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寫作業時,他是很不希望家長去打擾他的,因為,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孩子比較容易進入狀態,其學習效率會比較高。
可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意識到這點。他們不僅沒注意到孩子心理狀態上的變化,還給孩子添亂,讓孩子在產生了情緒。這不,下面這位媽媽,就徹底把孩子激怒了。
姐姐在房間中寫作業,媽媽不顧她的反對,把妹妹抱到了姐姐的房間,要姐姐照看一下妹妹,之後,媽媽便離開了。
媽媽走後,妹妹在姐姐床上玩得很high,雖然沒有人和她說話,但自娛自樂的她,口裡時不時發出咿呀之聲,姐姐根本無法安心學習。
過了一段時間,媽媽回到了姐姐房間,姐姐實在是受不了了,開始與媽媽理論,讓媽媽把妹妹抱走,還給媽媽一個難看的臉色,很顯然,姐姐已經在生媽媽的氣了,不過媽媽似乎不太領情,怒懟大寶,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這網友們可坐不住了,紛紛指責媽媽的不是。
有人說,「學習被打擾確實是一件很讓人心煩的事,孩子不容易,家長怎麼如此不『懂事』?」
也有人說,「孩子這麼懂事,就是脾氣大了點,希望媽媽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學習是需要一個安靜環境的,這樣孩子才能靜心,思維才會開始活躍,學習效率也會提升很快。因此,我們應該給孩子準備一個獨立的房間,在孩子開始學習的時候,儘量不要去打擾他,不管發生什麼事。
我們很多家長,時常抱怨孩子不寫作業,或寫作業偷懶,可現在孩子主動寫作業,不僅得不到表揚,還遭到家長的埋怨,這到底是誰的錯?
也許很多時候,孩子抱怨寫作業的環境問題,看似是孩子不懂事,但其實,是家長心態問題,我們真應該學會換位思考。
下面列舉3種情況,家長最好不要這樣:
1) 盯著孩子寫作業
孩子不寫作業,作為家長,我們確實需要管管。但是,如果老是盯著孩子寫,孩子可能不僅不會寫,學習態度反而會更差。
我們都做過學生,如果做作業或考試,有老師站在旁邊,肯定是非常避諱的,勢必會希望老師是快點走開。
同樣,孩子寫作業也不喜歡被家長盯著,他會形成一種被壓迫的心理,在寫作業時,總想著逃避你的監視,結果出現分心,注意力轉移,反而會寫得更差。
孩子需要高質量的陪伴,而不是盯著他一刻不離,他有自己的節奏,我們要尊重他,不要破會他的專注力。
2) 找出各種藉口打擾孩子
孩子在做作業時,我們很多家長都當起了服務者的角色。
一會問他是不是累了,要不要吃點東西,一會又去他房間找東西,說替他安排明日上學穿的衣服,要不就是要孩子去幫忙,就像上面那位要大寶照顧妹妹的媽媽。
注意力如果被打斷,很難再集中,面對父母,孩子會心存抱怨,影響親子間的感情。
父母的心是好的,但一定要分情況,等孩子完成作業後,讓他放鬆放鬆,一起娛樂下是沒有問題的。
3) 孩子做作業有自己的節奏,不要催促
比如,不少家長看到孩子拖拉磨蹭,就使勁催催孩子:
「幾點了,還不快點去寫作業。」
「咋寫得這麼慢,這要寫到啥時候去?」
可是,你這麼催有效果嗎?
孩子根本就不聽你的,他該幹嘛的還幹嘛,該慢的,還是慢,只有你一個人在那咆哮,如一個怨婦。
心理學上有種定律,它說的是:如果他人對你的刺激過多、時間過久,會引起自己心理上極不耐煩或逆反,這種定律叫超限效應。
換句話說,催得越勤,孩子心理會越逆反,一定會和你對著幹。
所以,此時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閉嘴,說話點到為止即可。
曾看過一個街頭採訪,記者問孩子最討厭自己的父母說的話是什麼?
大多數人的答案雷同,都是「快點」。
孩子們說,一聽到自己的父母這樣說,內心就會比較煩悶。
因此,作為父母,平時要多聽聽孩子的聲音,孩子有自己的處事風格,不要去幹擾他們或催促他們,讓他們按自己的節奏行事。
如果孩子因為拖延或磨蹭沒寫作業,第二天被老師罵了,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不是你沒有提醒你,而是他自己沒做,讓他嘗到被罰的滋味,慢慢地,他會自己成長起來。
今日話題:孩子做作業時,你會經常去打擾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