫情影響不會超過16%,這意味著「十四五」期間面臨更緊迫的任務,這也是中國實行能源「雙控」的重要原因。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明年工作時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一項重要任務。
  • 「碳達峰、碳中和」為何成明年重點任務?
    2020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給全人類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也促使人們再一次反思,重新考慮發展方式。今年的7月份,在歐盟宣布碳中和計劃之前,已有30多個國家宣布碳中和目標,包括墨西哥、馬爾地夫等,此後中國、日本、韓國接連提出碳中和目標,美國當選總統拜登也在講話中提出了美國要重回《巴黎協定》,其基本要求就是美國要提出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 「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一起來了解下
    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由此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發展需要消耗能源。暨南大學環境與氣候研究院院長邵敏介紹,「碳達峰」就是我們國家承諾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而到2060年,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採取植樹、節能減排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就是「碳中和」。
  • 解答丨「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一起來了解下
    會議確定,明年要抓好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各類能源融合發展推動實現碳中和
    同時,我國如期實現碳中和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表示,從能源發展現狀來看,我國富煤、貧油、缺氣,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總消費中佔比高達85%,經過多年的努力,非化石能源也僅僅佔比15%。石油和天然氣嚴重依賴進口,2019年對外依存度分別超過70%和45%。電力生產依然以燃煤火電為主,佔比高達60%。這樣高碳、高煤的能源體系意味著高碳排放。
  •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   2020年9月22日,在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我國將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前我國的年碳排放量約為160億噸,簡言之,就是要在40年間使我國的淨排放從100億噸變為0億噸。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系統(生產和消費),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佔比例目前在85%左右。「碳中和」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會為我國帶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 實現碳中和 我們對2060年的承諾-認識碳中和
    北極星大氣網訊:在今年9月召開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向外界承諾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什麼?畢馬威近期將發布碳中和系列文章,介紹碳中和的意義及影響。本系列文章共三期,本次為第一期,主要介紹碳中和的基本認識。
  • 碳中和、電力系統脫碳與煤電退出
    考慮到2060年非完全電氣化部門碳排放量依然保有14億噸以上規模的可能性,煤電要在2060年前、甚至2050年完全清零以減輕碳匯壓力;按照煤電機組設計運行壽命30-40年計算,我國煤電應在2020-2025年間達到規模峰值,且規模峰值越小,中長期煤電退出壓力和擱淺資產規模就越小;煤電在從規模峰值到規模清零的期間,要同時做好以下幾項工作,落後淘汰和正常退役煤電機組讓渡發電空間,高效清潔機組提升利用率,
  • 說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
    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入明年要抓好的8大重點任務之一。記者採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說一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小標題)問題一:為什麼要提出碳中和?這要從氣候變化說起。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做出承諾,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願景。(小標題)問題二:怎麼才能實現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包括減緩和適應兩方面的工作。碳中和瞄準的是減緩氣候變化。如何才能實現碳中和?
  • 環保專題報告: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我們認為相比傳統能源這將 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而回頭來看新能源的發展也就是短短 10 年左右時間帶來了 70-90% 的成本下降,因此往後看,雖然中國碳中和的目標在很多人看來非常激進,但我們認為 40 年的時間將會使很多技術變化成為現實。因此我們看好在各個行業中能不斷投入技術 研發,引領行業技術進步的平臺型科技企業,必將在此趨勢下受益。
  • 做好碳中和的排頭兵,電力系統要做好這三件事
    當前能源行業最大的事情無疑是如何落實2060年碳中和目標,而電力系統又是「關鍵命門」,如果做好了,電力系統還可以成為全社會實現碳中和的表率。目前電力部門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有數據顯示,2019年電力碳排放42.27億噸,佔全社會排放總量的43%。
  • 中國將如何邁向「碳中和」?
    在近期的中央經濟會議上,「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被列為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碳中和目標是中國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付出的行動,彰顯了大國的責任和擔當,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碳中和」意味著經濟社會活動引起的碳排放,和商業碳匯等活動抵消的二氧化碳,以及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等。
  • 中金公司: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而從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中國進行能源領域的碳中和變革也是中國科技進步浪潮下的一個能源領域縮影。 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長期來看碳中和將會完成美麗中國提出的能源革命戰略目標,我們大膽的預測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電能將成為一次能源主體,能源消費中電氣化率達到100%,二次能源中氫能達到30%,完成淨零排放。
  • 什麼是碳中和?明白這個你就不會奇怪斷電斷火了!
    針對該問題,從2009年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到2015年的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均重點強調要減少碳排放。其中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200個國家和地區達成了《巴黎協定》,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而《巴黎協定》的核心目標就是推動全球儘早實現碳中和。
  • 全球「碳中和」之戰勝負,關鍵在城市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亦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儘管在實現碳中和目標上面臨著比發達國家更大的壓力和挑戰,但中國依然向世界展現了堅定不移的減排決心和大國擔當。與此同時,全球目前已有110多個國家相繼提出了21世紀中葉的「碳中和」目標承諾,國際「碳中和」之戰的正式打響。全球正在構建低碳經濟新格局,世界產業經濟的顛覆性轉變與升級將開始。
  • 「碳中和」將成為下一個投資風口?
    原標題:「碳中和」將成為下一個投資風口?工作會議新增「碳達峰、碳中和會議強調,科學謀劃「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定不移把降碳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抓緊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加快建設碳排放權交易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 與你有關,一起擁抱碳中和
    企業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主體,要擔負起自身使命,利用技術專長共同推動這項長期的全球性的事業。ABB集團CEO羅必昂在ABB,我們將可持續發展貫穿於每項工作,致力於創造長期價值。我們幫助客戶減少排放、保護資源,這是ABB能發揮最大影響的領域。
  • 【深度】碳中和世紀大博弈開啟,可再生能源能否成就中國?
    2015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框架之下,中國提出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包括到203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總量中的比例提升到20%左右;中國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這場「碳中和」競賽的發起者是歐盟。
  • 王志軒:碳中和與電力能源轉型
    如何看待對碳達峰節點和碳中和的宏觀措施 從實現《巴黎協定》的長期目標看,中國二氧化碳越早達峰、峰值越低、峰值的平臺期越短、峰值後下降速度越快、碳中和目標越早實現,則越有利於2攝氏度甚至1.5攝氏度溫升幅度控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