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爾|一個消費時代的靈魂偶像

2021-02-17 頂尖畫稿


安迪·沃霍爾青年

他1928年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斯堡,是捷克移民的後裔,生長在一個貧民區。小時候,由於家境貧窮、身體瘦弱不得不閉門不出躺在床上度日,但是他的母親給了他大量關愛,不時找來彩色雜誌、漫畫,他喜歡塗塗畫畫,他的母親也非常鼓勵她,這些無形中影響了他的藝術道路。

在他21歲時,為了圓藝術家的夢想去了紐約,但社會的現實不得不讓他低下了頭。為了謀生,他成為一名商業插畫師。為了省錢,他不斷搬家,與不同的室友同住,一度,曾跟17個人住在一個地下室裡。那些日子,蟑螂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住過的每一間公寓都有一大堆蟑螂。一次,他帶著作品集到《時尚芭莎》雜誌辦公室,誰知拉開作品集拉鏈,蟑螂便爬了出來。這樣的經歷讓他感到羞辱不已。他明白要在美國的視覺藝術上獲得成就,就必須讓人們看到他知道他的存在,大眾傳媒給了他許多啟示。

很快他的藝術天賦與獨有的風格開始為商業社會所認同,廣告商們喜歡他充滿幻想的構思、細膩的畫作、帶著墨漬的線條、可愛而古怪的手寫字體,他開始擁有大量獎項,包括在1954年獲得的美國平面設計學會接觸成績獎,1956年和1957年連續獲得藝術指導人俱樂部獨特成就獎和最高成就獎,這時候他的年收入已逾10萬美金,在當時已相當不菲,但他仍希望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

1956年,他28歲,他向紐約現代博物館(MoMA)送去展品,卻被MoMA無情拒絕。在拒信中,MoMA表示,經過博物館的會議探討之後,他們不能展示一件「只剩下不流暢」的作品,因為「這對於其他作品而言是不公平的」。而今天,MoMA共藏有168件他的作品。

1956年,MoMA拒絕了他送去的展品《鞋》

他是【安迪·沃霍爾】

他的青年時期,為了謀生形成了自己的商業藝術風格。

他的早期創作

沃霍爾的第一件創作是可口可樂。緊接著,有著番茄、牛肉、蛤蜊等多種口味的金寶濃湯罐頭也進入了他的繪畫領域。沃霍爾在自己熱愛的商業範疇找到了一種絕佳的表現方式,將物質時代的商品變成可以於畫廊展出的藝術,用以反應消費革命時期的50年代。

可口可樂

安迪·沃霍爾的《花》可謂波普藝術的經典之作,沃霍爾在《花》中捨棄傳統的透視畫法,令作品可以不同的方法擺放。「花」系列始於1964年夏天,當時沃霍爾已經36歲,但對於他的藝術生涯來說,他還只是個新銳藝術家,此時的他正為同年11月於利奧·卡斯底裡藝廊舉行的首個個展作準備。此次個展反應熱烈,所有作品於數天內迅速售罄,是為沃霍爾藝術生涯的重要裡程碑,而《花》亦成為沃霍爾筆下最獲推崇的作品,不單展現其捕捉美感的能力,更反映出他把普通裝飾圖案改造成永恆標誌的視野。

沃霍爾在1970年時依舊在創作「花」系列,此時的他已經42歲,對於藝術家而言這是作品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比較兩個階段的畫作,可以明顯看到早期「花」系列畫布中的花朵一躍而出,與蓋滿草的黑白背景形成強烈對比,所用底子的材料是畫布。而到後期,而「花」系列則帶來清新的氣色,一改前作風格,變得歡欣愉悅,所用底子的材料也變成了織紋紙。

花朵系列1964年作

成交價:147萬元;2014佳士得(上海)

花朵系列1970年作

成交價:33.7萬元;2014佳士得(上海)

這是同一主題前後畫作的比較,而安迪·沃霍爾最具代表的是其名人肖像系列作品。這一系列作品跨度之大,創作時間之長,從瑪麗蓮·夢露、約翰·列儂,到伊莉莎白、毛主席。這裡就以「瑪麗蓮·夢露」和「毛主席像」為切入點,來比較肖像系列作品的早晚期差異。

瑪麗蓮·夢露的頭像,是沃霍爾肖像系列作品中最令人關注的一個母題,也算是最初的肖像系列作品。在影星瑪麗蓮·夢露(1926-1962)香消玉殞後不久,安迪·沃霍爾便開始創作以夢露為主體的圖像。他利用吉恩·考爾曼為1953年的電影《尼亞加拉瀑布》所拍的一幅黑白照片製作了一個模版用來進行絲印。他經常採用這一技法將攝影圖像移印到畫布上。四個多月的時間裡,沃霍爾根據考爾曼的照片完成了二十多幅圖像。對於藝術品,人們通常期待其是單一獨特的,沃霍爾卻將同一圖像重複並置,並稱之為「裝配流水線效應」,反映出在一個批量複製和大眾傳媒無所不在的世界中,他對傳統藝術觀的批判性思考。其創作於1964年的《TurquoiseMarilyn》在2007年時以800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

1964作,《TurquoiseMarilyn》

而「毛主席像」系列是沃霍爾在七十年代中最重要的創作宣言。經過多年的潛伏及沉思,在報上得悉毛澤東是在世最出名的人,啟發了他新一輪的藝術思考,於是重返工作室再次創作,把毛主席的肖像加入其「巨星」系列中,與廣為人知的瑪麗蓮·夢露、貓王及伊莉莎白·泰萊的作品並列。沃霍爾選擇以毛澤東為創作主題,完全與政治意圖無關,而是因為毛澤東在中國及外國皆充滿傳奇色彩。沃霍爾認為中國的政治宣傳手法,以及有如平等主義美學般不斷重複而又統一的影像和訊息,根本就是普普藝術的革命,與他的創作理念互相呼應、如出一轍。不過,能查到最貴的「毛主席像」系列的作品也只有於1972年創作的,在2010佳士得香港春拍中以662萬港元的價格成交。所以並非創作時期越晚的作品就越貴。

1972年作,《毛澤東》

個人市場價值

安迪·沃霍爾的藝術作品,往往以千萬美元甚至上億美元成交。他是與畢卡索等同級的藝術品市場頂尖代表人物。2012年,他的作品曾以3.8億美元的年度成交額位居當年藝術家拍賣成績排行榜榜首,將畢卡索拉下馬來。

安迪·沃霍爾徹底打破了「越是稀缺的作品價值越高」的慣常說法,他的作品以「重複、重複再重複」為宗旨,但這位波普藝術之王在拍賣市場上的輝煌表現是該藝術流派中任何其他藝術家的拍賣紀錄都無法比擬的。對於他的作品,哈羅德·羅森伯格曾戲謔地說:「麻木重複著的坎貝爾湯罐組成的柱子,就像一個說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話。」

作品價格TOP10

安迪·沃霍爾高價位作品都集中在1962-1964年之間,此時他正值35歲的黃金年齡,也是藝術家作品從青年走向成熟的階段。重複印刷是這些作品的共通點。

安迪·沃霍爾是自我製造繁衍的產品,他的傳播是其自我特徵,包含了他的所有的活動和生命本身;作為複雜的興趣和荒誕的行為的綜合體,他實踐著時代的熱情、欲望、野心和幻想;他創造了一個廣泛感知世界、實驗性世界、平民化世界、非傳統經驗世界、反精英反貴族的世界。這是人們不情願接受的安迪·沃霍爾的真正價值,也是他終究沒有被真正認識的原因。安迪·沃霍爾的最大的價值是他用一生的實踐完成了對傳統的藝術價值和社會秩序的反諷和不屑,用虛幻的表象戰勝他不情願的、殘酷無情的、沒有人性的真實世界。而真正的諷刺是在他離世後,他已經成為新的更大的更空虛的現實中的偶像,他的不屑本身已經成為後世的經典。真正的藝術家的悲劇不在其生前而在其死後,成功的命運總是走向其反面,你曾有多麼輝煌,你就將會變得多麼無聊。這是他的作品價格一路飆升的註解。

他的成功不僅限於他在拍賣市場締造的驕人成績,而是由他影響的一代藝術家。這些藝術家有的是如今藝術市場最受追捧的寵兒;有的更是直接以他的形象作為題材創作,其代表之一就是曾梵志,其於2004年作的《安迪·沃霍爾肖像》在2014年保利香港以1947萬港元的價格成交,比沃霍爾本人的畫作價格還高。此外,作為一個消費時代的靈魂偶像,「安迪·沃霍爾」早已變成了這個消費時代的標誌,如今走到哪都可以看到沃霍爾的印刷品。

圖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安迪·沃霍爾的「牛」來到上海,見證浮華激進的波普時代
    安迪·沃霍爾 ,藝術家、印刷家、攝影師,波普藝術的開創者之一。2021年1月1日,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用展覽 「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迎接新的一年,向觀眾展現安迪·沃霍爾是如何將消費的、日常的變為藝術的,包括《奶牛》系列,最著名的《瑪麗蓮》系列等,呈現其浮華而激進的波普時代。
  • 安迪·沃霍爾的商業秘密
    沃霍爾在自己熱愛的商業範疇找到了一種絕佳的表現方式,將物質時代的商品變成可以於畫廊展出的藝術,用以反應消費革命時期的50年代。瑪麗蓮·夢露的頭像,是沃霍爾肖像系列作品中最令人關注的一個母題,也算是最初的肖像系列作品。在影星瑪麗蓮·夢露(1926-1962)香消玉殞後不久,安迪·沃霍爾便開始創作以夢露為主體的圖像。他利用吉恩·考爾曼為1953年的電影《尼亞加拉瀑布》所拍的一幅黑白照片製作了一個模版用來進行絲印。他經常採用這一技法將攝影圖像移印到畫布上。
  • 安迪·沃霍爾的那個時代
    在大學畢業之後,安迪離開匹茲堡來到紐約,他想要成為一名傑出的商業插畫家,《Glamour》雜誌率先採用了他的插圖,但這並未讓他一舉成名,反而因為一次廣告的誤印,他開始將錯就錯叫自己安迪·沃霍爾。這個時候他依然在不斷尋找機會得到麥迪遜大道上廣告商的青睞,他喜歡待在附近的咖啡館Serendipity 3裡,這是一個好萊塢明星經常會出沒的去處,瑪麗蓮·夢露甚至在這裡有自己的專屬桌子,而安迪不僅可以坐在其中靜靜觀察大明星的一舉一動,還可以用畫作來換取冰淇林和甜點,這裡的老闆也是最早賞識安迪畫作的人,他幫助安迪在咖啡館舉辦自己的展覽,僅賣25美元,那是50年代初,在60年後的今天是絕對無法想像的事情
  • 藝術圈史上營銷自己爆紅第一人安迪·沃霍爾
    利用媒體來完成自身的改變,有些人甚至說「他曾經就預感,我們現在的生活是以名人驅動的消費主導型社會。」就現在網紅泛濫的時代,還挺符合當下社會的現狀。安迪·沃霍爾的影響力無處不在,從電視真人秀到雜誌,他的圖像讓人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熟悉感。
  • 安迪·沃霍爾與他的商業快餐藝術
    對於那些夢碎紐約的人來說,安迪·沃霍爾顯然是一個時代的幸運兒,鮮花、獎牌、時尚活動、明星般出場、螢光燈下閃亮的擺拍等等,都讓人無比豔羨。 回顧歷史,可以看出安迪·沃霍爾在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幾個主要因素。
  • 新年伊始,探索由靜至動的「安迪·沃霍爾」
    繞過這面牆所開啟的是一個複製技術和大眾傳媒的瘋狂時代,創作於1985年的9幅《金寶湯罐頭》系列作品,仿佛在質問:「藝術的獨創性是必要的嗎?」,此後,沃霍爾開始運用充斥於消費社會中的日常物品(商品)和大眾傳媒中的圖像進行創作,並在創作方式上從繪畫轉向具有商業性質的絲網印刷。
  • 2021,來這兒與安迪·沃霍爾約一場?
    本次展覽通過72件作品展現了安迪·沃霍爾最具象徵性的創作——以肖像作品折射時代性和大眾藝術趣味;以「靜物」系列作品呈現消費社會和當代生活的不同面貌;而豐富的攝影、海報和影像作品則展現了安迪·沃霍爾在藝術、廣告和設計等諸多領域的極大創造力及影響力。
  • 安迪·沃霍爾的哲學 (新聞稿)
    2008年8月6日,是安迪·沃霍爾誕辰80周年的紀念日,海外相關紀念活動正火熱展開,在北京、上海的「安迪沃霍爾在中國」攝影展也頗受好評,而本書的恰時出版,將會極大地促進國人對安迪·沃霍爾藝術創作觀念及人生觀念的理解,從而迎接中國「波譜時代」的到來。  安迪·沃霍爾是誰?
  • 為什麼安迪·沃霍爾的藝術裡,全都是工業食品?
    原因或許在於,安迪·沃霍爾敏銳地捕捉到了時代的變遷和節奏。上世紀60年代稱得上是歐美各國的「黃金時代」:戰爭的陰霾已經遠去,財富大量積累、工業日漸發達,每個人都相信商業與消費能夠帶來更好的生活。社會風氣的轉變同樣影響著藝術:意蘊深厚、高高在上的精緻藝術被拉下馬來,人們期待著一種更流行、更直接的大眾藝術的出現。
  • 安迪·沃霍爾|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8.6-1987.2.22攝影|導演|藝術家1928年8月6日,安迪·沃霍爾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斯堡,是捷克移民的後裔,生長在一個貧民區。1945年至1949年,他在卡內基理工學院學習藝術,獲得圖形設計學士學位。
  • 說到安迪·沃霍爾時的老三樣是不是也該換換了
    這是安迪·沃霍爾對他的作品《綠色可口可樂瓶子》的最好註解:社會大眾的趣味在被一批批覆制,而可口可樂是大規模市場營銷及消費主義至上的成功典範。安迪·沃霍爾,《綠色可口可樂瓶子》,1962年。生活就是藝術,而藝術就是生活,機械複製時代的日常生活既然充滿了物質與偶像,那麼把物質與偶像機械複製出來,理所當然該稱為現代藝術。」安迪·沃霍爾這樣說道。湯罐,可樂瓶,瑪麗蓮·夢露簡直成了提到安迪·沃霍爾就會說到的老三樣,我們能不能換換?比如讓食譜,時尚雜誌和紐約藝術學院也成為聊到安迪·沃霍爾會說到的關鍵詞。
  • 腕|安迪·沃霍爾
    —— Andy Warhol安迪·沃霍爾生活就是藝術,而藝術來源於生活,在這個大眾化的時代裡,深受大眾喜愛並且認可的,仿佛都能被稱之為藝術。「在60年代,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都感到興味盎然。在70年代,每一個人開始拋棄每一個人。60年代吵吵嚷嚷,70年代空空蕩蕩。」
  • 2021,如果要以一場展覽來開年,不妨來看「安迪·沃霍爾」
    展覽通過72件作品展現了安迪·沃霍爾最具象徵性的創作——以肖像作品折射時代性和大眾藝術趣味;以「靜物」系列作品呈現消費社會和當代生活的不同面貌;而豐富的攝影、海報和影像作品則展現了安迪·沃霍爾在藝術、廣告和設計等諸多領域的創造力及影響力。
  • 平等的幻象:安迪·沃霍爾與《十位莉茲》
    安迪·沃霍爾 十位莉茲 版畫複製 1963年 正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美術館展出的「流行之前:安迪·沃霍爾早期作品展」展出了超過300件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早期作品,作品借展自匹茲堡安迪·沃霍爾博物館,包括他的繪畫手稿
  • 波普,迷幻,鮑勃·迪倫,地下絲絨——安迪·沃霍爾的六十年代
    ▲安迪·沃霍爾和他的朋友們而如果你是一個「邊緣文化」電影、音樂、藝術的發燒友,並堅持讀下去的話,你會發現《波普主義》是一本由「點」和「線」組成的結構嚴謹的書,所謂的點就是那些安迪·沃霍爾作者正是用這「點」和「線」繪製出了一個龐大的「波普時代」。《波普主義》的文筆是輕鬆的、詼諧的,任何大事小事在安迪·沃霍爾的眼裡都是那麼的簡單,那麼的無所謂甚至不正經。
  • 流行,迷幻,鮑勃·迪倫,地下天鵝絨六十年代安迪·沃霍爾
    有人說是「嬉皮一代」,也有人說是「越戰一代」,事實上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沒有什麼概念能比體驗那個時代的生活更能解釋這個問題,這是《波普主義》的值。不是其他人寫了《波普主義》,而是著名的安迪·沃霍爾。如果你是「邊緣文化」電影、音樂和藝術的愛好者,並且繼續閱讀,你會發現《波普主義》是一本由「點」和「線」組成的結構良好的書,所謂的點是安迪·沃霍爾接觸的字符或其他人提到的字符,所謂的線就是時間線(即1960-)。正是有了這些「點」和「線」,作者畫出了一個巨大的「流行時代」。
  • 安迪·沃霍爾的金寶湯罐頭
    安迪·沃霍爾的金寶湯罐頭 1962年,詹姆斯7歲,他記得當時金寶湯罐頭非常流行,無論是自己家還是安迪叔叔家,金寶湯罐頭都堆得小山一樣。那年夏天,小詹姆斯給安迪·沃霍爾畫了一張生日卡,卡片上畫的就是金寶湯。這一年,安迪·沃霍爾34歲,他年輕有為,整個50年代,在紐約商業藝術圈的勤奮工作令他已經積累了一些聲名和財富,他為時尚雜誌畫插畫,參與廣告設計。早年他畢業於卡耐基技術學院,那裡的實用主義氛圍對他有著不小的影響。他的一位啟蒙老師安東尼奧曾對他說,未來有一天,商業藝術將成為真正的藝術。
  • 安迪·沃霍爾為何是一位偉大的樂隊製作人?
    在當年那些漫不經心的採訪中,沃霍爾也輕飄飄地說,「最近我們贊助了一個樂隊……」 ,但他的貢獻,真的止於「贊助」麼?20年來英國最大規模的安迪·沃霍爾回顧展,疫情後昨日在泰特現代美術館重啟 ©Jackarts1960年代,安迪·沃霍爾在藝術界掀起波普風潮後,對繪畫感到厭倦,開始涉足電影等領域,甚至想組一個搖滾樂隊。
  • 安迪·沃霍爾與相機的故事
    美國,紐約,1981年© Thomas Hoepker | Magnum PhotosTrey Taylor曾在安迪·沃霍爾創辦的《Interview》雜誌擔任線上編輯,他與瑪格南分享了安迪·沃霍爾與攝影以及和攝影師的關係,還有他作為被拍攝對象時的故事。
  • 無人能懂的天才,嘲笑藝術的怪才:安迪·沃霍爾
    因此,波普藝術立足於消費主義觀念與流行文化的基礎,為普羅大眾帶來更加平易近人的藝術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波普藝術從一方面是藝術家對美國盛行的抽象表達主義的反抗,也是普羅大眾對精英主義的反抗。安迪·沃霍爾在這個過程中無疑身處波普文化中的翹楚,他明白市場中人民的喜愛,也懂得如何更好的包裝自己,將早年在藝術行業摸爬滾打的廣告經驗融入藝術生命,將重複出現的圖像、鮮豔的色彩對比、奢侈品、明星等元素羅列堆砌,營造大批量生產、大筆消費的感覺,與抽象表達主義所表達的意向完全背道而馳——藝術品從此不再獨一無二,它像畫面所表現的那樣,成為了可以「大規模生產」的產品。