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能源融合發展推動實現碳中和

2020-12-26 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12月1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主辦的第九屆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以「碳中和前景下的未來能源:選擇與路徑」為主題。與會專家積極為我國實現碳中和願景建言獻策,回答了各界共同關注的我國實現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與機遇、選擇什麼樣的路徑實現碳中和、各類能源在碳減排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等一系列問題。

  碳中和的挑戰與機遇

  今年9月,我國承諾將加大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面對當下的新冠疫情和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中國主動提升《巴黎協定》下的減排承諾並呼籲世界經濟綠色復甦,無疑體現了自信與擔當。

  同時,我國如期實現碳中和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表示,從能源發展現狀來看,我國富煤、貧油、缺氣,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總消費中佔比高達85%,經過多年的努力,非化石能源也僅僅佔比15%。石油和天然氣嚴重依賴進口,2019年對外依存度分別超過70%和45%。電力生產依然以燃煤火電為主,佔比高達60%。這樣高碳、高煤的能源體系意味著高碳排放。

  此外,大部分發達國家在2000年前就完成工業化、現代化和城鎮化,同時已經實現碳達峰了。這些國家計劃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還有50年的時間。我國2030年前還難以完成全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而實現碳達峰只有10年的時間,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時間。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時間非常緊迫。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能源安全與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劉強坦言:「在碳中和剛提出時,我也感受到很大的壓力。」但是經過研究後他斷定,我國需要碳中和的目標推動經濟轉型。過去,我國經濟發展高度依賴資本和資源,技術進步貢獻偏小。而碳中和的壓力可以轉化為新型能源產業技術、新能源業態發展的機遇以及經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

  「我國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確很困難,但是完全有可能。」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說。我國有些省份碳排放量不是很大,比如廣東人均年碳排放不到5噸,雲南人均年碳排放不到4噸,遠低於德國的8.8噸。如果學習德國喚起民眾的力量,學習美國利用市場的力量,再加上自身的制度優勢,我國的碳中和之路可能比別國走得更快。

  實現碳中和的基本路徑

  碳中和的目標時間已經明確,問題在於如何實現目標。李燦認為,實現碳中和的路徑,有植物自然光合作用、海洋吸收、節能減排、降低單位GDP能耗、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以及碳捕獲封存,碳捕獲利用(封存)。「要儘可能少用碳基能源,同時,提升碳基能源利用效率,發展相對少碳的路徑利用,減少燃料路徑利用,拓展原料利用路徑,研發碳捕集利用新路徑。」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吳吟指出。

  這些路徑可以歸結為四大類。第一,節能減排是最經濟、最直接的路徑,包括提高能效和減少能源需求。例如,我國鋼鐵、建材、化工行業單位產品能耗如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每年可節約標準煤4.2億噸。吳吟認為,形成節能的文化氛圍非常重要。

  第二,發展低碳和非碳能源,降低高碳能源比重,可有效減少碳排放。低碳能源主要是天然氣,非碳的可再生能源是未來降低高碳能源和碳排放的主力。我國的目標是,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第三,碳基能源的循環利用是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化學碳循環則是利用化學工業過程,把工業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合成為液體的醇或醚。劉強表示,從目前來看,我們不可能完全不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些碳基能源。

  第四,生態固碳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生態固碳是指通過植被和海水進行碳的吸收和固定。據簡單測算,每1000萬平方公裡的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0億噸。而我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裡,預計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80億噸,因此完全依靠生態固碳實現碳中和不現實。

  通往碳中和的這些路徑都離不開技術創新。「科技決定能源未來,科技創造未來能源,以綠色推動能源革命為目標,協同、高效、智能促進綠色能源消費,共同用科技實現碳排放達峰和碳中和。」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說。

  各類能源共擔減排重任

  過去的20年,我們經歷了電動汽車零排放和彎道超車,甚至發出了停止內燃機生產和銷售的聲音。今天,我們又在經歷大多數地區踴躍開展的氫能熱。這讓何光遠想起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曾提出的警示:防範不切實際的能源轉型對經濟發展和能源供應造成的傷害。何光遠表示:「發展能源經濟,我們更需要的是融合與包容,『能源領域裡的圍牆和擋板』會貽誤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戰略。」

  中國石油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劉小麗表示,天然氣在我國碳中和過程中仍可發揮重要作用。天然氣是當今最具備供應條件的清潔、優質、低碳能源,是保證能源系統整體減排最快最具操作性的低碳能源,將長期與可再生能源並存。全球天然氣供應寬鬆、價格相對低的大環境有利於我國利用天然氣。

  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必須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如何科學理性地對待化石能源、有序發展可再生能源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認為,拆掉能源體系中的「圍牆」,讓各能源品種有機融合,共同擔當起降碳減排的重任。

  化石能源不僅是燃料,也是化工原料。石油、天然氣製取油品和化學品的技術非常成熟,煤制油、煤制甲醇等化工技術也快速發展,但這樣獨立利用化石能源並不清潔。張濤指出,如果把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結合起來,將化石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可再生能源製取的氫氣合成生產甲醇,把這種綠色甲醇作為燃料和化學品,可真正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這就是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提出並實踐近20年的「液態陽光」新路徑。

  規模化發展「液態陽光」優勢顯著。李燦算了一筆「生態經濟帳」:每噸甲醇需轉化1.375噸二氧化碳,而我國每年的甲醇產能約為8000萬噸,若全部應用「液態陽光」技術路線,則可轉化上億噸二氧化碳。甲醇作為燃料,燃燒效率高,可與汽油、柴油按任意比例混合。目前,我國甲醇汽車已經完成試點驗收,轉向正式推廣應用。

相關焦點

  • 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揭牌
    他表示,南京成立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是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實現碳中和既是一項偉大的目標和充滿挑戰的任務,也蘊含著巨大的機遇。左惟指出,期待以碳研院為重要載體,南京和東南大學以及相關行業產業能加強協同合作,推進校地融合創新,產出更多高質量的創新成果,為東南大學推進「雙一流」建設、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為助推南京「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增添新動能,為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貢獻東大智慧和東大力量!
  • 王志軒:碳中和與電力能源轉型
    習近平主席在9月22日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下簡稱新NDC);10月29日中共中央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第「3」條提出「展望二O三五年……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第「5」條提出
  • 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在南京成立
    南報網訊 (融媒體記者 王健) 12月11日上午,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成立暨碳中和發展研討會活動在南京江北新區舉行。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解振華線上致辭,全國政協常委、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東南大學黨委書記左惟出席並為研究院揭牌。省人大常委會民宗僑委主任、碳研院院長朱曉明出席。 成立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是南京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願景表態的重要舉措。
  • 國家能源集團啟動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研究
    尚品牌   12月15日,國家能源集團智庫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等四家單位籤訂戰略合作意向書,將共同研究國家能源集團引領能源煤炭電力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路徑。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 ...能源挑戰:數據中心能否實現碳中和?綠會國際顧問應邀參加康奈爾...
    科技公司經常談論他們的綠色目標,那麼,他們計劃如何使這些數據中心更環保甚至碳中和呢?為此,「康奈爾能源連接」(Cornell Energy Connection)在今年12月計劃舉辦一系列虛擬活動,專家們將分享他們對影響該行業的關鍵問題的看法,例如清潔能源的不公平獲取和能源儲存的持續發展。
  • 新能源車發展主要矛盾已轉變 政府補貼如何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同時新能源汽車的削峰填谷作用還能加強電網對清潔能源電力的消納能力,進一步推動整個社會的節能減排進程。3.新能源汽車與新能源結合,能夠降低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的排放,從而改善環境,並推動碳中和進程。無論是純電動汽車還是混合動力汽車,都是通過電能部分或全部代替化石燃料燃燒產生動力,因此,新能源汽車產生的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要低於傳統能源汽車。
  • 在實現「30,60」碳中和的過程中,如何為風電行業保駕護航?
    「碳」 是常見的化學元素,「風」 則是我們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這兩個事物看似毫無關聯。但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碳」也能把「風」帶火?全球降碳腳步的加快、中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共同為我國能源轉型的進度上緊了「發條」。
  • 「十四五」煤電如何發展對實現碳中和意義重大
    隨著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明確,能源結構調整問題備受關注。放眼「十四五」,煤電行業發展要注意哪些方面?本報記者採訪了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  為減少一次化石能源使用,需積極推進終端用能部門電氣化,重點應落在交通和工業的電氣化。  中國環境報: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宣布,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我國電能替代進入深水區
    「為實現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目標,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提升全社會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強度需要大力發展清潔替代、實施電能替代,且要長抓不懈。「國網副總經理龐驍剛在致辭中表示,該公司將繼續加大電能替代推進力度,促進清潔能源消納,提高社會電氣化和能效水平,合力推進清潔低碳發展,合力推動電能替代技術攻關突破,合力構建良好產業生態,共同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 實現碳中和 我們對2060年的承諾-認識碳中和
    北極星大氣網訊:在今年9月召開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向外界承諾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什麼?畢馬威近期將發布碳中和系列文章,介紹碳中和的意義及影響。本系列文章共三期,本次為第一期,主要介紹碳中和的基本認識。
  • 【深度】碳中和世紀大博弈開啟,可再生能源能否成就中國?
    碳中和是指通過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等途徑,抵消排放的二氧化碳,實現「零排放」。中國提前了此前設定的碳達峰時間,並首次提出了碳中和目標。「碳中和願景的實施將使中國經濟增長和碳排放量實現絕對脫鉤,將促進經濟真正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柴麒敏稱,這是中國從自身發展階段和未來發展戰略作出的判斷。中國正在為此努力。
  • 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電力行業積極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 白雪9月22日,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作出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度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說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題:說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新華社記者高敬「碳中和」成了熱詞。從今年9月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到12月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我國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釋新聞|中國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什麼
    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後世界經濟「綠色復甦」,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 中國將如何邁向「碳中和」?
    碳中和策略需要統籌規劃、分行業設計、分階段實施考慮到如此巨大的碳排放總量,中國在2030年左右實現碳達峰之後,需要在接下來的三十年內完成碳中和目標,這將推動中國能源系統發生顛覆性改變。對於電力行業來說,電力系統的深度脫碳是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在電氣化發展的大方向下,未來的電力系統將形成以「可再生能源+儲能」為主的電力供給體系。在過去的十年中,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已經得到顯著下降,尤其是光伏發電,成本下降超過90%。而隨著可再生能源的再次大規模發展,在規模經濟的作用下,其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
  •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將這樣實現 這本白皮書安排得明明白白!
    12月21日,國新辦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我國能源發展成就如何?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將如何實現?戳視頻!、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介紹,《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系統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推進能源革命的歷史性成就,全面闡述了新時代新階段中國能源安全發展戰略的主要政策和重大舉措,旨在讓國內外社會全面了解中國能源政策和發展狀況。
  • ...了丨中國碳達峰、碳中和將這樣實現 這本白皮書安排得明明白白!
    中國張掖網 >> 新聞中心 重點來了丨中國碳達峰、碳中和將這樣實現
  • 什麼是碳中和?明白這個你就不會奇怪斷電斷火了!
    其中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200個國家和地區達成了《巴黎協定》,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而《巴黎協定》的核心目標就是推動全球儘早實現碳中和。2)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明年的8項重點任務之一,內容包括: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儘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
  • 以四大優勢助力中國智慧風電建設,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註入催化劑
    在氣候危機愈演愈烈的當下,全球降碳腳步持續加快,能夠看到,眾多國際能源巨頭正在加緊將傳統以煤電為主的能源供給,向以風電、光伏、乃至氫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的方向轉變。與此同時,中國也於近期首次在全球正式提出「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碳中和目標,為我國能源轉型的進度上緊了「發條」。在此背景下,在前不久舉辦的2020風能大會上,來自全球400多家風能企業代表籤署了《風能北京宣言》,提出「十四五」期間保證年均新增裝機5000萬千瓦以上的發展目標,也體現出了市場快速的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