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藝術館-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1 光明數字報

    【新書訪談錄】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

——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光明悅讀:您在新近出版的《敦煌談藝錄》一書中,開篇即論述敦煌藝術的價值。能否向讀者簡要介紹,敦煌藝術的主要內容和價值?

    趙聲良: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公元366年,其後陸續營建了大量的佛教洞窟,從4―14世紀延續了1000年,至今仍保存洞窟735個,包括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唐宋木構窟簷5座。是保存至今規模最宏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群,被譽為「沙漠中的美術館」。1900年,敦煌藏經洞被發現,其中出土的5萬多件文物,涵蓋了古代宗教、政治、經濟、歷史、民族、科技、文學、藝術等領域內容,體現出中古時期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藏經洞出土文物中除了大量古代文獻外,還包括數百件唐宋時期紙本、絹本繪畫。

    敦煌藝術系統地展示了中古時期一千多年間繪畫雕塑藝術發展的歷程,特別是在唐代和唐以前中國繪畫作品極為罕見的今天,敦煌藝術差不多復原了魏晉南北朝到唐五代的中國美術史,使我們看到了這一時期中國美術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壁畫中還展現出當時音樂、舞蹈、建築、服飾以及社會風俗等方面極為豐富的社會場景,對於認識和研究中國藝術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同時,對於我們全面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樹立文化自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光明悅讀:敦煌藝術整體呈現出怎樣的氣象?如何體現中華民族博採眾長的文化自信?

    趙聲良:自西漢以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長期在敦煌發展,形成了深厚的積澱。從十六國時期到元代1000多年間,中國古代藝術家們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取古代伊朗、印度、希臘等區域文化藝術之長,加以整合貫通,形成了敦煌藝術的豐富性,造就了一條不同地域文明交融的藝術時空隧道。如敦煌北朝洞窟中的佛像就可看出印度馬圖拉的風格、中亞犍陀羅的風格,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藝術風格。北朝壁畫中也可看到傳自印度的「凹凸法」特點。但同時也可看到中原甚至南方的繪畫藝術風格。隋唐時代,中國的藝術家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經變畫藝術,綜合表現建築、山水與人物,描繪出氣勢宏大的佛國世界,形成了中國式佛教藝術模式。敦煌藝術的發展歷程,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藝術家們在廣泛學習外來文化時並沒有被「胡化」「西化」,而是不斷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使我們的中國傳統藝術更加充實,更加宏大,顯示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胸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敦煌為東西方不同文明交流與對話提供了歷史借鑑。

    光明悅讀:您在書中引用常書鴻先生的話,指出敦煌文化遺產保護「是要藏納起自己個性的、耐心勞苦的事情,絕不是那種馬到成功,亟待漁利者所能做到的」。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諸位先生和您,還有敦煌研究院無數科研工作者,是如何做到「擇一事,終一生」的?

    趙聲良:我在敦煌已經工作30多年了,深感敦煌石窟這個藝術寶庫內容極其豐富、藝術極其精美,一輩子也研究不完。如果不能心無旁騖地深入鑽研,就不可能達到學術的高度。同時,也深刻體會到一代代敦煌學人「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

    1944年,常書鴻先生白手起家,創辦了敦煌藝術研究所。此前,常先生在法國,生活安逸舒適。可是當他發現了敦煌藝術之後,就待不下去了,毅然回到中國,來到敦煌。當時敦煌生活極其艱苦,他的第一任夫人不能忍受,與他分手,而常書鴻卻留了下來,待了一輩子。70多年來,經過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不斷奮鬥,才使今天的敦煌研究院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如果沒有他們的堅守,敦煌藝術不會像今天這樣深入人心;沒有他們的開拓進取,我們的文物保護和研究水平不可能像今天這樣走在世界的前列。莫高窟幾代人的奮鬥歷程,體現了對祖國事業的擔當、對時代的擔當。

    對我來說,吸引著我不再離開的,首先是博大精深的敦煌石窟。我是研究美術史的,敦煌壁畫彩塑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而敦煌藝術的價值還沒有完全被世人所了解。在研究挖掘敦煌藝術的價值時,我感到無比欣慰,也感到責任重大。我對壁畫中的山水、故事、飛天等方面都做過研究,每一項研究都能獲得新發現。另一方面就是因為有敦煌研究院這樣一個最適合幹事創業的平臺。樊錦詩院長曾說過,「敦煌藝術是無限偉大的,相比之下,我個人是很渺小的,我能為敦煌做一點點事,就是很幸福的」。我想我能堅持在這裡做研究,也是因為先輩們的精神影響著、感染著我。

    光明悅讀:您在書中指出了敦煌藝術研究常見的誤區,如今這些誤區還廣泛存在嗎?

    趙聲良:我在《敦煌談藝錄》一書中講過敦煌藝術研究中常出現的誤區,有一類情況是不了解敦煌壁畫的歷史狀況,不知道壁畫經歷了一千多年會發生變化,僅根據現狀作出判斷。還有一類情況是一些研究者沒有真正做到實地調查,或者在實地調查中沒有認真觀察和深入研究,造成了錯誤的認識而不自知。對敦煌壁畫的誤讀情況至今仍然存在,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仍然有一部分論文作者並沒有養成調查研究的習慣,這涉及學風問題。研究敦煌藝術必須具備歷史學、考古學、佛教史、文獻學、藝術史等多方面的素養,必須要花大力氣進行文獻調查和實地考察。學術研究是艱苦的工作,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只有不畏艱難,敢於吃苦的人才有可能攀登到學術的高峰。

    (訪談由本報記者韓寒採訪整理)

相關焦點

  • 《荊州驕傲》之少小離家: 陸先高 向著光明的事業
    當一篇文章成為光明日報追求真理的宏文力作,同時也在冥冥中指引了一位少年的人生方向。從那時起,陸先高已與光明日報結下不解之緣。當職業理想一一實現,當使命抱負一一施展,驀然回首間,驚覺時光已經過去了33年。
  • 重新定義光明評論
    因此,在公共空間的網絡化過程中,光明日報很早就提出了觀點立網、觀點立端理念,光明評論是報社內最早適應網際網路傳播的內容生產模塊,近十年來形成了報網端微一體化的策劃及採編機制,以報紙評論版、光明網時評頻道、光明日報客戶端時評頻道、光明日報和光明網微博微信為輸出載體,形成了貫通多個平臺的評論矩陣,在社交媒體和分眾傳播的時代努力賡續光明評論的觀點影響力,也多次獲得包括中國新聞獎在內的各類獎項。
  • 陳先達:行走在思想與時代之間-光明日報-光明網
    2015年7月3日和2016年3月2日,先後兩次在《光明日報》頭版發表理論文章《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和《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引起我國理論界和學術界廣泛關注。    從《走向歷史的深處》到《問題中的哲學》,從《漫步遐思》到《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一部部飽含哲學智慧和現實思考的論著引起學術界的強烈反響。
  • 民以食為天-光明日報-光明網
    Ⅰ.備受崇拜的豐收女神    在古希臘神話中,大大小小的神有成百上千,但住在奧林匹斯山上的十二位主神才是真正的「大咖」。在這十二位主神中,有一位專門掌管世間農業生產的女神——豐收女神德墨忒爾。在古希臘人的心目中,農業生產十分重要。
  • 照相-光明日報-光明網
  • 馬鈴薯 - 馬鈴薯-光明日報-光明網
    印第安人對它很崇拜,他們認為馬鈴薯是有靈魂的,尊稱馬鈴薯為「豐收之神」,如果哪年收成不好,他們就會認為是觸犯了「馬鈴薯神」,於是塑造出想像中的「巴巴司」神,加以頂禮膜拜,其「圖騰」就是人和馬鈴薯的糅合物,為陶製品。
  • 不做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官-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論壇·溫故】    2019年7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講話強調:「要踐行新時期好幹部標準,不做政治麻木、辦事糊塗的昏官,不做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官,不做推諉扯皮、不思進取的庸官,不做以權謀私、蛻化變質的貪官。」
  • 鄉村醫生,用跋涉與堅持守護群眾健康-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了行醫治病,他們中有的溜索過江,有的背著背簍翻山越嶺,有的騎壞了7輛摩託車,有的忙於疫情防控數月未進家門……如今,隨著脫貧攻堅取得豐碩成果,他們中許多人的工作條件已有所改善,紮根鄉土的心更加堅定。正是這些平凡楷模,構成了我國農村醫療體系的堅固基石。光明智庫邀您一起,走近幾位平凡質樸的鄉村醫生,傾聽他們的故事和心聲。
  • 漢字構形中的思想和智慧-光明日報-光明網
    《說文·敘》中的這段文字說明:漢字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文」的階段和「字」的階段。「文」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其形成的多是獨體字;「字」的造字方法是相益,即組合,其形成的是合體字。這表明漢字構形在獨體字發展到一定數量後便不再走獨體發展的道路,而是以現有的獨體字形為構件,採用相互組合的方式產生新字。造字方式的這種改變本質上體現的是建立群體合作機制的思想。
  • 武漢植物筆記-光明日報-光明網
    來自熱帶海洋和極地大陸的氣流在此交鋒、融匯,使得武漢的植物中,既有四季蒼翠的香樟、冬青等常綠闊葉樹木,又有銀杏、烏桕等絢麗的落葉樹種。郊野、公園,街頭、巷尾,更是生長著黃荊、白檀、蘿藦、薴麻、堇菜、菝葜、蓬蘽、山莓等豐富有趣的野生植物。    大概三十年前,我從古都西安來到江城武漢,眾多的湖泊溼地,豐富的動物和植物,讓我愛上了這座城市。
  • 一片葉子的重量(報告文學)-光明日報-光明網
    第二天的《浙江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報導:習近平沿途考察安吉竹種園、中國竹子博覽園,天荒坪鎮和遞鋪鎮的生態建設,溪龍鄉的無公害白茶基地等,「一路翠竹綿延不絕,茶園滿目蔥蘢。習近平稱讚這裡山清水秀,植被相連,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推進生態縣建設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黃杜人明白了,土地是「根」,環境是「本」,要守好,要用好。
  • 古田:攜手光明日報向貧困山區捐贈棉服
    古田:攜手光明日報向貧困山區捐贈棉服 2021-01-07 1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黑色沙漠MOBILE》黑暗與光明共存之地「混沌地區」登場
    《黑色沙漠MOBILE》黑暗與光明共存之地「混沌地區」登場 來源:www.18183.com作者:阿魚覺得海星時間:2020-08-06 分享到: 韓國遊戲開發商珍艾碧絲(Pearl Abyss)旗下MMORPG手遊《黑色沙漠MOBILE》本周開放新地區「混沌地區」,全新的冒險地圖以及活動將帶給冒險家不同體驗。
  • -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部古典風格的貴族家庭劇,同時也是一部反映貴族與英國社會轉型的歷史劇,從中可以窺見英國貴族是怎樣煉成的。     英國貴族自公元五世紀盎格魯·薩克遜時代開始形成一直延續至今,期間雖幾度沉浮,但貴族階層卻從未中斷且屢次煥發出新生命力。
  • 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的興衰-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近200年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大量優秀的園林作品,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引領著歐洲造園藝術的發展。    回溯歷史,大約在公元460年,法國就已經有了關於遊樂型花園的簡單描述。當時,這些花園的主人以王公貴族居多,克萊芒主教曾在信中提到其湖邊的別墅和花園遊廊。此時的花園雖具娛樂性,但仍以實用性為主,栽種果樹、蔬菜、草藥等植物,這一時期可以看作是法國園林發展的萌芽時期。
  • 國家軟實力展現的捷徑-光明日報-光明網
    1、日本為何派海外志願者    戰後日本從一片戰爭廢墟中迅速實現經濟崛起後,如何儘快扭轉作為戰敗國在國際社會所處的不利地位,成為當務之急。而要達成這一目標,離不開一支高素質、具有豐富海外生活經驗的人才隊伍。
  • 光明日報:馮驥才的書房,是個什麼樣?
    故而房中除去門窗,凡牆壁處,皆造架放書。書架由地面直通屋頂。我喜歡被書埋起來的感覺。」大馮書房裡的這本藏書很特別,是他2008年11月在北川中學廢墟裡帶回來的,「這是人教版八年級的《生物學》課本,我翻開看,書中一些文字下邊,劃著要提醒自己注意的橫線,一些空白處還寫著一些字,顯然是課堂上對老師講課重點的記錄,
  • 孔子如何看待財富-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是孔子財富觀中的又一項重要內容。最能表現孔子共享觀的,是他提出的兩個著名論斷。其一是「周急不繼富」說,其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說。所謂「周急不繼富」,本意是說救濟的輕重緩急,但其間卻深含了社會財富的均衡分配與生存資源的共享主張。有一次弟子公西赤出使齊國,冉有擔心公西赤的母親在家餓著,就向孔子要一些糧食給她,「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 給小朋友講小故事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光明書話】     作者:豐子愷  「有一個小囡囡——」  每逢我點著一支香菸,坐在藤椅裡歇息的時候,孩子們望見風色,就圍繞在我的膝前,用這樣的一句話來勾引我講故事。  我對孩子們講故事的時候,常常覺得像《風先生和雨太太》《木偶奇遇記》,或別的童話,以及《西遊記》中的故事等,對於七八九歲的孩子程度很適合,然對於四五歲的幾個孩子似乎太深一點,講與聽都較為費力。創作幼兒故事,我又很不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