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雲南省龍陵縣是邊境線上生物多樣性資源十分豐富的縣份之一,尤其是作為滇西南各保護區群動植物物種基因交流「黃金」聯結紐帶和中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縫合線」的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原始森林生態系統保存完整,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態環境、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野生植物生長和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創造了「天然居室」。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於2021年5月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辦。我們將以此次盛會為契機,緊扣「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一主題,推出「龍陵生物多樣性之美」專題欄目,多角度展示龍陵生物多樣性之美,講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龍陵故事,營造好社會輿論氛圍,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油添力。
—————————————————————————
※菲氏葉猴(Trachypithecus phayrei)
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猴科。菲氏葉猴(也稱白頭葉猴、灰猴、長尾猴)主要分布於孟加拉國、中國、印度、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等。
菲氏葉猴是比較典型的東南亞熱帶和南亞熱帶的樹棲葉猴。具有群居性、善攀援跳躍、極少下地的特點。喜歡棲息於江河兩岸和低山溝谷地帶的熱帶雨林、季雨林或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母猴特別愛護自己的猴寶寶,母猴與猴寶寶經常形影不離。猴寶寶在出生後的兩、三個月的時間裡毛髮是金黃色的,之後的五、六個月開始走「低調」路線,毛髮逐漸由金黃色變成灰色。哺乳期過後,小猴開始獨立生活。成年後的菲氏葉猴,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全身披銀灰色毛,臉部黑色,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嘴的周圍遍布著些許白色茸毛。也許會覺得它們這樣「化妝」是挺「潮」的,其實是由於它們眼、嘴周圍的皮膚缺乏色素而顯得蒼白。
菲氏葉猴喜歡吃植物的花、果、葉等食物,也食小鳥和鳥卵。極少有破壞莊稼或其他農作物的「不良記錄」,因此,人們很喜歡菲氏葉猴,它們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
菲氏葉猴分為3個亞種,即菲氏葉猴滇南亞種(T. phayrei crepusculus)、菲氏葉猴指名亞種(T. phayreiphayrei)和菲氏葉猴滇西亞種(T. phayrei shanicus)。菲氏葉猴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已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CITES )附錄Ⅱ易危物種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
--------多一點了解--------
說到靈長類野生動物,不妨也了解一下雲南龍陵小黑山省級保護區的基本概況和靈長類野生動物情況。
地處在高黎貢山南段帚狀山脈區域的龍陵小黑山保護區總面積為5805公頃,由古城山、一碗水、小黑山、大雪山和江中山5個子保護區組成。保護區北與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西與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遙相呼應,東南臨怒江與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隔江相望,是高黎貢山、銅壁關與滇西南各保護區群的豐富動植物物種基因交流的「黃金」聯結紐帶,是中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縫合線」。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歷時3年多,基於大量野外實地調查,編制完成的《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評價》報告(2020年),菲氏葉猴在龍陵小黑山省保護區主要分布於古城山、大雪山、小黑山和江中山四個子保護區,其中古城山子保護區的菲氏葉猴數量超過20隻。更值得一提的是,僅龍陵小黑山保護5800多公頃的狹小山地區域內就分布有天行長臂猿(Hoolock tianxing)、菲氏葉猴(Trachypithecus phayrei)、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蜂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熊猴(Macaca assamensis)、獼猴(Macaca mulatta)和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7種靈長類野生動物,這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均十分罕見。龍陵小黑山保護區被雲南動物專家形象地賦予中國邊境線上靈長類珍稀瀕危物種的「生物多樣性航空母艦」。
【來源:保山市人民政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