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我國電能替代進入深水區

2020-12-22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近日,由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指導,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電聯電能替代產業發展促進分會主辦的2020年電能替代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會議圍繞助力「碳中和」戰略落地實施,以「拓展電能替代廣度深度,提高全社會電氣化水平」為主題,與會專家共同探討了碳減排目標下電能替代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新機遇,並針對如何促進電能替代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行了交流。


  「為實現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目標,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提升全社會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強度需要大力發展清潔替代、實施電能替代,且要長抓不懈。「國網副總經理龐驍剛在致辭中表示,該公司將繼續加大電能替代推進力度,促進清潔能源消納,提高社會電氣化和能效水平,合力推進清潔低碳發展,合力推動電能替代技術攻關突破,合力構建良好產業生態,共同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是實現「碳中和」重要路徑


  今年9月,我國宣布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使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為國家能源轉型發展摁下了快進鍵。


  國網營銷部副主任劉繼東表示:「分布式能源、儲能、電動汽車、智慧用能等技術快速發展,指導了需求側用能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能源供應呈現清潔化、高效化、智能化發展特徵,多種能源通過電能進行轉化最高效且最經濟,因此以電為中心成為能源領域清潔低碳高效發展的普遍共識。」


  中國電科院總經理王繼業表示:「『雙碳』目標的提出給能源系統帶來了變革性挑戰,這意味著原來主張以火電為基礎能源、對新能源進行消納的基本模式和路線,將改為新能源作為能源主體或主導能源。」


  記者了解到,當前我國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佔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約85%、佔全部溫室氣體排放約70%,其中,電力行業碳排放在能源排放中約佔40%,且佔比從1990年的25%提高到2019年的42%。


  王繼業進一步介紹:「電源清潔替代和用能電能替代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重要路徑,這必將帶來用能方式、能源結構、電網架構等多方重塑。『碳中和』是一個多維度系統性工程,是全社會多領域協同的共同目標。」


  清潔能源大幅利用有利於提高電氣化水平


  龐驍剛也認為,面對能源轉型新目標、能源發展新趨勢,需在電源側大規模開發清潔能源、增加低碳能源供給,同時在需求側大力實施電能替代,提升社會能效。他強調:「大力發展電源側的清潔替代有助於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多年保持高位,同時風光等新能源資源豐富,主要通過轉化為電能形式利用,實施電源側清潔替代,可有效減少對油氣資源的依賴,推進需求側電能替代,有助於提升社會能效,降低碳排放強度。」


  數據顯示,我國煤炭消費佔全球煤炭消費量的比重超過50%,單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0%。「推進碳減排任重道遠,必須將推進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作為綠色發展的戰略路徑,持續跟進,一以貫之。」龐驍剛直言。


  中電聯常務副理事長、黨組書記楊昆表示:「我國總體還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和城鎮化快速推進期,在此背景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擴大清潔能源利用規模,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並舉,繼續加快風電、光伏發電、水電開發,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明確核電的戰略地位及發展目標,將有利於我國電氣化水平提高。」


  中國節能協會副理事長房慶認為:「在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下,必須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將碳強度下降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把提高工業能效與節能相關技術結合起來,共同擔當起碳減排重任。」


  結合能源結構調整對節能服務市場的影響和我國節能減排發展現狀,房慶還指出,清潔能源將取代化石能源成為主流,節能產業發展前景廣闊,需要以節能提效為引領推動「十四五」低碳轉型,加快推進能源供給側改革、創新,提高清潔能源或零碳、低碳能源佔比。


  需加強政策支持與技術突破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在一些容易實施的、社會經濟效益明顯的領域的電能替代已經完成。「電能替代工作進入深水區,推進難度越來越大。」劉繼東直言,「目前國家和全球宏觀經濟形勢導致政策和金融等方面處於收緊態勢,各種補貼政策相對較少,環保政策約束性不足,同時,港口岸電、電動汽車等補貼政策也出現退坡趨勢,而且在減稅降費的政策背景下,新的專項資金補貼支持政策出臺難度增加。」


  在技術發展方面,劉繼東表示:「電能替代的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研發相對滯後,大容量儲能電池、純電動船、高溫熱泵等新技術儲備不足,造成農業生產加工、交通水運、核工業生產等領域缺少相關產品和裝備支持。」


  面對推進電能替代的困難,王繼業認為:「走出『深水區』有賴於能源體製革命和技術革命引導,建立可持續的市場機制,突破技術瓶頸,創新能源網際網路建設,以電能全麵塑造社會生產、生活用能方式,『十四五』期間將重點突破高效電熱轉換、高效電動、儲能蓄熱(冷)、智能調控等技術。」


  總的來說,在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這個大目標的指引下,各行業都呈現出清潔、綠色、低碳發展的趨勢,在這一趨勢的帶動下,各領域相關成熟技術的應用將更廣泛,新技術新模式也將不斷創新、突破,電能替代前景可觀。基於此,劉繼東表示,國網下一步將從組織保障、推進模式、政策研究、技術創新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動電能替代邁上新臺階。(實習記者 仲蕊)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以四大優勢助力中國智慧風電建設,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註入催化劑
    與此同時,中國也於近期首次在全球正式提出「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碳中和目標,為我國能源轉型的進度上緊了「發條」。在此背景下,在前不久舉辦的2020風能大會上,來自全球400多家風能企業代表籤署了《風能北京宣言》,提出「十四五」期間保證年均新增裝機5000萬千瓦以上的發展目標,也體現出了市場快速的響應。
  •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   2020年9月22日,在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我國將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前我國的年碳排放量約為160億噸,簡言之,就是要在40年間使我國的淨排放從100億噸變為0億噸。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系統(生產和消費),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佔比例目前在85%左右。「碳中和」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會為我國帶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 ...十四五」規劃召開:助力南方五省區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公司將充分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和在公司的表現,以及對公司高質量發展提出的期許,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來解決發展難題,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完善集團管控機制、調整優化公司產業和業務布局、推進市場化改革、推動黨的建設與改革發展緊密融合,確保公司「十四五」規劃和第二階段戰略目標如期實現。
  • 新能源車發展主要矛盾已轉變 政府補貼如何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近期高層明確表示,中國將力求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而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普及對這一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截至2019年我國汽車擁有量達2.539億輛,比上年增長2156萬輛,增長率達9.3%,而且,增長會隨著經濟增長而持續。實質上,幾個頭部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都是傳統的汽車製造大廠。汽車行業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將是我國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一大保障。要實現這一目標,僅靠行業自身的發展和市場的進步還是遠遠不夠的,政府必須在這一過程中扮演好管理者和引導者的角色。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 真相與常識|碳中和是什麼,我國2060年實現這個目標難度大嗎?
    前天,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了記者詢問關於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問題,表示中國是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派和實幹家,承諾中國將說到做到。你知道碳中和是什麼嗎?
  • 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電力行業積極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 白雪9月22日,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作出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度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在實現「30,60」碳中和的過程中,如何為風電行業保駕護航?
    「碳」 是常見的化學元素,「風」 則是我們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這兩個事物看似毫無關聯。但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碳」也能把「風」帶火?全球降碳腳步的加快、中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共同為我國能源轉型的進度上緊了「發條」。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今年9月,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首次向全球明確實現碳中和的時間點,也是迄今為止各國中作出的最大減少全球變暖預期的氣候承諾。
  • 「碳中和」成功實現的關鍵:氫能在工業領域的應用
    在碳中和目標確定以後,中國的工業和能源領域正式步入了全新的「減碳模式」。碳中和目標是今年9月22日在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提出的,中國提出要提高自主貢獻的力度,採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力爭2030年之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
  • 經濟環保不佔地——開發風電是我國中東南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最...
    中東南部地區完全可以大規模開發本地風能資源,實現「電從身邊來」,落實中東南部地區的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一、風電是最節地的發電技術風電有多種基礎和塔筒形式。現在廣泛使用的圓錐塔筒,地下基礎部分深埋至少2米,這個深度不會影響耕種,而露出地面的承臺部分佔地不到100平米。
  • 環保專題報告: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因此相比西方經濟已經穩態而中國計劃在 2035 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以及在 2050 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經濟增長目標下,能源需求的增長和碳排放下降的約 束將使得我國完成碳中和目標更具挑戰,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引,但同時也將加 速中國的能源轉型、使得我國經濟最終受益。
  • 碳中和、電力系統脫碳與煤電退出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科學評估,要實現2℃目標全球二氧化碳中和的時間在2070年左右,實現1.5℃目標全球二氧化碳中和的時間在2050年左右。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碳排放達峰至承諾的2050年溫室氣體中和,將經歷約80年的「峰-零」轉型期;而我國力爭在30年內實現該宏偉目標,意味著我國低碳轉型力度將遠超其他國家。
  • 國家能源集團啟動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研究
    尚品牌   12月15日,國家能源集團智庫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等四家單位籤訂戰略合作意向書,將共同研究國家能源集團引領能源煤炭電力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路徑。
  • 實現碳中和 我們對2060年的承諾-認識碳中和
    北極星大氣網訊:在今年9月召開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向外界承諾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什麼?畢馬威近期將發布碳中和系列文章,介紹碳中和的意義及影響。本系列文章共三期,本次為第一期,主要介紹碳中和的基本認識。
  • 王志軒:碳中和與電力能源轉型
    習近平主席在9月22日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下簡稱新NDC);10月29日中共中央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第「3」條提出「展望二O三五年……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第「5」條提出
  • 熱泵技術助力2060「碳中和」
    我國將加大力度應對氣候變化,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各行各業紛紛對建築實現二氧化碳達峰與碳中和的問題展開討論。首先,作為能耗大戶,建築行業2018年運行化石能源消耗相關的碳排放為21億 tCO2,佔全國總量的五分之一左右。
  • 中金公司: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我們認為這個目標將實現中國在能源領域的革命,不僅會重塑中國能源結構,也會對經濟產生正面的影響,帶來數位化轉型和智能化的應用在電力,交通的普及。而從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中國進行能源領域的碳中和變革也是中國科技進步浪潮下的一個能源領域縮影。 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
  • 各類能源融合發展推動實現碳中和
    論壇以「碳中和前景下的未來能源:選擇與路徑」為主題。與會專家積極為我國實現碳中和願景建言獻策,回答了各界共同關注的我國實現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與機遇、選擇什麼樣的路徑實現碳中和、各類能源在碳減排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等一系列問題。
  • 碳中和下節能服務的多維解構——日本經驗與啟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售電網訊:總書記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以來,碳中和的概念在能源行業引起了廣泛討論,包括發展可再生能源、碳市場機制、發展氫能等多個方面,但是「能效是第一能源」的理念需要得到更多重視。能效是最為經濟、對環境破壞最少、最為清潔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