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新聞|中國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什麼

2020-12-15 澎湃新聞

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後世界經濟「綠色復甦」,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對此,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解振華解讀認為,目前我國提出的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遠遠超出了《巴黎協定》「2℃溫控目標」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要求,這將可能使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提前5-10年,此外也對全球氣候治理起到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中國強化氣候行動與目標彰顯了大國的責任和擔當

2014年11月,中美雙方曾在北京發布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當時,美國首次提出到2025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05年整體下降26%-28%,刷新美國之前承諾的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減少17%。中方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中國碳排放有望達到峰值, 並於2030年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

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將上述目標進一步加強,提出「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解振華表示:「在當前的國際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政治格局背景下,我國主動順應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潮流,提出有力度、有顯示度的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向國際和國內社會釋放了清晰、明確的政策信號,對外樹立了負責任大國形象,彰顯了大國責任和擔當。」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教授認為:「研究表明,中國在發展中轉型將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和挑戰。2060年碳中和情景的排放路徑需要在2050年實現近零排放,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可持續能源體系。實現2060年碳中和需要全社會經濟體系、能源體系、技術體系等方方面面的巨大轉變,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同時,轉型也會為我國帶來經濟競爭力提高、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等多重協同效益。中國做出艱苦努力,能夠實現自身的目標。」

綠色復甦的倡議體現了智慧與勇氣

中國強化氣候行動與目標也得到了非政府組織的讚賞和支持,認為中國作為全球主要排放大國中率先提出碳中和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將對全球各國提升目標、強化行動起到引領性的作用。

「這個倡議可能改變全局。」9月23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氣候與能源項目總監曼努埃爾普爾加比達爾(Manuel Pulgar-Vidal)高度讚賞中國的倡議,認為「在全球減排面臨鴻溝、氣候治理面臨赤字的關鍵時刻,中國宣布的新目標傳達出非常重要的積極信號,體現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議題上的國際領導力。中國的行動將給全球各國、尤其是各主要排放大國施加影響力,推動各國採取更果斷勇敢的行動。」

綠色和平中國首席代表李雁認為,在全球面臨氣候告急、新冠疫情以及國際合作遭受挑戰等重重陰霾下,中國領導人加強本國氣候行動承諾、推進全球綠色轉型合作的聲明令人振奮。

「中國設立長期碳中和目標,無論對於中國還是世界都具有劃時代的積極意義。」李雁表示,「應對當下的新冠疫情和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需要各國摒棄隔閡與偏見共同合作。面對目前複雜脆弱的國際形勢,中國選擇在這個節點上主動提升《巴黎協定》下的減排承諾並呼籲世界經濟綠色復甦,無疑體現了智慧與勇氣。希望這一雄心可以注入新的能量,促進各國提升自身氣候承諾,重塑全球在重要議題上的多邊合作。」

綠色創新發展中心主任胡敏認為,中國宣布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將是中國經濟低碳轉型的長期政策信號。這一表態在中歐峰會約一周後之後發布,體現了中歐領導人加強地區合作、共同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默契和決心。「我們可以預見,近期國內會陸續把提前達峰的目標和方案落實到省、市,也有望看到不少地區會探索提出碳中和的時間目標。」

「十四五」期間必將加速能源結構轉型

在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前景帶來巨大不確定性的環境下,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提出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意味著中國將在未來十年實現能源、經濟領域的深度低碳轉型,並向「1.5°溫控目標」持續邁進;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的提出,則意味著中國在本世紀全球實現近零排放的目標上邁出了重要而積極的關鍵一步,也意味著中國經濟、社會將迎來全面低碳變革。

為實現上述目標,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副總幹事周非(項目)建議,在推進經濟綠色復甦並邁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上,中國應當深化並加快能源和消費的革命,強化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可持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並推動其成為能源和電力系統的主體,以實現碳排放更早達到峰值,並將峰值控制在相對較低的水平。

能源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2020年,中國正式踏上現代化建設新徵程,增加向包括氣候安全在內的自然資本的投資、用低碳轉型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是加快可持續發展、讓中國和世界人民享受中國現代化紅利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和建設全球治理中作出的卓越貢獻。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鄒驥說,為實現2030年前達峰、2060年碳中和,當下最緊迫的是要在「十四五」規劃中設立更有雄心的包含碳總量目標在內的氣候目標,把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佔比降至50%以下,加速能源結構轉型;應儘快制定全國和地方的達峰行動方案,及經濟、技術可行的中長期低碳發展路線圖。

在卓爾德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張樹偉看來,中國力爭2060年實現碳中和,意味著碳排放2030年左右實現達峰後需要持續快速減排30年,這對於能源、交通、工業、建築、農業無疑都具有很強的轉型含義,具有新增投資上的巨大信號。

「我們期待具體的集體性政策工具的出臺,比如碳定價。並且需要強調,這一快速轉型過程必須是公平的、可管理的。」張樹偉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 「非常鼓舞人心的一步」——中國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沈東方  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實現碳中和 我們對2060年的承諾-認識碳中和
    北極星大氣網訊:在今年9月召開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向外界承諾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什麼?畢馬威近期將發布碳中和系列文章,介紹碳中和的意義及影響。本系列文章共三期,本次為第一期,主要介紹碳中和的基本認識。
  • 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減碳...
    核心閱讀「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是對國內的動員令。這意味著,我國在持續為減緩氣候變化影響做貢獻的基礎上,按下了減碳的加速鍵。日前,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真相與常識|碳中和是什麼,我國2060年實現這個目標難度大嗎?
    前天,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了記者詢問關於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問題,表示中國是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派和實幹家,承諾中國將說到做到。你知道碳中和是什麼嗎?
  •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   2020年9月22日,在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我國將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前我國的年碳排放量約為160億噸,簡言之,就是要在40年間使我國的淨排放從100億噸變為0億噸。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系統(生產和消費),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佔比例目前在85%左右。「碳中和」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會為我國帶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 2060年前要實現的碳中和 中科院成立專門機構來研究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董瑞豐)全國首家從事碳中和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24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立,旨在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科學路徑和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曹軍驥說,新成立的碳中和研究中心將通過建制化的科研隊伍,聯合中科院內外相關單位,預估2030年和2060年我國及全球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碳中和最優路徑,評估可能的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
  • 各類能源融合發展推動實現碳中和
    碳中和的挑戰與機遇  今年9月,我國承諾將加大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面對當下的新冠疫情和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中國主動提升《巴黎協定》下的減排承諾並呼籲世界經濟綠色復甦,無疑體現了自信與擔當。
  • 助力中國未來實現 「碳中和」石化油服不斷推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來源:時刻頭條隨著全球範圍內碳排放政策趨嚴,「碳中和」已成為當下最熱的高頻詞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均提出了相關的目標和計劃。為加快推進「碳中和」的實現,英國、日本等多國近期公布了升級版的相關政策,涉及禁售燃油車、促進清潔能源使用、財政政策加碼等多個方面。今年9月,我國向全球首次明確實現「碳中和」的時間點,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該目標。
  • 什麼是碳中和?明白這個你就不會奇怪斷電斷火了!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就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提出的解決方式。截至目前,歐盟、中國、日本、韓國等均已提出碳中和目標,美國當選總統拜登也在講話中提出美國要重回《巴黎協定》,其基本要求就是美國要提出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也就是說,在未來一年內,全球主要經濟體均會參與到實現碳中和的進程中來。為什麼要重視碳中和?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 德國政府歡迎中國宣布碳中和目標: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重要信號
    中新社柏林9月25日電 (記者 彭大偉)針對中國日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25日表示,德國聯邦政府歡迎中方宣布碳中和目標,將其視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信號。
  • 中國將如何邁向「碳中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中國將如何邁向「碳中和」?林伯強(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12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清晰描繪了中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路線圖」。
  • 【名詞解釋】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
    央視網消息:給大家解釋兩個名詞,一個是「碳達峰」,一個是「碳中和」。在這兒,我們簡單解釋一下。「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途徑,抵消自身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今年的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的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我國電能替代進入深水區
    「為實現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目標,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提升全社會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強度需要大力發展清潔替代、實施電能替代,且要長抓不懈。  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是實現「碳中和」重要路徑  今年9月,我國宣布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使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為國家能源轉型發展摁下了快進鍵。
  • 中國確定2060年碳中和目標 新能源行業或將迎來倍速發展
    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向全球首次明確實現碳中和的時間點。其中,中國是可再生能源增長的最大貢獻者(0.8 EJ)。  實際上,此次向全球明確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既是中國向世界表明堅決履行巴黎氣候協定的承諾,也是向世界傳遞未來綠色發展的決心。
  • 「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一起來了解下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解答丨「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一起來了解下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說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題:說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新華社記者高敬「碳中和」成了熱詞。從今年9月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到12月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我國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碳中和、電力系統脫碳與煤電退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火力發電網訊: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中國承諾減少碳排放 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
    作者: 莉季婭· 斯坦欽科 中國正準備啟動其首個排放權交易計劃。該計劃最初僅涉及能源領域。儘管這一計劃是為了改善本國氣候狀況,但西方專家已開始提出批評。許多人甚至認為環境問題可能會更加惡化。衛星通訊社記者帶著造成這種擔憂的原因以及中國的新環保計劃有效性等問題採訪了中國生態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