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縣是邊境線上生物多樣性資源十分豐富的縣份之一,尤其是作為滇西南各保護區群動植物物種基因交流「黃金」聯結紐帶和中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縫合線」的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原始森林生態系統保存完整,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態環境、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野生植物生長和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創造了「天然居室」。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於2021年5月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辦。我們將以此次盛會為契機,緊扣「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一主題,推出「龍陵生物多樣性之美」專題欄目,多角度展示龍陵生物多樣性之美,講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龍陵故事,營造好社會輿論氛圍,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油添力。
穿著打扮「風格」不一樣的菲氏葉猴
※菲氏葉猴(Trachypithecus phayrei)
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猴科。菲氏葉猴(也稱白頭葉猴、灰猴、長尾猴)主要分布於孟加拉國、中國、印度、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等。
菲氏葉猴是比較典型的東南亞熱帶和南亞熱帶的樹棲葉猴。具有群居性、善攀援跳躍、極少下地的特點。喜歡棲息於江河兩岸和低山溝谷地帶的熱帶雨林、季雨林或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母猴特別愛護自己的猴寶寶,母猴與猴寶寶經常形影不離。猴寶寶在出生後的兩、三個月的時間裡毛髮是金黃色的,之後的五、六個月開始走「低調」路線,毛髮逐漸由金黃色變成灰色。哺乳期過後,小猴開始獨立生活。成年後的菲氏葉猴,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全身披銀灰色毛,臉部黑色,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嘴的周圍遍布著些許白色茸毛。也許會覺得它們這樣「化妝」是挺「潮」的,其實是由於它們眼、嘴周圍的皮膚缺乏色素而顯得蒼白。
菲氏葉猴喜歡吃植物的花、果、葉等食物,也食小鳥和鳥卵。極少有破壞莊稼或其他農作物的「不良記錄」,因此,人們很喜歡菲氏葉猴,它們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
菲氏葉猴分為3個亞種,即菲氏葉猴滇南亞種(T. phayrei crepusculus)、菲氏葉猴指名亞種(T. phayreiphayrei)和菲氏葉猴滇西亞種(T. phayrei shanicus)。菲氏葉猴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已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CITES )附錄Ⅱ易危物種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
——————多一點了解——————
說到靈長類野生動物,不妨也了解一下雲南龍陵小黑山省級保護區的基本概況和靈長類野生動物情況。
地處在高黎貢山南段帚狀山脈區域的龍陵小黑山保護區總面積為5805公頃,由古城山、一碗水、小黑山、大雪山和江中山5個子保護區組成。保護區北與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西與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遙相呼應,東南臨怒江與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隔江相望,是高黎貢山、銅壁關與滇西南各保護區群的豐富動植物物種基因交流的「黃金」聯結紐帶,是中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縫合線」。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歷時3年多,基於大量野外實地調查,編制完成的《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評價》報告(2020年),菲氏葉猴在龍陵小黑山省保護區主要分布於古城山、大雪山、小黑山和江中山四個子保護區,其中古城山子保護區的菲氏葉猴數量超過20隻。更值得一體的是,僅龍陵小黑山保護5800多公頃的狹小山地區域內就分布有天行長臂猿(Hoolock tianxing)、菲氏葉猴(Trachypithecus phayrei)、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蜂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熊猴(Macaca assamensis)、獼猴(Macaca mulatta)和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7種靈長類野生動物,這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均十分罕見。龍陵小黑山保護區被雲南動物專家形象地賦予中國邊境線上靈長類珍稀瀕危物種的「生物多樣性航空母艦」。
雲南龍陵發現植物新種高黎貢球蘭
——中國球蘭屬植物家族添「新丁」
※高黎貢球蘭(Hoya gaoligongensis)
高黎貢球蘭,夾竹桃科,球蘭屬,植物新物種。目前僅發現分布於中國雲南省的龍陵、貢山和德欽3個縣域,已知分布點不足10個,是名副其實的「極小種群物種」。
高黎貢球蘭的發現早在1935年、1940年和2005年,中國植物學家在雲南省的龍陵縣、貢山縣和德欽縣就採集到該物種的標本,但由於其在做成臘葉標本時,副花冠的形狀、空間結構等信息大量損失,致使該種長期未被正確鑑定。2017年至2020年期間,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專家再次對龍陵小黑山保護區動植物資源進行野外補充調查,採集到了該物種正在開花的標本。後持續對該物種進行活體觀察和相似物種的比對,確定為新種並命名為高黎貢球蘭。最終撰寫成文並通過國際權威球蘭屬專家審核,發表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taxa)上。
高黎貢球蘭生長在亞熱帶中海拔2000–2400米高度之間,是潮溼常綠闊葉林中的一種附生藤本植物。僅見於原始森林中。高黎貢球蘭具有在大樹上附生生長的特性,對森林質量、溼度、氣溫及樹皮表面腐殖質積累量等生境要求十分苛刻,比同屬植物更耐寒,其生長的地區氣溫低得多,冬季夜間氣溫可能降至零度以下,降雨量更大,每年可達2000毫米。
高黎貢球蘭的新發現,使龍陵小黑山保護區的球蘭屬物種由8種增至9種,中國球蘭屬物種增至48種和1變種。
通過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專家對小黑山保護區及歷史採集地高黎貢球蘭的種群數量、分布點和受威脅趨勢等指標進行的全面評估,參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制定的物種瀕危等級,綜合評定高黎貢球蘭應至少被評定為VU(易危)級別。
——————多一點了解——————
下面,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雲南龍陵小黑山省級保護區球蘭屬物種的基本概況。
據《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評價》報告(2020年),目前已知龍陵小黑山省保護區球蘭屬物種多達9種,佔中國球蘭屬植物物種數的1/5。這些球蘭分別為:伊甸園球蘭(Hoya edeni King ex Hook.f)、恩格勒球蘭(Hoya engleriana Hosseus)、黃花球蘭(Hoya fusca Wallich)、香花球蘭(Hoya lyi H. Leveille)、薄葉球蘭(Hoya mengtzeensis Tsiang & P. T. Li)、多脈球蘭Hoya polyneura Hook. f.、山球蘭(Hoya silvatica Tsiang & P. T. Li)、雲南球蘭(Hoya yuennanensis Handel-Mazzetti)和高黎貢球蘭(Hoya gaoligongensis M.X. Zhao & Y.H. Tan,新發表物種,中國特有種),其中中國新分布種2種(伊甸園球蘭、恩格勒球蘭)、中國特有種5種(含雲南特有種2種,香花球蘭、薄葉球蘭、山球蘭、雲南球蘭和高黎貢球蘭),它們都分布在小黑山自然保護區的山地原始森林中。
高黎貢球蘭發現並發表後,其迅速竄紅成「網紅植物明星」。2020年9月,關於高黎貢球蘭的視頻、圖片和新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網、新華社、國家林草局官網和「學習強國」「雲南發布」平臺,以及《新華每日電訊》《雲南日報》等多家權威主流媒體報導。特別是題為《雲南龍陵發現新植物高黎貢球蘭》文章,在2020年9月24日全國「百度熱榜」中以340多萬的點擊量位列第11名,迅速竄紅成「熱搜」和「網紅」,也為即將在昆明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營造了良好氛圍。
另外,近年來,龍陵小黑山保護區採取有力措施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管理,經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地規劃處動植物團隊補充調查,更多的隱世於保護區的植物被發掘出來,保護區的維管束植物由2006年的2492種增至現在的2613種。在維管束植物中共有特有種625種,其中種子植物特有種583種(中國特有種363種、雲南特有種197種、狹域特有種13種、龍陵特有種10種)、蕨類植物特有種42種(中國特有種31、雲南特有種11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植物15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瀕危物種18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173種。多樣性的植物讓龍陵小黑山保護區成為了雲南邊境線上名副其實的「珍稀植物薈萃地」。
鬱雲江 、馮思勤
編審:李賽航
責任編輯:楊冬燕施媛媛 冉懦琿
【來源:保山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