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在時,一入小年,她必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發海參。幾十年前海參可是稀罕物,俗話說「山珍海味」「鮑參翅肚」指的就有海參。那個年代別說買,見都難見到。婆婆把這稀罕物寶貝似的收好留著過年。
大年三十前數日,婆婆就會把海參浸泡在水裡,還會交代鍋要非常乾淨,不可沾有半點油腥和飯粒。海參浸泡一天後,換上清水,以大火燒開,煮十分鐘,關火,蓋上鍋蓋焗,水涼了把水倒掉,換水浸泡。每天重複焗水換水過程,三至四天後海參就會變得軟身,發大了兩到三倍。這時婆婆就會帶上老花鏡,專心致志地剖開海參,除去海參腸子和沙粒,衝洗乾淨。我站在一旁看著她做,聽她講海參有豬婆參,禿參和刺參。印尼豬婆參發好後有小孩子的胳膊粗,一條參就夠做一道菜,又說刺參分大連和日本的,刺針多兩頭小中間大就是好的,一般有兩到四行的刺。除去腸子和沙粒的海參會發得更大,這時婆婆就會仔細檢查,夠軟身的挑出來清水泡著,未夠軟身的再繼續焗水至發好。等到海參都發好了用清水泡著,年三十就到了。
年三十一大早,熬高湯,泡冬菇,切冬筍……廚房裡熱氣騰騰,忙碌了數日,帶著美好心願,有著吉祥如意名字的菜一一上桌了。而這壓軸年夜飯大菜必定是婆婆親手做的燜海參,她看著我們興高採烈地頻頻動筷,心滿意足地笑了。
婆婆離開我們了,她不在的年夜飯仍然有這道菜。每年我都一步一步按著婆婆教的去做,生怕味道有變。先生執拗地認為海參就只能這麼做,因為這才是年夜飯的味道,家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材料:水發海參四條,肉排四小塊,火腿一小塊,冬筍一個,水發花菇四朵,花枝丸數粒,姜,蔥,高湯500ML
製作:水發海參,肉排,火腿,冬筍塊,川燙備用。起鍋爆香姜蔥,爆冬筍,肉排,冬菇,灑料酒,入高湯調味。轉入沙鍋配料在底海參放上,大火煮開轉小火燜,約三十分鐘至海參軟,加入花枝丸燒開,少許麻油胡椒粉勾薄芡即成。
高湯是用雞,豬骨,火腿,幹鮑魚片(或用瑤柱)姜一大塊,熬製成。海參本身無甜度,燜海參的高湯是必須的。
回味&預告:狗年的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