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你的眼球,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清代活佛文物大展!

2021-01-10 晶哥聊古玩

#藏傳佛教#此次展覽內容豐富詳細,主要講述藏傳佛教在清宮的流轉,展出了與清代活佛相關的文物和古籍文獻,呈現清朝政府對藏傳佛教的管理,突出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展覽標題「呼畢勒罕」取自蒙古語音譯,意為轉世或化身,是藏傳佛教轉世修行者在被正式被認定為活佛之前的稱謂。

展覽中展示了諸多藏傳佛教法器與儀式用品,清宮佛堂珍藏(包括養心殿、毓慶宮、慈寧宮、承德避暑山莊等),還首次展示了章嘉活佛生前檔案書信、勳章、私人用品、書法刺繡作品等,許多文物均為第一次亮相。

漢人所稱之為「活佛」,是指藏傳佛教各宗派宗教領袖產生方式-「轉世化身(藏語Tulku)」,此項傳統為藏傳佛教的特色,充滿了神秘的色彩。無論是「前弘期」(七至九世紀)或「後弘期」(十世紀末復興)佛教,藏區佛寺的領導承繼皆採師徒或家族制。十三世紀時噶瑪噶舉(Karma Kagyu)派教派領袖首先採用轉世制度,到十五世紀這種體制逐漸為各派採納,迄今仍系藏傳佛教領袖的主要傳承方式。

宗喀巴(Tsongkhapa, 1357-1419)於十五世紀創建格魯(Gelug)派,初期採師徒傳承後亦兼納轉世體制。十六世紀末,蒙古諸部陸續接受格魯派為主要佛教信仰,並將藏語Tulku譯為蒙語「呼畢勒罕(Khubilghan)」。滿族入關前,因蒙古部落影響而接觸藏傳佛教,入關後更扶植格魯派為滿、蒙、藏三族共同信仰。對於呼畢勒罕的承續,清廷曾建立完整的官方認證體制,透過正式冊封與定期納貢,由格魯派掌理蒙藏地區政教事務。

此次展覽共分四個單元。第一「清宮與活佛」,首先說明漢文「活佛」一詞之淵源。「活佛」從來就不是官方的用語,「呼畢勒罕」才是正式官方用語,是指「轉世化身(藏語Tulku)」。清代的檔案裡「達賴喇嘛的呼畢勒罕」,翻成現在的話語就是「找到的達賴喇嘛轉世化身、轉世靈童」。展覽也通過御製經序、內廷文物、藏地唐卡造像等,介紹清初諸帝與藏傳佛教的互動,以及格魯派的傳承發展。

本件宗喀巴金像為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清宮造辦處按照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禪進獻西藏〈宗喀巴像〉而制,當時製作了三尊,兩尊是紫金版,一尊是純金版。宗喀巴雙手胸前成說法印,手中各捻一莖蓮花;花頂左側託經,右側託劍,皆象徵智慧,亦說明黃教創教祖師為文殊化身。

此件宗喀巴像與一般的宗喀巴像不同之處在於,宗喀巴沒戴帽子,頭頂有傘蓋,傘蓋上有勝樂金剛,一般則是戴班智達帽。背光為菩提樹,周圍有空行母與天女。方形須彌座,以象徵文殊與勇猛的獅子護持。整件器物鑲嵌珠寶玉石,貴氣十足。

此尊三面六臂,左手主臂摟著佛母,是圖像尊格與藝術表現均難得之六品佛樓造像。乾隆皇帝建六品佛樓,體現其對格魯派尊神系統化的熱情投入。

第二單元「西藏的達賴與班禪」介紹西藏最重要的兩支格魯派活佛世系,例如五世達賴﹙1617-1682﹚供養過的「金嵌松石珊瑚壇城」、六世班禪﹙1738-1780﹚進獻《丹書克》(祝壽文)等殊勝文物;奏摺等文獻也呈現達賴、班禪與清廷互動的情況。

此座壇城以綠松石代表須彌山、四大部洲、七金山、日、月等,周繞以珊瑚串,乃順治年間五世達賴供養於西黃寺,章嘉呼圖克圖又請入內廷供養者。全器金屬作工之繁密,乃至珊瑚、松綠石的質材,均屬上乘。

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禪(1738-1780)應乾隆皇帝之邀,赴北京出席其七十歲壽誕祝賀活動。此份《丹書克》(祝壽文)由六世班禪當年八月二十日寫於熱河的須彌福壽之廟,內容是對乾隆皇帝過往十一世轉世的祈請。文中,他自述這是他見到乾隆皇帝時內心所感。

《班禪源流》組畫為後藏著名畫師、新勉派創始人卻英嘉措所創繪。此件二世班禪筆描與敷色相當細膩,為目前已知最早版本。

第三單元「安多章嘉國師與蒙古哲布尊丹巴」介紹了清代在內蒙與外蒙最高地位的兩位格魯派活佛。「扎嘛嚕手鼓」為歷輩章嘉手持聖物;《清文全藏經》為三世章嘉﹙1717-1786﹚主持十八年才完成的譯經大工程,其長期駐錫五臺山,《五臺山聖境唐卡》呈現文殊道場五臺山中藏傳佛教興盛的情況。另外展覽還首次公開蒙藏委員會保存的七世章嘉生前使用的佛像法器等。

乾隆三十七年(1772),高宗以蒙、藏、漢文《大藏經》皆已刊行,獨闕滿文,遂請三世章嘉呼圖克圖主持譯經,五十五年(1790)完成,共一○八函,初刷十二套,現存兩套:一套存拉薩布達拉宮的三界殿,另一套則分藏兩岸故宮。

康熙二十七年(1688),蒙古準噶爾部入侵喀爾喀部,一世哲布尊丹巴(1635-1723)率喀爾喀部貴族歸順大清。自三十年冬(1691)至三十九年(1700),他受邀避難長駐北京。由這份康熙三十六年(1696)太子胤礽(1674-1725)呈康熙皇帝的滿文奏摺,可證康熙對哲布尊丹巴的重視。

肥短壯碩的憤怒相金剛手,三目圓瞪,齜牙咧嘴吐舌,具威嚇之勢,與觀音﹙慈悲﹚、文殊﹙智慧﹚合稱「三依怙」,表「勇猛力量」。鎏金明亮飽滿,手指、腳趾等細節富有彈性,為內蒙造像的精品。

嵌玉木座的屜內置《五福德經》玉冊,座上供奉銅鎏金藏式佛塔,覆下作三道圓階的尊勝塔,塔龕內亦彩繪尊勝佛母,塔座陰刻大象等動物,塔底刻十字金剛杵,刻線流暢,塔型圓渾,比例均衡,是蒙古一世哲布尊丹巴作坊的佳作。

第四單元「走近活佛的生活」。本單元除了展出清代活佛在個人修持、儀式法器等領域的文物外,特別找出了養心殿、毓慶宮、慈寧宮、以及避暑山莊文物。從這些文物足見駐京活佛與藏傳佛教對清室宗教信仰的深刻影響。

象牙及動物骨骼雕製成的髑髏五佛冠和瓔珞裙,是蒙、藏族年節法會時演舞喇嘛穿戴的服飾配件。冠上飾代表五方佛的梵文字母,腰間飾法輪、金剛杵,墜飾寶石、垂鈴,細緻華麗,為宮廷作坊製品,原貯藏於皇帝居住的養心殿。

左幅繪製的文殊菩薩頭戴五佛寶冠,騎獅而坐,法相莊嚴。設色明麗,繪製精謹,一絲不苟。由於兼採西洋光影法入畫,更增立體效果。據作者丁觀鵬款識,此畫與乾隆二十六年春時,乾隆帝瞻禮五臺山文殊菩薩聖像一事有關。而在右幅款識中,丁觀鵬特別提及乾隆皇帝於迴鑾後,親自以水墨摹寫成圖,再命丁觀鵬設色,全作費時七個月才大功告成。乾隆皇帝自詡為文殊菩薩在世間的化身,更親自摹寫五臺山的文殊菩薩法相,足證其對文殊菩薩有著特殊的宗教情感。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新展「呼畢勒罕」,呈現清代活佛文物與生活
    澎湃新聞獲悉,11月28日,「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特展以清代活佛相關文物為布陳內容,分「清宮與活佛」「西藏的達賴與班禪」「安多章嘉國師與蒙古哲布尊丹巴」「走進活佛的生活」四個單元,一以介紹清廷與各重要活佛間的互動,一以說明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位於臺北士林區,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研究重鎮。博物館始建於1962年,耗時3年完成,佔地面積近16公頃,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白牆綠瓦、依山傍水、氣勢恢宏、富有民族特色。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70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 瀋陽博物院推出多個線上展覽|瀋陽故宮|文物|博物館|文物展|臨展...
    、帥府等博物館客流量銳減,一些以室內展廳為主的博物館相繼閉館。  瀋陽故宮推出鏤月裁雲——院藏清代宮廷雕刻精品展、盛世典藏——瀋陽故宮博物院藏國寶展、曾在盛京——瀋陽故宮南遷文物特展、清前三京——興京 東京 盛京展、乾隆在盛京文物特展、清前歷史陳列、清代宮廷鐘錶展、院藏珍寶展
  • 展望2021| 文物特展「牛轉乾坤」,故宮呈現歷代人物
    2020年,一場突發的疫情除了打亂了社會生活節奏,國內主要博物館的展覽策劃也受到較大影響。牛年即將到來,展望新的一年,國內主要博物館一些大展計劃也陸續公布。澎湃新聞獲悉,2021年故宮博物院將推出原定於2020年推出的「往昔世相」特展,呈現故宮收藏的歷代人物畫,國內數十家文博機構還將共同策劃「牛轉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聯展」,並在春節期間展出。上海博物館等主要文物展館的新特展詳細計劃也將於近期公布。
  • 拿2000件文物交換日本100件文物,展期50年?臺北故宮闢謠
    陳其南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圖片來源:臺灣《自由時報》)【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據臺灣「東森新聞網」11日報導,有島內網民在社交平臺稱,臺灣決定用臺北故宮的2000件文物,換取日本的100件文物,交換展期長達50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日電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一周觀展指南|莫蘭迪「桌上風景」展北京,乾隆銅瓷臺北呈現
    本周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風格故事—乾隆年制琺瑯彩瓷特展」三大展覽相繼對外展出,其中「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展出的「西清四鑑」是官方最具規模的傳世銅器圖鑑。在北京,以「極簡」知名的義大利藝術大家莫蘭迪的中國首次個展「桌子上的風景」明天起在北京開展,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展則將於明天閉幕。
  • 拿著大陸的文物,卻對臺北故宮「下手」
    據臺媒報導稱:民進黨當局目前開始籌備將臺北故宮降級,原屬於「行政機構」的臺北故宮可能會在不久後降級成為「文化部」的下屬單位,還可能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者「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 改名就是割斷與大陸的聯結臺北故宮之所以叫「故宮」,這一名稱還要從1948年說起,當時臺北故宮裡絕大多數文物都是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每一件文物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精華。然而民進黨當局現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改名,就是要在歷史文化方面同大陸割裂,這是兩岸堅決反對的。
  • 2020臺北博物館大型藝術精品拍賣會圓滿閉幕
    2020臺灣大型藝術精品拍賣會於2020年7月29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圓滿閉幕。此次夏拍會以字畫為主,匯集近現代名家作品200多件。其中孔子美術館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家網會員雲大群先生作品《深山古寺圖》《奇峰夕照圖《春山訪友圖》三幅作品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大型拍賣會上分別以415萬、376萬、458萬多新臺幣成交。
  • 張泉靈抖音直播推薦:去山西、南京、臺北博物館一定要看這些文物
    近日,在抖音「雲遊博物館」活動上,文化大咖張泉靈走進直播間,向抖音用戶還原了湖南省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故事。與此同時,張泉靈還闡述了國內值得一去的博物館。張泉靈表示,博物館沉澱著人類的智慧,記錄著各行各業的歷史,故宮、山西省博物館、南京省博物館、臺北博物館等都是值得參觀學習的好地方。
  • 張泉靈抖音直播推薦 :去山西、南京、臺北博物館一定要看這些文物
    張泉靈表示,博物館沉澱著人類的智慧,記錄著各行各業的歷史,故宮、山西省博物館、南京省博物館、臺北博物館等都是值得參觀學習的好地方。每隔三個月故宮會拿出一部分最優質的書畫進行展覽,三個月後再收起來,但原畫出展可能會受展覽條件的影響。「故宮輪一遍書畫要二十幾年,所以能看就看,因為你不知道下次看要什麼時候。2017年,故宮展出了《千裡江山圖》,下一次看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除了故宮,湖南博物館、山西博物館、南京博物館、臺北博物館也各有千秋。張泉靈表示,遊覽山西博物館最好的方法是先看完場展,再去實地。
  • 「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在北京舉辦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在北京舉辦 來源:中新網
  • 北京故宮PK臺北故宮,真是一個有宮無寶,一個有寶無宮?
    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宮是我國重點文物展覽處,那麼臺北故宮裡面有什麼呢?在解放戰爭即將勝利的時候,國民政府從北京故宮、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地挑選貴重文物運轉臺灣,還有一批則是日本歸還的部分珍貴文物,都被放在了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是極具研究價值的。
  • 魅力臺北行,前往萬千文物聚集地,記錄中華文化成長的臺北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館對我有著無法抵禦的吸引力。裡面有太多無法估價的藏品,記錄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成長。這裡畢竟也是臺灣與大陸一脈相承的見證。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國民黨「立委」回應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26日,臺灣「文化部」在「立法院」教委會針對「如何推動後疫情時代博物館、美術館、表演藝術館舍及各文化館舍之數位策展、線上藝文、數位行銷與服務」進行專題報告,多位「立委」針對臺北故宮與「文化部」合併一事質詢。
  • 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伸向臺北故宮,島內輿論:何不乾脆把文物...
    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正伸向臺北故宮。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
  • 臺北遊記:101、臺北故宮博物館
    昨晚,我們去了臺北101觀賞夜景,或許是因為太高了,或許是因為與期待值有很大的差距,或許是因為隔著玻璃,並沒有覺得很壯觀或很美。個人覺得,或許在陽明山觀臺北夜景會更有FEEL呢!點擊翌日......今天睡到九點多起床,然後收拾行李,打個的搬去臺北的一家大酒店落腳。整頓好行李後,與兩個表妹一起去茶餐廳吃了粵菜(好感動,好多天沒吃米飯了,此時深刻認識到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廣東人),吃完飯後我們就去臺北故宮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館給人一種感覺是沉睡中的動物,靜止中可以隨時動起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