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恨,招來憎恨。暴力,促成暴力。虛偽,換來虛偽。戰爭,鼓勵戰爭。愛,創造愛。
---美籍前蘇聯社會學家索羅金(P. A. Sorokin)
以安徒生之名,每兩年一度頒發的「國際安徒生大獎」(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被公認為童書界的「小諾貝爾獎」,歷來桂冠得主都具有時代性的指標意義,且對童書創作投入實至名歸的長久貢獻,堪稱終生成就獎。
莫裡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
1970年國際安徒生插畫獎得主
國內已引進的繪本作品《野獸國》、《在哪遙遠的地方》、《親愛的小莉》、《致我的兄弟》、《兔子先生和美好的禮物》
最新公布的2016年「國際安徒生大獎」得主,中國作家曹文軒獲作家獎,插畫獎則由德國女插畫家羅特勞特‧蘇珊娜‧貝爾納(Rotraut Susanne Berner)脫穎而出。
曹文軒這份名單於今年4月波隆納兒童書展的記者會上發布,將在今年8月於紐西蘭奧克蘭舉辦的「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 The Internatio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大會舉行頒獎典禮。
將文革經歷寫入童書的曹文軒,是第一位贏得「國際安徒生大獎」的中國作家,「曹文軒的書沒有掩飾人類的處境,它們承認,生活可能時有悲劇,兒童可能遭受苦難。」評審團這段評語,正切中「國際安徒生大獎」的精神---無論作家獎、插畫獎,無論透過文字、繪畫,都要讓孩子們看到世界的苦難真相,同時也看到人性光輝帶來的無限希望!
「國際安徒生大獎」誕生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婦女、兒童教育重建工作,安徒生大獎歷來得主大多經歷過納粹迫害的陰影、法西斯與共產黨等極權主義的壓迫,乃至伊朗、巴西的軍事獨裁,他們經歷過戰爭烽火中的生離死別,甚至被迫流亡異國,他們也清楚看見成人世界製造的悲劇,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聚合1966年至2014年曆來25 位得主的插畫傑作,回顧 「國際安徒生插畫大獎」半世紀以來的大師手筆,我們走進的絕對不是「天真無邪」的無菌室,而是像真正的現實,每一扇門背後都是充滿恐懼、憤怒、不安、暴力、危險的黑暗世界,所不同的是,門口都有天使,一再提醒孩子們: 絕對不要遺忘愛能創造愛的神奇力量!
這些大師都曾經與自己內心的孩子和解,更深知孩子的理解深度與彈性超乎大人一廂情願的認知。德國插畫家尤塔‧鮑爾(Jutta Bauer)說:「沒有任何議題對孩子過於沉重。」法國插畫大師湯米‧溫格爾(Tomi Ungerer)主張:「讓孩子面對恐懼,他們才知道如何克服恐懼。」美國插畫大師莫裡斯‧桑達克 (Maurice Bernard Sendak)更直言:「童書世界有很多禁忌。那些對於孩童所感所想的概念,都不是真實的。我們想讓孩子看兔寶寶、小白菜、藍天白雲之類的爛東西。這真是對付小孩的陰謀,現今仍是。如果總是假設孩童都是純真、沒有想法的話,那幹嘛還給他們東西讀?」
一一細品這些大師所畫所想,會發現他們多未自我設限「畫孩子看的畫」。他們忠於內心,為自己的信念而畫,為自我創作而畫,因此創作出不分老少、任何年齡都能受到感動、啟發的雋永之作。
這個世界不盡完美,這個世界千瘡百孔,探索真實的世界就是一種冒險。然而,對生命的體驗和認識,正是成長必須經歷的陣痛,於是,這些大師用他們的作品向我們招手:「來吧! 你有愛的力量作為盾牌!」
童話大師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的真實人生舞臺是19世紀,創立於1956年的「國際安徒生大獎」(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與安徒生「本人」確實沒有直接關係;不過,這項全球兒童文學最高榮譽的國際大獎以安徒生為名,正為效法、傳揚安徒生童話的精神。
「人生就是一個童話。我的人生也是一個童話。」安徒生曾經自述:「這個童話充滿了流浪的艱辛和執著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無定所,我的心靈漂泊無依,童話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燈!」
1835年,安徒生30歲,炙手可熱的成功劇作家,認真思索誰最需要他的創作?安徒生決定為故鄉丹麥的孩子,為和他一樣出身貧困的孩子,為沒有上學機會、沒有玩具、甚至沒有朋友的寂寞孩子寫童話。
從鞋匠和洗衣婦的兒子,到名垂青史的童話宗師,安徒生自第一本童話集《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後,創造出《國王的新衣》、《醜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樅樹》、《拇指姑娘》、《夜鶯》、《小錫兵》、《小美人魚》,乃至被改編為迪士尼動畫《冰雪奇緣》的《雪後》,無一不是家喻戶曉的名作; 兩百餘年來,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在全世界的印刷量超過荷馬、莎士比亞,僅次於《聖經》。
何謂安徒生童話的精神?安徒生以詩一般溫柔哀傷的文字,為孩子織造出可以看到美好未來的夢。著名的安徒生童話中文譯者葉君健曾指出,安徒生的作品傳達著「真理會戰勝虛偽,愛會壓倒恨,善淹沒惡,美克服醜。透過安徒生的筆,那些為真、善、美獻身的角色,都轉化成一首首美麗的詩,啟發人們通向生命最高的境界。」
「國際安徒生大獎」由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Her Majesty Queen Margrethe II of Denmark)贊助,歷屆桂冠得主皆由女王頒贈鑄有安徒生頭像的獎牌; 不過,「國際安徒生大獎」並非丹麥舉辦的國際大獎,而是由總部位於瑞士的「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 The Internatio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所主辦。
IBBY於1953年創立於瑞士蘇黎世(Zurich),今已發展為全球逾75個國家分會、秘書處設在瑞士巴塞爾(Basel)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且具有聯合報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認可的正式地位。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性兒童文學交流平臺,IBBY每兩年一度舉辦世界大會,並於會中頒贈「國際安徒生大獎」。IBBY會員國提出不同主題申請、爭取大會主辦權,因此各屆IBBY年會舉辦地不同,2016年在奧克蘭,前幾屆則是墨西哥城、倫敦、聖地牙哥、哥本哈根、澳門、開普敦等。
不過,IBBY終究和瑞士的地緣最深,「國際安徒生大獎」於1966年增設插畫大獎,第一屆得主瑞士插畫家阿洛伊斯‧卡瑞吉特(Alois Carigiet),正是IBBY創始成員之一。
「國際安徒生大獎」總部在瑞士、由丹麥女王贊助,創始人則是德國女記者暨作家吉拉‧萊普曼(Jella Lepman, 1891-1970)。
萊普曼生於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的猶太家庭,因納粹迫害而於1936年移民英國,為BBC以及美國廣播系統歐洲分部(ABSIE)工作。1945年10月,她以美國陸軍顧問身份,重返滿目瘡痍的德國,協助終戰之後的婦女與兒童再教育計劃。
「戰爭迫使孩子被剝奪童年地成長,單僅為孩子著想的理由,這個世界就再也不應該有戰爭!」萊普曼認為閱讀是促進國際諒解與和平的重要手段,戰爭中受害最深的是兒童,她希望以孩子為起點,為混亂的成人世界重建善良人性、構築光明未來,追求不再有戰爭與暴力的和平世界。
萊普曼深知閱讀有助於世界的未來主人明辨是非善惡、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優秀兒童讀物能陶冶孩子的心靈並發揮溝通力量,於是蒐集世界各國出版的最佳童書策劃一項展覽;這項行動獲得熱烈反響,也促成她於1949年在慕尼黑創辦「國際青少年圖書館」(International Youth Library)。
萊普曼以慕尼黑為基地,聚集志同道合的文化、教育、出版人士多次開會討論,「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的構想逐漸成型,終於在1953年於瑞士蘇黎世註冊創設IBBY。
IBBY的創立宗旨,在以童書為觸媒,增進國際間的相互瞭解,說服全人類: 各大洲、各種族不同膚色的孩子都是兄弟姐妹; 只要孩子能在他們的閱讀中擷取智慧片段,即使成長後也不遺忘的人生寶囊,這個世界就有了希望!
相信童書的使命與力量不亞於聖經,IBBY自1956年開始頒發「國際安徒生大獎」,鎖定IBBY大會舉辦的兩年之間出版的新書,頒獎給單本優秀童書作者,英國作家艾莉娜‧法瓊(Eleanor Farjeon) 《小書房》(The Little Bookroom)是1956年第一本獲頒「國際安徒生大獎」的童書作品,而後瑞典國寶作家林格倫(Astrid Lindgren)、德國作家凱斯特納(Erich Kastner)接續獲獎。
「國際安徒生大獎」執行三屆之後,調整獎項的頒贈方向,不再只著眼於單本童書,而就童書作家的終生成就、對童書的投入貢獻作整體評量,於1962年將「國際安徒生大獎」頒給著有《校舍上的車輪》、《薄荷街的旅行》、《六十個父親》等動人童書的荷裔美國作家邁德特狄揚( Meindert DeJong)。
1960年代的童書繪本風起雲湧,許多重要插畫家透過畫筆傳達的訊息力量,足可與作家的文字等量齊觀,不少IBBY的會員國當時都預計(或已經)設置插畫獎項,鼓勵更多優秀插畫家投入童書繪本創作。與時俱進的IBBY決定增設「國際安徒生插畫大獎」,從此,每兩年一度頒發的「國際安徒生大獎」都有兩位桂冠得主,分別是作家獎、插畫獎,自1966年沿襲至今。
「國際安徒生插畫大獎」頒發半個世紀以來,誕生25位插畫桂冠得主(不含2016年)。令人意外的是,安徒生的故鄉、「童話王國」丹麥,並不是最多得獎人的國度!
哪個國家才是「國際安徒生插畫大獎」的常勝軍?答案是「捷克斯洛伐克」。
歷來得主之中,1968年吉力‧唐卡(Jiri Trnka)、1988年杜桑‧凱利(Dusan Kallay)、1992年柯薇塔‧巴可維斯卡‧巴可維斯卡(Květa Pacovská)、2012年彼德‧席斯(Peter Sís)都是「捷克斯洛伐克」插畫家。
不過,「捷克斯洛伐克」早已成為歷史名詞。這個中歐國家成立於1918年,因「絲絨革命」而於1992年底和平解體,並自1993年1月1日起,成為「捷克共和國」及「斯洛伐克共和國」兩個獨立的國家。
四位得主的得獎年代,都還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時代,但除了吉力‧唐卡(1912-1969),其他三位插畫家都經歷了解體、獨立的歷史。若要細分,杜桑‧凱利生於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柯薇塔‧巴可維斯卡、彼德‧席斯的故鄉,則是捷克的布拉格。
捷克斯洛伐克領先,緊追在後的第二名是德國。事實上,若非本次參展者截至2014 年,否則1996年克勞斯‧恩西卡特(Klaus Ensikat)、2006年沃夫‧艾卜赫(Wolf Erlbruch)、2010年尤塔‧鮑爾(Jutta Bauer)等三位得主,再加上最新公布的2016年得主羅特勞特‧蘇珊娜‧貝爾納(Rotraut Susanne Berner),德國插畫陣營也是四位得主,完全不遑多讓!
名列第三的國家,各有兩位得主,丹麥、瑞士、英國、日本齊名。
「國際安徒生大獎」自第四屆開始調整為不以單本童書論成敗,而是得獎人長期以來投入於童書創作的貢獻,自此建立童書界小諾貝爾獎的崇高地位; 1966年開始增設的「國際安徒生插畫大獎」也沿襲此傳統,儼然頒予插畫家的終生成就獎。
正因如此,安徒生插畫大獎得主似乎都應該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2004年獲獎的荷蘭插畫家馬克思‧維特惠思(Max Velthuijs)最符合想像,81歲獲獎的他,是歷來最高齡的得主; 1976年獲獎的俄羅斯藝術家塔吉娜‧瑪莉娜(Tatjana Mawrina),時年76歲位居第二高齡,但是長壽的她在獲獎之後還繼續活躍二十餘載。
安徒生插畫大獎歷來得主,大多是五、六十歲的壯盛之年獲獎,自1966年至2014年,25位得主的平均年齡為57歲。
2014年獲獎的巴西插畫家羅傑‧米羅(Roger Mello)時年49歲,以及獲獎當時42歲的1970年得主莫裡斯‧桑達克 (Maurice Bernard Sendak)、40歲的1988年得主杜桑‧凱利(Dusan Kallay)都算是大師群中的少壯派。
奧地利插畫家莉絲白‧茨威格( Lisbeth Zwerger )1990年獲獎時36歲,年輕的女性插畫家贏得桂冠備受矚目; 但她還不是歷來最年輕的得主,1974年獲獎的伊朗插畫家法爾希德‧梅斯蓋理(Farshid Mesghali)年僅31歲,這樣的紀錄很難被超越。
「國際安徒生插畫大獎」向來以「小諾貝爾獎」著稱,但諾貝爾獎的比喻只為彰顯獎項的重要地位,兩大獎項的最大差異,在於安徒生大獎並沒有獎金,歷來得主獲頒的是鐫有安徒生頭像的金質獎牌、證書,以及安徒生大獎累積半世紀的崇高聲譽。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是全球獎金額度最高的獎項之一,即使礙於金融危機,諾貝爾獎金近幾年被迫縮水打八折,單項得主800萬瑞郎(折合人民幣548.5萬)的高額獎金依然令人豔羨。
IBBY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認可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為數有限的會費是唯一收入來源。早年IBBY有瑞士一家少兒慈善基金會資助,國際青少年圖書館也提供支持,但仍入不敷出,秘書處工作人員以及IBBY執行委員會遴選出的IBBY主席多是志願工作,憑著贊助以及滿腔熱情投入推動IBBY。
兩年一度評選、頒發「國際安徒生大獎」之外,IBBY也經常召開專題研討會,還設立IBBY殘疾青少年圖書文獻中心、出版季刊書鳥(Bookbird)、頒發IBBY朝日閱讀促進獎、發起國際兒童圖書日等,各類活動非常豐富。
本文轉自:閣林文創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請轉發並快快掃碼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