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原馬鈴薯種薯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

2020-12-14 中國扶貧在線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馬鈴薯是我國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貧困山區的主要農作物和重要支柱產業。目前,這兩大區域的馬鈴薯生產存在病蟲害高發難防、化肥高施低效、種薯繁育體系不完善、市場範圍狹窄等關鍵共性問題,嚴重製約當地馬鈴薯產業可持續發展。文章以雲南昭通、甘肅定西等地為例,從生態特點、區位優勢及精準扶貧需求等方面分析了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兩大貧困區域發展高值種薯產業的優勢和必要性,提出推廣抗病品種、引進綠色高效施肥和病蟲害防控技術、完善專業化和規模化種薯繁育基地、拓展種薯市場是落實高原地區馬鈴薯產業扶貧的有效措施。

高原馬鈴薯種薯產業扶貧的優勢和必要性

我國 70% 左右的馬鈴薯產地分布於集中連片特困山區,是當地貧困群眾的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馬鈴薯產品包括商品薯和種薯,後者具有更高的經濟價值和顯著的比較效益優勢。我國海拔 1 800 m 以上的高原山區,自然條件嚴酷,適宜種植的作物種類少,貧困面大,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而這些地區大多具有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自然隔離條件好、傳播病毒媒介昆蟲數量少、病毒性退化慢等馬鈴薯種薯繁育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和資源稟賦。因此,發展高原優質種薯產業,打造區域種薯品牌,大力拓展國際國內用種市場,對於推動深度貧困地區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具有重要意義。

高原地區氣候冷涼,病毒性退化慢,是繁育馬鈴薯優質種薯的理想地區

馬鈴薯起源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高原地區,喜歡溫暖涼爽氣候,不耐高溫(高溫易退化)。位於雲貴高原的雲南省,馬鈴薯種植面積約(5.303—6.607)×105 hm2,年總產量約 1.2×107 t,生產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昭通市具有與馬鈴薯原產地相似的氣候條件,春、秋、冬 3 季馬鈴薯種植面積約 1.9×105 hm2,佔雲南省總面積的 1/3,是全國馬鈴薯優勢特色產區。昭通市的鎮雄、昭陽、永善、巧家、魯甸等區縣內海拔 2 200—3 200 m 的深度貧困山區,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日照強,無霜期長,有利於馬鈴薯塊莖的乾物質積累,非常適宜生產優質種薯。該地區生產的馬鈴薯原原種①活力強、單薯重量大(一般比北方的種薯重 1—2 g/粒),而且可周年種植馬鈴薯,種薯繁育周期短,生產原原種不需要調溫設施,效率約為北方的 2 倍,種薯生產成本較北方低 40% 以上。地處黃土高原的甘肅中東部、陝西北部及寧夏南部山區,土體深厚疏鬆,速效鉀含量 153—214 mg/kg,年無霜期 120—160 d;有限的降水(年降水量僅 420—650 mm)主要集中在每年 7—9 月,而此時恰逢馬鈴薯塊莖膨大期,降水對馬鈴薯生長需水滿足率達 62.2%—96.4%。這些區域馬鈴薯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 8.6×105 hm2 以上,馬鈴薯收入佔當地農民總收入的 20%—60%,是當地發展農業商品生產和精準扶貧的「領軍」作物。海拔 2 000 m 以上的高寒陰溼山區,年平均氣溫 5℃—8℃,早、中、晚熟品種均可種植,且從事馬鈴薯良種繁育的群眾基礎好,民間資本投資熱情高,因此是馬鈴薯種薯繁育的理想地區。

 高原地區機械化程度低,馬鈴薯生產成本高,發展種薯比商品薯更具競爭優勢

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多為山區和丘陵,山高坡陡、土地碎片化現象嚴重,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率低,人力成本與日俱增,低附加值的商品薯逐漸喪失競爭優勢。其中,雲南昭通山區、半山區土地面積佔全市面積 96.4%,全市馬鈴薯機械作業覆蓋率僅為 8%,商品薯平均售價約 2 元/kg。而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商品薯均價為 1.2 元/kg,運至昭通的落地價不超過 1.8 元/kg。我們調查發現,昭通市部分馬鈴薯加工企業直接從北方採購原料。由此可見,只有充分利用高原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高附加值的種薯產業(預計可提高經濟價值 1 倍以上),才能更好地調動薯農積極性,有力支撐國家和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

3. 區位優勢突出,種薯市場空間和潛力巨大

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不僅可作為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優質種薯生產基地,而且可作為東南亞和西亞的種薯供應基地。僅雲南的德宏、開遠等馬鈴薯冬作區種植面積就超過 2×105 hm2(300 餘萬畝)。這些地區氣候炎熱,馬鈴薯生理性和病毒性退化快,不適宜生產種薯,於是臨近的雲南昭通和貴州威寧成為其主要種薯供應基地;此外,雲南省毗鄰孟加拉國、緬甸、寮國、越南、印度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從休眠期銜接、區域優勢和運輸半徑而言,昭通都適合作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種薯供應基地。地處黃土高原的甘肅定西距離「一帶一路」沿線的西亞國家較近,生產的種薯除了供應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山東、河北等地,在俄羅斯、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蒙古國等國家的馬鈴薯用種市場也有極大地拓展空間。 

發展馬鈴薯種薯產業面臨的關鍵問題

長期以來,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兩大地區馬鈴薯種薯產業面臨病蟲害防控難度大、化肥農藥高施低效、標準化程度和綜合機械化率低等突出關鍵問題,因此嚴重影響其產能和品質,限制了區域優勢品牌的樹立。

病蟲害常年高發,有效防控措施缺乏,嚴重影響種薯質量的提升

雲貴高原持續高溼陰雨致使馬鈴薯早疫病和晚疫病年均發生面積佔總種植面積的 40% 以上。由於缺乏高效、低成本的防控技術,馬鈴薯病害防治率不到 10%,減產 20%—80%,每年導致直接經濟損失 3 億元以上。陝甘寧馬鈴薯繁種區晚疫病發生率也高達 20%—50%。同時,在兩大高原地區單一種類化肥的持續施用和連作障礙,導致很多地方土壤生態失衡,瘡痂病、黑痣病等土傳病害發生率達 30%左右,且危害呈逐年加重趨勢,有效防控措施缺乏,嚴重威脅種薯質量,因此成為提升種薯品質、樹立優質品牌的關鍵制約因素。

化肥高施低效不僅拉高了生產成本,而且造成面源汙染

雲貴高原馬鈴薯主產區化肥用量為 750 kg/hm2 左右,黃土高原馬鈴薯主產區化肥用量約為 1 050 kg/hm2。氮、磷、鉀肥普遍施用不合理,尤其是氮肥過量施用現象嚴重,養分流失、利用率低下。化肥的長期過量不合理施用不僅拉高生產成本,而且其殘留引起土壤板結和理化性質改變,更加劇了土傳病害的發生,直接影響種薯質量和種植效益,從而成為制約該區域馬鈴薯種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迫切需要發展兼具控制養分流失、提升土壤質量、增加作物抗逆性、提高作物產量的多功能新型馬鈴薯專用肥料,實現化肥減施增效。

規模化、標準化種薯繁育基地缺少,種薯質量監測體系不健全,質量標準認定有待規範

由於缺乏專業的種薯質量監督檢測及認證組織管理機構,缺乏必要的檢測設備和技術人員,檢驗方法和手段落後,對種薯繁育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種薯級別混雜、以次充好、生產經營秩序較為混亂等現象。截至 2018 年,昭通雖已建成脫毒種薯繁育基地 1×104 hm2,但高質量、標準化繁育基地少而分散,其中原種擴繁基地僅 200 hm2,一級種擴繁基地 800 hm2;並且,至今尚未建成專業化質量檢測技術平臺,缺乏相應的標準。雖然昭通的脫毒種薯普及率已達 35%,但種薯質量難以保證。甘肅定西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企業達 30 餘戶,年產脫毒種薯約 2.4×106 t,生產原原種 1×1010 粒,佔全國的 60% 以上。但由於監督檢測和認證管理機構缺乏,導致種薯糾紛時有發生,繁育體系有待進一步規範。

種薯銷售渠道單一,價格波動大,國際市場拓展乏力

目前,昭通生產的種薯大多銷往德宏、紅河、廣州等地,市場有限,嚴重影響當地薯農和相關企業的積極性。黃土高原山區的種薯主要銷往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河北、山東等國內市場,幾乎沒有打入國外市場,這成為該區種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 

馬鈴薯種薯產業問題的解決方案

針對兩大高原馬鈴薯種薯產業中存在的上述關鍵問題,大力推廣優質抗病新品種,引進高新技術,結合有效栽培措施和質量檢測平臺,經過系統集成與優化,形成如下整體解決方案。

 加強優質多抗馬鈴薯新品種培育和推廣是病害防治的基礎

雲貴高原是馬鈴薯晚疫病的高發區,解決病害防治的根本問題是提高品種的抗病性。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我國西南地區已培育出很多優質抗病新品種,如「雲薯」系列、「麗薯」系列和「黔薯」系列等很多高抗晚疫病且市場接受度高的品種。但原原種生產補貼取消後使得新品種的繁育量減少,導致其推廣速度慢,不能充分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同時,病原微生物的不斷進化,致使其抗藥性也逐漸增強。因此,馬鈴薯抗病品種也需要在一定時期內不斷推陳出新。

 引進病蟲害有效防控措施是樹立種薯品牌的必要途徑

建議採用馬鈴薯晚疫病數位化監測預警系統,精準測報晚疫病發生情況,指導田間開展適期防控;推廣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聯合研發的農藥控失技術,以降低農藥的流失率,延長藥效期,從而提高對早疫病和晚疫病的預防效果;示範江蘇大學研製的防漂移靜電噴霧裝備,增加農藥霧滴在馬鈴薯葉片的沉降和附著率;配合使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發的 S-誘抗素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的寡糖製劑,提高馬鈴薯植株免疫力,增強整株抵禦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系統抗性;示範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發的抑制土傳病蟲害功能菌劑,降低瘡痂病、粉痂病、黑痣病等病害及線蟲的發生率;採用馬鈴薯與蔓菁、油菜、麥類、豆類等作物輪作倒茬,最好 3 年輪作 1 次。

通過以上多項先進技術的集成和應用,建立有效的病蟲害防控技術體系,最大程度保證種薯質量,從而提高兩大高原地區種薯的市場競爭力。

 發展先進肥料技術是提高種植收益的有效措施

針對高原地區山高坡陡引發的肥料徑流損失問題,建議引進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發的肥料增效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養分流失,緩解農業面源汙染。

2019 年,雲南中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東華大學合作,在昭通市昭陽區大山包鄉示範肥料增效劑;結合馬鈴薯專用配方肥及高效栽培措施,提高肥料農學利用率 20% 以上,畝產達 2.0 t,大中薯率提高 50% 以上,較當地農戶對照組畝產增加 50% 以上,收益增加 2 000 元/畝。2012—2019 年,在寧夏科技廳和寧夏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馬鈴薯研究團隊深入寧夏西吉、海原、固原、隆德、彭陽等南部貧困山區,累計示範和推廣肥料增效和農藥控失助劑等先進技術產品約 7×104 hm2(105 萬畝),平均增產 10% 以上,增收 200 元/畝以上,產投比大於 7.5∶1,累計創造經濟效益 2.1 億元,為當地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加快上述新技術的推廣,建議當地政府通過宣傳和財政補貼形式引導推廣。

完善種薯質檢平臺、改善窖藏條件是打造優質種薯品牌的根本保障

樹立馬鈴薯種薯的品牌形象,質量檢測是關鍵。建議當地政府加強人才培訓、引進專業檢測人才,組建專業技術隊伍,制定技術規程和地方標準;在重點縣市建立種薯質量綜合檢測室,建立監測網絡;大力推行種薯生產許可證制度,確保脫毒馬鈴薯種薯的生產質量。同時,建議向規模化種薯繁育公司提供融資服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應重點改善雲貴高原馬鈴薯種薯的窖藏條件,減少冬儲過程中的損耗,杜絕病蟲害的潛伏和蔓延,使種薯安全度過休眠期,為打造國際優質種薯基地保駕護航。

進一步拓展種薯銷售渠道是鞏固高原地區扶貧成果的希望所在

種薯產量和質量固然重要,但銷路問題更加關鍵。昭通種薯產業除進一步拓展廣東、福建等國內南方冬作區市場外,更應大力開發南亞和東南亞巨大的市場。黃土高原地區的種薯產業除了拓展國內市場,還應積極開拓西亞市場。建議市級政府成立專門機構,對接中國駐外使領館、外國政府相關部門、國際貿易組織和團體等,極力宣傳兩大高原地區的種薯。同時,建議出臺相應的政策激勵銷售,鼓勵種薯出口貿易,支持群眾通過網絡直播(如抖音、快手等)、電商平臺(如淘寶、京東、拼多多等)拓展市場。在宣傳方面,可考慮通過全媒體特別是網絡直播的方式進行種薯生產全過程演示。將扶貧與種薯產業有機結合,不斷提升兩大高原地區在種薯行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逐漸塑造品牌,穩定市場價格,增強高海拔地區困難群眾脫貧的自身「造血」能力,實現脫貧不返貧的美好夙願。



(仲乃琴、趙盼: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蔡冬清:東華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相關焦點

  • 緊盯脫貧「靶心 」 馬鈴薯「蛋」無虛發 ——定西馬鈴薯產業助推精準脫貧工作紀實
    像凱凱公司一樣,在安定區還有愛蘭、百泉等馬鈴薯種薯企業17家,它們致力於馬鈴薯種薯繁育推廣體系建設,年生產脫毒微型薯5億粒,佔全市8億粒的62.5%、全省10億粒的50%、全國15億粒的33%,其中外銷4.45億粒。這些企業在全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道路上,以企業應有的責任與擔當帶動著薯農增收,正從安定區走向更加廣闊的空間。
  • ——農發行甘肅省分行支持馬鈴薯產業扶貧紀實
    作為全省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甘肅馬鈴薯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1000萬畝以上,鮮薯產量將近1500萬噸,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位居全國第三位、第二位,是全國重點產區和最佳種薯繁育基地,馬鈴薯產業已發展成為我省輻射面最廣、帶動力最強的促農增收產業。
  • 「小土豆」催生扶貧「大產業」
    幾年來,棗莊市和豐都縣按照「精準銜接、先行試驗、示範引領、推廣擴面」的發展思路,採取「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科技支撐、金融支持」的「鏈條式」幫扶模式,初步實現了「小土豆催生大產業助推大扶貧」產業協作目標。2020 年,豐都引進滕州脫毒馬鈴薯種薯 3.7萬噸,在 27 個鄉鎮(街道)、254 個村、1631 個社推廣種植面積 2萬餘畝。
  • 中國馬鈴薯的「定西味道」——定西市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發展走筆
    位於定西城區解放路的高原好食材體驗館裡,有洋芋醋、洋芋寬粉、馬鈴薯全粉、精製鮮粉、馬鈴薯早餐餅……各種以馬鈴薯為原料的特色商品琳琅滿目,瑞源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巧花正在忙碌地為顧客們介紹馬鈴薯特色產品。這些誘人的商品中,有一款由定西瑞源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生產的帶有「甘味」「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綠色食品」等三個標誌的「定西馬鈴薯」鮮薯商品格外醒目。
  • 馬鈴薯種薯如何拌種
    優質高產的馬鈴薯離不開科學的種植管理,要想土豆達到苗齊、苗壯、防蟲、防病產量高,就必須從拌種開始。種薯的處理嚴重的影響著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如果這一環節出現問題,那麼後期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情況。種薯切塊後會進行拌種,不同的藥劑拌種能預防馬鈴薯不同的病害。
  • 依安縣打造產業「百隻鵝」扶貧路
    東北網7月16日訊(記者 孫英鑫 那鵬翔) 依安縣圍繞種植傳統和區位優勢,實施「半畝園、一畝種薯、百隻鵝、千袋菌+鄉村自有特色產業」,走產業扶貧路。依安縣打造「一鄉多業、一村一品」,發展紫花油豆角、瓜菜、小菇娘等特色產業,推動農產品往優勢上種、往特色上調;以養鵝雞豬牛羊等為重點,推動畜牧業提檔升級,實現產業收益疊加覆蓋。村民家的小菜園。
  • 滕州馬鈴薯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助推產業發展
    實施馬鈴薯產業創新驅動戰略為抓好馬鈴薯良種研發,界河鎮建成棗莊市首家馬鈴薯良種育繁推一體化基地,承擔中國農業科學院新品種試驗60個,自主研發「滕育一號」馬鈴薯種;升級改造組培中心400平方米、標準化網室1萬平方米,年培育脫毒種苗400多萬株、原原種800萬粒;在內蒙古建有擴繁基地3000畝,年產脫毒種薯1萬多噸,供應貴州
  • 田園春脫毒馬鈴薯種子開始預定了
    這樣的繁殖方式,就使得帶有病毒的種薯將攜帶的病毒傳染給了下一代。種薯的病毒會隨著時代延續而逐漸 增多,嚴重地影響產量和商品薯質量。而馬鈴薯的病毒在種塊上的分布並不是均勻的,薯肉上分布的多,而莖芽尖端分布的少或者沒有。
  • 依安縣:實施產業扶貧工程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自2016年以來,全縣上下聚焦「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全面實施產業扶貧工程,實現了多層覆蓋、交叉覆蓋、全面覆蓋。2019年,建檔立卡戶除正常土地收入外分別實現年人均產業增收828元、895元和1177元,年度同比分別為8%和31.5%。實施「半畝園、一畝種薯、百隻鵝、千袋菌+鄉村自有特色產業」鞏固提升工程。
  • 秋馬鈴薯能做種薯嗎?
    秋馬鈴薯可以做種薯,它主要是供給春季播種來用,尤其是二作區的馬鈴薯種植,但前提條件是種好秋季馬鈴薯,讓它自然成熟後來做種薯。二作區馬鈴薯種植是採用春季種薯來自秋季,秋季種薯來自春季的種植,自然成熟後來做種的。所以種好秋季馬鈴薯,用它作春季的種薯是非常重要的。
  • 讓「永不落幕的馬鈴薯節」成為滕州馬鈴薯 產業發展新高地
    節會突出滕州馬鈴薯產業優勢和滕州文化元素,設立了網上展廳、網上商城、網紅直播、電子會刊等板塊,融合VR技術、視頻直播、圖片展示、文字描述等多元手段,將滕州厚重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馬鈴薯產業發展等精彩呈現,充分展示了滕州「班墨故裡」的文化底蘊及城市發展的嶄新面貌。二是內容豐富、特色突出。
  • 從「土豆豆」到「金蛋蛋」 嵐縣推進馬鈴薯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近年來,嵐縣將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作為全縣扶貧主導產業,以打造「全國馬鈴薯主食化開發第一縣」、「山西馬鈴薯第一縣」為目標,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拓寬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空間,初步形成了「土豆種—土豆花—土豆品—土豆宴」全產業鏈經濟。
  • 重慶豐都縣引進滕州脫毒馬鈴薯 產量頗豐
    2018年,以魯渝東西部扶貧協作為契機,豐都縣與山東省棗莊市結為幫扶對子。為助力豐都產業發展,棗莊市下轄的滕州市向豐都提供了15噸脫毒馬鈴薯種薯,在武平、包鸞、三建、高家4個鄉鎮進行試種,短短兩年時間,滕州馬鈴薯已成為豐都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2020年,全縣27個鄉鎮共種植脫毒馬鈴薯1.8萬畝,產量達4.16萬噸,帶動貧困戶戶均年增收6000餘元。
  • 探訪「中國馬鈴薯之鄉」:無限「薯光」在西吉
    「苦甲天下」是西吉曾經的寫照,這片貧瘠的土地是我國扶貧開發的發源地,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馬鈴薯,曾經是寧夏西海固地區貧困群眾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物。  風沙、烈日、黃土,惡劣的自然環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困境,卻也更適合馬鈴薯的種植生長。  馬鈴薯傳入中國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西吉縣種植也有300多年。
  • 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克山:「黑土明珠」放異彩綠色克山譜新篇
    經濟視野網8月28日電(裴振萍 王超)黑龍江省克山縣位於黑龍江省西部、齊齊哈爾市東北部,幅員面積3320平方公裡,耕地面積302萬畝,轄7鎮、8鄉、122個行政村,總人口50萬,是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中國高蛋白大豆之鄉、國家重點商品糧基地縣、全國造林綠化模範縣。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腹地,被譽為「黑土明珠」。
  • 張承馬鈴薯的引進路線圖
    這段描寫中提到的「土芋」,從根蔓形狀、外觀顏色到烹食方法,與現代馬鈴薯近乎無異,可以推斷出徐光啟當日所見所食之「土芋」很可能就是今天的馬鈴薯。 也有部分學者認為以上記載的「土豆」並非今天的土豆,馬鈴薯最早傳入我國時間應為18世紀前後。但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馬鈴薯最早傳入我國時間應為萬曆年間。
  • 從「土豆豆」到「金蛋蛋」,嵐縣推進馬鈴薯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近年來,山西嵐縣將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作為全縣扶貧主導產業,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拓寬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空間,初步形成了「土豆種—土豆花—土豆品—土豆宴」全產業鏈經濟。  嵐縣將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與脫貧攻堅同步推進,成立了馬鈴薯產業發展領導組,實行「一名縣級領導主抓,一個工作班子運作,一批專家團隊技術支持,一系列配套政策推動,一大批經紀人隊伍服務」的「五個一」工作機制。  為推動馬鈴薯產業發展,嵐縣三年內整合各類涉農資金3億餘元,用於種薯繁育、標準化基地建設、品牌宣傳、「三品一標」認證、科技創新、種植保險等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
  • 陝西富平大力發展柿子產業 探索精準扶貧新模式
    活動現場12月8日下午,為了積極發揮企業在「精準扶貧」攻堅戰中的帶頭引領作用,助力富平柿子百億產業發展,響應陝西省委省政府「3+X(國企、高校、醫院+民營企業)」扶貧推進會的要求,由大方集團(西安)控股有限公司承辦的「開創精準脫貧、產業創富新模式 」發展論壇暨富平天璽柿子小鎮「柿柿紅
  • 「央視網」「薯」你行 看小土豆如何發展成大產業
    9月24日至28日,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在甘肅定西召開,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馬鈴薯主產縣代表和國內馬鈴薯種植研發加工銷售的企業代表齊聚定西,以「薯」為媒,探討馬鈴薯產業發展大計,推動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薯」你行 助脫貧 促發展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村的一處馬鈴薯種植基地民以食為天。
  • 豐都:今年種植滕州脫毒馬鈴薯1.8萬餘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6月27日6時訊(通訊員 李達元 李玉婷)近日,筆者從重慶市豐都縣農業農村委獲悉,今年該委在全縣27個鄉鎮繼續擴大滕州脫毒馬鈴薯種植,種植面積為18474.32畝。馬鈴薯是豐都縣東西協作產業扶貧的一大工作亮點,2019年該縣引進滕州脫毒馬鈴薯示範種植3000畝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