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往事#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西文化的相互滲透,人們開始逐漸跟隨潮流,過期了西方的節日。最為人們追隨的,便是這2月14日的情人節。這天是西方國家為了紀念瓦倫丁和典獄長女兒的愛情所設立的節日。在這個節日傳入中國後,很多小情侶便也開始跟著「過節」了,並以此來紀念他們的愛情。
但與此同時,很多人也開始注重我們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而且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國的情人節是農曆的七月初七,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七夕節,但其實,這是千百年來人們的一種誤解,七夕節並不是真正的情人節。
七夕節,在古代被稱作「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是指女子拜祭紡織高手、女紅大師織女以乞求心靈手巧的意思。這在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而且,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七夕節只是與牛郎織女的故事有關,加上古代文人的描繪,最著名的如宋代詩人秦觀在《鵲橋仙》詩中描寫這一天「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就這樣,七夕節慢慢的有了情人節的味道。
但其實,七夕節並不是中國真正的情人節,元宵節才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農曆春節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也是第一個月圓之夜。
元宵節這天,會有很多的男男女女相約,他們會一起逛廟會、鬧市,猜燈謎,賞花燈,看舞龍舞獅,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好不熱鬧。而關於元宵節,我們的著名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曾這樣寫道: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詩最能體現當時元宵節晚上燈火輝煌、盡情狂歡的景象,特別是最後一句,講的是一對戀人在這一天一起遊戲玩耍又互相牽掛的愛戀之情。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著名的詩人歐陽修也寫了這樣的一首詞,用來表達元宵節才是中國的情人節,他曾在《生查子·元夕》中這樣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眾所周知,古代的未婚少女在平時是足不出戶的,而元宵燈會卻剛好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的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因為在元宵節這天,未婚男女可以破例允許結伴出門看燈賞玩,很多男男女女都是藉此機會來尋找自己的心上人,擦出愛的火花,因此,元宵節這天也就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
所以,雖然元宵節的由來不是為了撮合男女相會,但從習俗來看,元宵節比七夕節更具有「中國情人節」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