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此次展覽內容豐富詳細,主要講述藏傳佛教在清宮的流轉,展出了與清代活佛相關的文物和古籍文獻,呈現清朝政府對藏傳佛教的管理,突出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展覽標題「呼畢勒罕」取自蒙古語音譯,意為轉世或化身,是藏傳佛教轉世修行者在被正式被認定為活佛之前的稱謂。
展覽中展示了諸多藏傳佛教法器與儀式用品,清宮佛堂珍藏(包括養心殿、毓慶宮、慈寧宮、承德避暑山莊等),還首次展示了章嘉活佛生前檔案書信、勳章、私人用品、書法刺繡作品等,許多文物均為第一次亮相。
漢人所稱之為「活佛」,是指藏傳佛教各宗派宗教領袖產生方式-「轉世化身(藏語Tulku)」,此項傳統為藏傳佛教的特色,充滿了神秘的色彩。無論是「前弘期」(七至九世紀)或「後弘期」(十世紀末復興)佛教,藏區佛寺的領導承繼皆採師徒或家族制。十三世紀時噶瑪噶舉(Karma Kagyu)派教派領袖首先採用轉世制度,到十五世紀這種體制逐漸為各派採納,迄今仍系藏傳佛教領袖的主要傳承方式。
宗喀巴(Tsongkhapa, 1357-1419)於十五世紀創建格魯(Gelug)派,初期採師徒傳承後亦兼納轉世體制。十六世紀末,蒙古諸部陸續接受格魯派為主要佛教信仰,並將藏語Tulku譯為蒙語「呼畢勒罕(Khubilghan)」。滿族入關前,因蒙古部落影響而接觸藏傳佛教,入關後更扶植格魯派為滿、蒙、藏三族共同信仰。對於呼畢勒罕的承續,清廷曾建立完整的官方認證體制,透過正式冊封與定期納貢,由格魯派掌理蒙藏地區政教事務。
此次展覽共分四個單元。第一「清宮與活佛」,首先說明漢文「活佛」一詞之淵源。「活佛」從來就不是官方的用語,「呼畢勒罕」才是正式官方用語,是指「轉世化身(藏語Tulku)」。清代的檔案裡「達賴喇嘛的呼畢勒罕」,翻成現在的話語就是「找到的達賴喇嘛轉世化身、轉世靈童」。展覽也通過御製經序、內廷文物、藏地唐卡造像等,介紹清初諸帝與藏傳佛教的互動,以及格魯派的傳承發展。
本件宗喀巴金像為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清宮造辦處按照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禪進獻西藏〈宗喀巴像〉而制,當時製作了三尊,兩尊是紫金版,一尊是純金版。宗喀巴雙手胸前成說法印,手中各捻一莖蓮花;花頂左側託經,右側託劍,皆象徵智慧,亦說明黃教創教祖師為文殊化身。
此件宗喀巴像與一般的宗喀巴像不同之處在於,宗喀巴沒戴帽子,頭頂有傘蓋,傘蓋上有勝樂金剛,一般則是戴班智達帽。背光為菩提樹,周圍有空行母與天女。方形須彌座,以象徵文殊與勇猛的獅子護持。整件器物鑲嵌珠寶玉石,貴氣十足。
此尊三面六臂,左手主臂摟著佛母,是圖像尊格與藝術表現均難得之六品佛樓造像。乾隆皇帝建六品佛樓,體現其對格魯派尊神系統化的熱情投入。
第二單元「西藏的達賴與班禪」介紹西藏最重要的兩支格魯派活佛世系,例如五世達賴﹙1617-1682﹚供養過的「金嵌松石珊瑚壇城」、六世班禪﹙1738-1780﹚進獻《丹書克》(祝壽文)等殊勝文物;奏摺等文獻也呈現達賴、班禪與清廷互動的情況。
此座壇城以綠松石代表須彌山、四大部洲、七金山、日、月等,周繞以珊瑚串,乃順治年間五世達賴供養於西黃寺,章嘉呼圖克圖又請入內廷供養者。全器金屬作工之繁密,乃至珊瑚、松綠石的質材,均屬上乘。
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禪(1738-1780)應乾隆皇帝之邀,赴北京出席其七十歲壽誕祝賀活動。此份《丹書克》(祝壽文)由六世班禪當年八月二十日寫於熱河的須彌福壽之廟,內容是對乾隆皇帝過往十一世轉世的祈請。文中,他自述這是他見到乾隆皇帝時內心所感。
《班禪源流》組畫為後藏著名畫師、新勉派創始人卻英嘉措所創繪。此件二世班禪筆描與敷色相當細膩,為目前已知最早版本。
第三單元「安多章嘉國師與蒙古哲布尊丹巴」介紹了清代在內蒙與外蒙最高地位的兩位格魯派活佛。「扎嘛嚕手鼓」為歷輩章嘉手持聖物;《清文全藏經》為三世章嘉﹙1717-1786﹚主持十八年才完成的譯經大工程,其長期駐錫五臺山,《五臺山聖境唐卡》呈現文殊道場五臺山中藏傳佛教興盛的情況。另外展覽還首次公開蒙藏委員會保存的七世章嘉生前使用的佛像法器等。
乾隆三十七年(1772),高宗以蒙、藏、漢文《大藏經》皆已刊行,獨闕滿文,遂請三世章嘉呼圖克圖主持譯經,五十五年(1790)完成,共一○八函,初刷十二套,現存兩套:一套存拉薩布達拉宮的三界殿,另一套則分藏兩岸故宮。
康熙二十七年(1688),蒙古準噶爾部入侵喀爾喀部,一世哲布尊丹巴(1635-1723)率喀爾喀部貴族歸順大清。自三十年冬(1691)至三十九年(1700),他受邀避難長駐北京。由這份康熙三十六年(1696)太子胤礽(1674-1725)呈康熙皇帝的滿文奏摺,可證康熙對哲布尊丹巴的重視。
肥短壯碩的憤怒相金剛手,三目圓瞪,齜牙咧嘴吐舌,具威嚇之勢,與觀音﹙慈悲﹚、文殊﹙智慧﹚合稱「三依怙」,表「勇猛力量」。鎏金明亮飽滿,手指、腳趾等細節富有彈性,為內蒙造像的精品。
嵌玉木座的屜內置《五福德經》玉冊,座上供奉銅鎏金藏式佛塔,覆下作三道圓階的尊勝塔,塔龕內亦彩繪尊勝佛母,塔座陰刻大象等動物,塔底刻十字金剛杵,刻線流暢,塔型圓渾,比例均衡,是蒙古一世哲布尊丹巴作坊的佳作。
第四單元「走近活佛的生活」。本單元除了展出清代活佛在個人修持、儀式法器等領域的文物外,特別找出了養心殿、毓慶宮、慈寧宮、以及避暑山莊文物。從這些文物足見駐京活佛與藏傳佛教對清室宗教信仰的深刻影響。
象牙及動物骨骼雕製成的髑髏五佛冠和瓔珞裙,是蒙、藏族年節法會時演舞喇嘛穿戴的服飾配件。冠上飾代表五方佛的梵文字母,腰間飾法輪、金剛杵,墜飾寶石、垂鈴,細緻華麗,為宮廷作坊製品,原貯藏於皇帝居住的養心殿。
左幅繪製的文殊菩薩頭戴五佛寶冠,騎獅而坐,法相莊嚴。設色明麗,繪製精謹,一絲不苟。由於兼採西洋光影法入畫,更增立體效果。據作者丁觀鵬款識,此畫與乾隆二十六年春時,乾隆帝瞻禮五臺山文殊菩薩聖像一事有關。而在右幅款識中,丁觀鵬特別提及乾隆皇帝於迴鑾後,親自以水墨摹寫成圖,再命丁觀鵬設色,全作費時七個月才大功告成。乾隆皇帝自詡為文殊菩薩在世間的化身,更親自摹寫五臺山的文殊菩薩法相,足證其對文殊菩薩有著特殊的宗教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