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70年,英雄氣鼓蕩天地間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引發熱烈反響
■解放軍報記者 單慧粉
走進時光深處,總會發現歲月的印跡。
70年前的金秋,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光影無言,歷史有聲。10月19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以下簡稱「軍博」)舉辦的「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開幕。540餘張照片、1900餘件文物集中展出,其中824件珍貴文物首次揭開神秘面紗。主題展覽正式對公眾開放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普遍好評,引發持續參觀熱潮。氣勢磅礴的布展與神情專注的觀眾,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聆聽,跨越時空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
12月的北京,寒風凜冽,卻抵擋不住觀眾的熱情。每天開館前,軍博門前等候參觀的人們都會排起長龍。人群中,白髮蒼蒼的王敏引起記者的注意。和許多志願軍老兵的子女一樣,前來觀展的王敏,只為感受父輩崇高的信仰和一往無前的力量。
1950年,三八線,晝和夜被炮火一次次撕裂,天空被血與火染紅。一場戰火猝不及防地燒到初生的共和國國境線上。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展廳起始,以時間軸為序,清晰呈現著黨中央從1950年10月1日至19日期間每天關於出兵援助朝鮮的部署安排,可見決策出兵之艱難。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戰場環境艱險,敵我力量懸殊,武器裝備落後,打贏戰爭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志願軍將士敢打必勝的信念!」在高高懸掛的100面印有志願軍部隊番號的旗陣中,86歲的志願軍老兵張漢傑找到自己當年所在部隊的旗幟,含淚講述那個炮火連天的歲月。
1950年11月27日,大雪紛飛,寒風徹骨,氣溫驟降至-30℃。叫囂著「要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美軍主力部隊闖入志願軍伏擊地域,著名的長津湖戰役就此打響。
「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這是志願軍戰士宋阿毛留在長津湖陣地上的一首絕筆詩。當時,他所在的連隊官兵衣著單薄,潛伏在雪地裡一動不動,最後全連125人以俯臥戰壕的戰鬥姿勢全部壯烈犧牲,成為永不後退的冰雕群像。
是役,志願軍全殲美軍大名鼎鼎的「北極熊團」。如今,「北極熊團」團旗作為戰利品收藏於軍博,並在此次展覽中展出。
「無數志願軍官兵以生命履行了對祖國和人民的承諾,他們的英名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間。」在經過鏖戰長津湖的復原場景時,拄著拐杖的張漢傑立正敬禮,令人動容。周圍的觀眾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向老人表達深深的敬意。
首戰兩水洞、激戰雲山城、會戰清川江、鏖戰長津湖……一件件武器裝備實物,一張張珍貴歷史照片,一面面立功受獎旗幟,生動記錄著志願軍將士英勇戰鬥、克敵制勝的艱難歷程和不朽功勳。一股英雄氣,升騰天地間,穿越70年時空,依然激蕩人心。
銘記,閃耀在歷史天空中最閃亮的坐標
「指導員同志,我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7軍200師599團3營8連戰士楊渭清,向您報到!」11月16日上午,軍博專門舉辦了一場文物捐贈儀式。馬維華、楊渭清兩名曾在同一連隊出生入死的志願軍老兵在軍博相聚,他們眼含淚水、雙手緊緊握在一起。此情此景,讓人淚目。
1951年,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戰鬥中,馬維華帶領全連堅守陣地,擊退敵人多次進攻,一直堅守到增援部隊抵達。這場戰鬥,全連拼得僅剩21人。換防部隊到達後,馬維華奉命帶領19人撤離,當時年僅17歲的戰士楊渭清和另一位戰友與兄弟部隊進行交接。
一別69年,兩位老兵今年不約而同向軍博表達了捐贈文物意向。發現兩位老人來自同一連隊後,軍博特意在展廳為他們安排了這次重逢。捐贈儀式上,兩位老兵動情回憶了那段戰鬥經歷,表達了對戰友的深切懷念,共同向軍博捐贈了珍藏多年的21件文物。
共和國沒有忘記,人民沒有忘記。此次展覽,專門設置了「最可愛的人」專題展。表現英烈人物形象的白色浮雕,鐫刻英烈姓名的紅色玻璃幕牆及幕牆後陳列的200本英雄傳記等,紀念著那些用鮮血染紅金達萊的英雄們。
21歲的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槍口,26歲的邱少雲在烈火中永生,28歲的楊根思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在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先後有290餘萬志願軍將士入朝參戰,湧現出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197653名官兵壯烈犧牲。「當年,他們懷著滿腔熱血保家衛國,生命卻永遠定格在那炮火連天的時刻。」在志願軍女戰士解秀梅的畫像前,今年20歲的女兵王麗駐足良久。她說,烈士的事跡讓人沉思,也給人以力量,這次參觀更激發了她建功軍營的決心。
特級英雄黃繼光犧牲處挖掘出來的爆破筒殘體、被炸成50多段的電話線、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鑲滿彈片的枯樹幹、被炸成粉末的石頭……大量實物展品,是當年艱苦卓絕戰場的真實寫照。在上甘嶺戰役展區,市民齊女士被眼前還原的戰場場景和歷史物證所震撼,上小學的女兒在黃繼光堵槍口的油畫前悄悄問她:「他就是課本上那個明星嗎?」「是的。」齊女士回答,「這些最可愛的人,才是真正的明星。」
傳承,英雄傳人高擎戰旗披荊斬棘
「我們向志願軍英烈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9月27日,搭載第7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的空軍運-20運輸機飛行員與機場塔臺的空中對話,代表了全國人民的熾熱情感。
離家猶是少年身,歸來已是報國軀。2014年以來,我國先後迎回7批716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於瀋陽抗美援朝烈士紀念館。這次展覽,從韓國歸來的43件志願軍烈士遺物也相繼亮相,其中4枚志願軍印章幫助烈士找到了親人。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永遠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他們是國家的榮耀、民族的偶像。
17歲入朝作戰時拍攝的老照片、火神山醫院出具的出院證明、與醫護人員互致軍禮的照片……在展覽中,展出了4件與志願軍老兵張兆堂有關的物品。
站在展櫃前,張兆堂老人拿出黑白照片原樣展示給記者。「確診新冠肺炎後,我相當於又打了一仗,這一仗,我又打勝了。」老人說,志願軍將士敢打必勝的信念深深烙印在自己身上,他住院時給軍隊醫護人員講述戰爭年代的故事,和他們相互加油鼓勁。
今年年初,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疫魔,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除夕夜逆行出徵;駐鄂部隊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為打好武漢保衛戰建起一條不中斷的「鋼鐵運輸線」;疫苗研發,軍隊科研人員忘我投入分秒必爭……此次展覽專門開闢抗疫相關展區,「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獎章、火神山醫院一線醫護人員的抗疫日記本等一一展出。
接過英雄的接力棒,無愧戰旗的傳人。和70年前一樣,當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無懼生死披上戰袍、為國出徵,衝鋒在最危險的地方,用行動書寫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每個人都是一顆釘子,要牢牢釘在陣地上,天大的壓力也要頂住。」每天晚點名,第81集團軍某合成旅「松骨峰特功連」官兵都要齊聲背誦時任指導員楊少成在朝鮮戰場上做的最後戰前動員。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特級英雄楊根思的「三個不相信」精神,早已融入「楊根思連」官兵血脈,成為永不磨滅的戰鬥宣言。
「不立戰功,不下戰場!」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空降兵某部軍史館裡響起鏗鏘誓言,那是英雄傳人的又一次熱血出徵。
70載歲月洗禮,戰爭的硝煙沒入歷史塵埃,但歷史的記憶從未褪色。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重溫志願軍將士建立的不朽功勳,致敬譜寫了氣壯山河英雄讚歌的「最可愛的人」,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必將激發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攻堅克難的磅礴力量,風雨無阻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