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成功實現的關鍵:氫能在工業領域的應用

2020-12-13 人民資訊

在碳中和目標確定以後,中國的工業和能源領域正式步入了全新的「減碳模式」。

碳中和目標是今年9月22日在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提出的,中國提出要提高自主貢獻的力度,採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力爭2030年之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

簡單來說,碳達峰和碳中和對我國的壓力不容小覷。據國網能源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能源相關的碳排放達到333億噸,中國、美國、歐盟的碳排放合計佔全球的一半以上,其中,中國為97.4億噸,美國為47.7億噸,歐盟為39.8億噸。中國碳排放佔全球的29.2%,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2019年中國的碳排放強度為8.4萬噸/萬美元,分別是法國、英國、日本、美國的8.3、7.4、5.1、3.2倍。我國不僅需要加強整體的減碳水平,還要調整產業結構。但調整產業結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高耗能行業做好減排和提高能效是當務之急。工業領域也就成了「眾矢之的」。

在碳中和的目標下,我國工業領域的減碳面臨著巨大壓力。但這同時也孕育著新一輪機遇。在「十四五」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氫能將會在我國工業領域減碳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碳中和情景下工業領域的氫能發展機遇

當前,氫能主要應用於工業領域,如煉油、氨生產、甲醇生產、煉鋼等,絕大部分氫能來源於化石燃料。這裡面煉油和氨生產對氫氣的使用量最大,大約能達到33%和27%。鋼鐵行業目前用氫量較少,僅為3%左右。

在工業領域,鋼鐵、冶金、水泥等高耗能產業既是碳排放的大戶,又是深度減碳的難點。

全球工業碳排放的45%來自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業,其中高耗能產業碳排放的45%來自於工業原料的使用,35%是為生產高位熱能而排放,20%來自於生產低位熱能環節。

人們常說的電能替代並不能解決高耗能產業的減碳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即使使用可再生能源電氣化手段,也只能降低高耗能產業中低位熱能那部分碳排放,而這部分只佔20%左右。對於工業領域因原料和高位熱能而產生的80%的碳排放,目前還是無能為力。(數據來源於麥肯錫《工業部門脫碳方案》)

鋼鐵、冶金、石化、水泥的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高位熱能,所謂高位熱能是指需要高於400℃的熱能,這部分熱能很難用電氣化的方式來解決。

以鋼鐵行業為例,鋼鐵是工業的碳排放大戶,當前全球鋼鐵的75%採用高爐進行生產,在高爐所採用的「長流程」生產方式中,都是添加焦炭作為鐵礦石還原劑。在這種情況下,每生產一噸生鐵需要消耗1.6噸的鐵礦石、0.3噸的焦炭和0.2噸的煤粉。也就是說,生產每噸鋼鐵的碳排放強度達到2.1噸。

高爐的還原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佔到鋼鐵生產全部碳排放的90%。因為碳排放過多,人們已經開始使用天然氣代替焦炭作為還原劑,然後通過電弧爐將海綿鐵轉化為鋼,這是人們為了減少煉鋼過程中碳排放的一種嘗試,可惜仍然無法達到深度脫碳。

為了進一步解決鋼鐵行業的碳排放壓力,很多歐美國家開始探索氫冶金技術,而且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1)在最新的氫能煉鋼工藝中,在低於礦石的軟化溫度下,用氫氣直接作為還原劑可以將鐵礦石直接還原成海綿鐵,海綿鐵中碳和矽的含量較低,成分已經類似於鋼,可以替代廢鋼直接用於煉鋼。

(2)用氫代替焦炭和天然氣作為還原劑,可以基本消除煉鐵和煉鋼過程中的絕大部分碳排放。如果隨著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以及制氫工藝的成熟,能夠實現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在軋鑄環節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最後基本可以實現鋼鐵生產的近零排放。

我國在利用氫能實現冶金工業深度脫碳方面也有很多嘗試。以中核集團、中國寶武集團為代表,這些企業正在探索利用氫氣取代碳作為還原劑的氫冶金技術,推動鋼鐵冶金基本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2019年1月,中核集團與中國寶武、清華大學籤訂了《核能—制氫—冶金耦合技術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就核能制氫——冶金耦合技術展開合作。

氫能利用的挑戰

1、氫能利用經濟性存在挑戰

工業領域的氫能替代在技術上可行只是硬幣的一面,在經濟上可行才是氫能大規模利用的先決條件。

在制氫路徑中,灰氫目前成本優勢明顯,但未來可再生能源發電電解水制氫是實現綠氫的最好途徑。但製取綠氫主要面臨成本過高的問題。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還較高,另一方面,電解槽的能耗和投資也佔成本的很大部分。未來解決這兩方面問題可以不斷提高生產綠氫的經濟性。

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數據,電解水制氫成本受電價影響較大,電價佔制氫成本的70%以上,以國內市場為例,目前電制氫成本為30-40元/kg,遠遠高於煤制氫成本(煤制氫成本約為15.85元/kg)。

除綠氫製取成本有待下降之外,碳價的高低也決定了氫能利用的經濟性。根據彭博新能源《氫能經濟展望》報告數據,到2050年,若碳價達到50美元/噸二氧化碳時,足以讓鋼鐵企業放棄煤炭,轉用清潔氫氣;碳價達到60美元/噸二氧化碳時,水泥行業將轉用氫能供熱;碳價達到78美元/噸二氧化碳時,制氨的化工企業也會轉用氫氣供能;碳價達到145美元/噸二氧化碳且氫氣成本降至1美元/千克,則船隻也可通過清潔氫氣提供動力。到2031年,以氫氣為燃料的重型卡車成本可能比柴油更低。但對於乘用車、公共汽車和輕型卡車而言,純電驅動的成本更低。

2、儲運難題——大規模運輸難、儲存難

和油氣等傳統燃料易運輸、可規模儲存不同,國內氫的儲運技術的能效、安全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現階段,國內主要採用氣態高壓氫儲存和運輸方式,此外也有少量液氫儲運、吸附儲氫等方式。

綜合來看,壓縮氣態儲氫技術成熟,優點是充放氫速度可調,但存在儲氫密度低,容器耐壓要求高等缺點。目前,雖然技術發展成熟廣泛應用於車用氫能領域,但在國內關鍵零部件仍然要依賴進口,儲氫密度也比國外低。

低溫液態儲氫具有體基礎性密度高、液態氫純度高等優點。但氫氣液化過程中需要消耗很高的能量,對儲氫容器的絕熱性要求很高,導致設備材料成本高昂。

此外,液氨甲醇儲氫存在操作技術複雜,氣體充放效率相對較低。有機材料、金屬合金等固態儲氫,雖然有安全性能高,儲存壓力低,運輸方便等優點,但也存在著儲存物價格高昂,儲存釋放條件苛刻的問題。這種儲氫方式大多還處於研發階段,而且國內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著較大差距,距商業化大規模使用尚有很大差距。

結語

工業化讓化石燃料成為全世界應用最廣的能源,也給世界帶來了汙染問題和氣候問題。因為使用化石能源地球氣候溫度已經上升1℃左右,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感受到了氣候變暖的影響,如果繼續放任氣候問題發展,全球將會有更多人口面臨炎熱和洪水等極端氣候災害的危害。

解鈴還須繫鈴人,工業化造成的溫升還需要工業領域的低碳化來解決。目前,日本、韓國、歐美等國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的發展,不同程度地將氫能作為能源創新的重要方向。在我國實現碳中和過程中,尤其是工業領域,氫能更是深度減排的「攻堅利器」。工業領域減排是減排的硬骨頭,工業領域應用氫能減排短期內更是面臨著經濟性的挑戰,但是隨著技術的成熟、升級和規模化帶來的成本下降,未來依然可期。

相關焦點

  • 李慶勳:碳中和徵程上氫能發展路徑的思考
    國際能源署給出了氫能的發展無論是從可再生能源消納方面,還是從氫能的供給側,尤其是氫能的消費側,他有很多的應用場景,目前大家最關注的還是交通領域,同時我們都看到了,無論是在冶金還是在將來的分布式發電
  • 中國將如何邁向「碳中和」?
    但可再生能源發電與儲能技術相結合,才是推動其大規模應用的關鍵。可再生能源中風電、光伏具有顯著的間接性和波動性的特點,在大規模併網之後,會對電力系統和電網的穩定性產生衝擊。儲能系統可以通過負荷管理進行電網調峰。可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的結合不僅可以有效的提升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同時可以有效降低電力系統的碳排放,推動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 環保專題報告: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我們預計對於電能替代,特別是氫能替代和碳捕捉的技術投入將會加大,在應用 端多管齊下實現碳中和目標。碳中和目標加速中國經濟和能源轉型我們認為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中國未來能源轉型發展的方向已經確定。而之後中國將通過電力領域提升非化 石能源比例完成電力碳中和,非電領域先推動天然氣替代再推動氫能替代完成能源碳中 和,並在需求端通過碳排放權總量控制+交易的形式推動新技術在工業和交通等領域的應 用、加速碳中和進程,從高碳向低碳最後向零碳三步走,完成 2060 年對能源,工業和農 業領域的碳中和。
  • 盤後更有重磅利好,這一行業意外獲加持,碳中和接著舞?
    並罕見提出,加速發展綠氫製取、儲運和應用等氫能產業鏈技術裝備,促進氫能燃料電池技術鏈、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發展。碳中和是要接著舞的節奏?碳中和概念徹底爆發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發表講話時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中金公司: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我們認為這個目標將實現中國在能源領域的革命,不僅會重塑中國能源結構,也會對經濟產生正面的影響,帶來數位化轉型和智能化的應用在電力,交通的普及。而從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中國進行能源領域的碳中和變革也是中國科技進步浪潮下的一個能源領域縮影。 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
  • 盤後更有重磅利好 碳中和接著舞?
    盤後更有重磅利好 碳中和接著舞?】盤後再有涉及新能源的重磅利好發布。盤後,新華社受權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該白皮書指出,要推動太陽能多元利用,推進風電開發和水電綠色發展,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等。並罕見提出,加速發展綠氫製取、儲運和應用等氫能產業鏈技術裝備,促進氫能燃料電池技術鏈、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發展。
  • 盤後更有重磅利好 這一行業意外獲加持 碳中和接著舞?
    並罕見提出,加速發展綠氫製取、儲運和應用等氫能產業鏈技術裝備,促進氫能燃料電池技術鏈、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發展。   碳中和徹底炸了!本周一,碳中和成為盤面最大的看點。
  • 觀察:碳中和時代,石油向左向右?
    中石油 中石油將通過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加大天然氣領域投入力度;形成油氣為主、多能互補格局,走綠色低碳清潔發展之路。計劃2030年國內天然氣產量佔公司國內一次能源產量的55%,2050年低碳發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60年實現碳中和。
  • 各類能源融合發展推動實現碳中和
    論壇以「碳中和前景下的未來能源:選擇與路徑」為主題。與會專家積極為我國實現碳中和願景建言獻策,回答了各界共同關注的我國實現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與機遇、選擇什麼樣的路徑實現碳中和、各類能源在碳減排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等一系列問題。
  • 戴彥德:氫能有助於我國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
    編輯 | 國際能源網/氫能匯 我國前不久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我國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的承諾。
  •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 實現「碳中和」,從排放端必須考慮工業和電力的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但受資源、技術局限或安全、經濟等因素,部分排放並不能完全避免,其中一方面可以通過森林、海洋等碳匯進行自然吸收,同時還需要一定量的人工碳匯,比如碳捕獲、利用和封存技術(CCUS)等。
  • 【深度】碳中和世紀大博弈開啟,可再生能源能否成就中國?
    今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過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等途徑,抵消排放的二氧化碳,實現「零排放」。中國提前了此前設定的碳達峰時間,並首次提出了碳中和目標。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 「碳中和」產業鏈全方位梳理,股民看清楚!
    老陶發現,這些動作都指向了一個方向,那就是「碳中和」!1、在剛剛結束的經濟工作會議上,我們首次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明年重點任務。這裡要強調一點,碳中和不僅僅只是能源的事,它與產業鏈等方方面面都有關係: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當下整個產業鏈都將進行重構、重組,以符合新的標準!可想而知,對於相關企業來說,將是巨大的歷史機遇!2、那麼,哪些產業鏈將受益呢?
  • 熱泵技術助力2060「碳中和」
    又要怎麼做可以實現碳中和?在碳中和的過程中,暖通空調行業的挑戰和發展機遇在哪裡?其次,農業、食品、化工、醫藥、陶瓷等等領域的生產乾燥,也是一項高能耗的工藝過程,我國每年因乾燥所消耗的能源佔國民經濟總能耗的12%左右,同時傳統的乾燥工藝也是一個造成環境汙染的因素。
  • 「碳中和」雄心下,全球格局會發生哪些變化?
    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碳中和」再次迎來高光時刻,被列為明年八大重點工作之一。繼兩個多月前明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時間節點,一周前在氣候雄心峰會上許下量化的承諾,中國的「碳中和」路徑正逐漸清晰。針對中國的「碳中和」抱負,國際社會一片讚揚聲。但也有人開玩笑,中國「碳中和」一出,澳大利亞先慌了。
  • 碳中和下節能服務的多維解構——日本經驗與啟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售電網訊:總書記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以來,碳中和的概念在能源行業引起了廣泛討論,包括發展可再生能源、碳市場機制、發展氫能等多個方面,但是「能效是第一能源」的理念需要得到更多重視。能效是最為經濟、對環境破壞最少、最為清潔的能源。
  • 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我國電能替代進入深水區
    「為實現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目標,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提升全社會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強度需要大力發展清潔替代、實施電能替代,且要長抓不懈。  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是實現「碳中和」重要路徑  今年9月,我國宣布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使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為國家能源轉型發展摁下了快進鍵。
  • 氫能邁入快速發展戰略機遇期 八位院士專家一致為氫能產業站臺
    中國氫能聯盟發布的白皮書預計:到2050年,氫能在中國能源體系中佔比約為10%,氫氣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年經濟產值將達到12萬億元,全國加氫站達到一萬座以上,交通運輸、工業領域將實現氫能的普及應用,燃料電池車達到520萬輛/年,固定式發電裝置每年2萬臺套,燃料電池系統產能550臺套/年。6000萬噸氫利用,可減排約7億噸二氧化碳。
  • 什麼是碳中和?明白這個你就不會奇怪斷電斷火了!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就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提出的解決方式。截至目前,歐盟、中國、日本、韓國等均已提出碳中和目標,美國當選總統拜登也在講話中提出美國要重回《巴黎協定》,其基本要求就是美國要提出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也就是說,在未來一年內,全球主要經濟體均會參與到實現碳中和的進程中來。為什麼要重視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